人生处处有陷阱,人生也到处都有鲜花。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冲突。
很多时候,一个人有善意的动机固然很好,但在表达善意的建议与批评时,如果忘了运用幽默的方式,则你的善意就往往无法被对方所接受。如何才能使你的子女、学生、朋友或者是陌生人听进你善意的言语,这就要看你能否有效地运用幽默的力量。
在社交场中游刃有余
从社交礼仪来看,幽默会使人产生不尽遐思的温馨,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斯库特去拜访一位女性朋友,女佣告诉:“十分抱歉!小姐要我告诉你说,她不在家。”
斯库特说道:“没关系,你就告诉她,我并没有来过!”
经过这样的幽默处理,斯库特以善意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并对女主人避而不见的做法进行刺谏。当他的那位女性朋友听到这种幽默出彩的答话后,还能沉得住气吗?我们可以预料,她一定会走出来与斯库特相见的!上面的故事展现出幽默在社交场中的非凡魅力。
在社交场中,宴会是经常的活动,而宴会中又常常是生面孔多于熟面孔,往往会使人相当窘迫,但这也是我们练习幽默交际的最佳场所。你是否了解那些社交名人(那些交际手腕熟练的家伙们)和自己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呢?与社交水平一般的人相比,他们不仅仅是更加不怕与陌生人交流,也不仅仅是他们脸皮够厚,他们之所以能在社交场中显得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掌握了多种关键的社交技巧,幽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技巧之一。
在社交场中与人交流时,要放得轻松一点。轻松之下自然能够产生相当的幽默感。像下面的这个幽默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相信您也有办法在社交场中演练一番!
某个盛大的自助餐式酒会上。因为事先预备了各式各样的美酒,客人们全都赞不绝口。
某位被公认为酒仙的仁兄,在宴会一开始就在朋友之间来回的寒喧道辞,“哦!对不起,在下先行告退了!”
当他一路来到女主人面前时,女主人知道此仁兄是酒道高手,不禁诧异地问道:“怎么,您要回家了呀!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招待不周呢?”“哦!不,不,我如果一开始喝的话,一定会分不出来东南西北的,所以我想先行告退……”
如果你也喜欢喝酒的话,你就会很容易看到这位仁兄的聪明幽默之处了。面对那么多的美酒,他当然是不愿意错过的,可是他又怕自己喝醉了以后会出丑,所以他就在喝酒之前为喝酒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铺垫,然后他就可以尽兴地享受美酒了,因为他明白主人当然不会因为他有可能喝醉而答应让他回去的。
幽默有助于社交活动。但社交中或许有不少的大牌人物在,这时候的幽默就要注意避免过于失格。
曲意表达,出乎意料
曲意表达是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幽默技巧。这种技巧要求人们曲折地、间接地而不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制造幽默时,无论从素材上还是思维方式上都要真假并用,且带有相当大的假定性。用这种技巧把你的意思略作处理,使之变得耐人寻味,你就可以通过委婉曲折的形式使对方领悟你的本意。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作者:“李主编,我这首诗写得怎样?”
编辑:“写得太好了,水平相当高,完全可以发表。不过,有个地方须略微改动一下。”
作者:“真的吗?那么劳驾您帮忙修改一下吧!”
编辑:“只要将你的名字改成徐志摩就行了。”
这里编辑采用幽默的方式既曲折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又给作者留足了面子。如果编辑直白地说:“你这首诗完全是照抄徐志摩的”,虽然很简洁,意思也能表达得很清楚,但是这样说就过于直接了,也过于一本正经了,会明显伤害作者的脸面和自尊。
运用曲意表达的幽默技巧,要求表达者相信其说话的对象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能够理解他的话中之话。曲意表达不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而是把本来可以直说的活,故意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出乎意料的幽默效果。相信下面这个例子能帮你懂得如何运用“曲意表达”的幽默技巧营造出乎意料的幽默效果:
有一位母亲,脾气很暴躁。一天吃饭,她的小儿子刚吃了一口菜,便说:“好苦,好苦!”
母亲很生气地说:“那你就别吃菜了,只喝汤就行了。”
不一会她的大儿子也来吃饭,问母亲为什么罚弟弟只喝汤不吃菜。母亲回答:“我做的饭菜明明新鲜可口,这小子偏说是苦的,你说该不该罚他?”
大儿子说:“让我来尝尝?”
大儿子吃了一口菜,笑着对母亲说:“您也罚我只喝汤吧!”
母亲顿时一愣,继而会心一笑。
母亲本以为大儿子会顺着她说话,而大儿子却机智地运用曲意表达的技巧,幽默地表达出母亲做的菜确实是苦的,出乎母亲意料,使母亲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歪解原意,多向思维
如果人们在任何场合的交际中,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任何的创新和变化,也没有奇巧和怪诞,要想取得幽默的效果是很难的;假如我们就某种现象进行说明或者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解时,讲出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奇妙歪理,给人一种新奇的心理体验,相信一定能使人眉开眼笑、精神不禁为之一爽。用似是而非的荒唐道理去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幽默方法,即是“歪解法”。你看下面这段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
“您认为牛皮最大的用途是什么?”
“做皮衣。”
“不对。”
“做皮鞋。”
“还是不对!牛皮最大的用途是把牛包起来。”
上面这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幽默故事,其实就是“歪解法”的一个具体运用,说话的时候我们用寻找新奇的表现角度的方法来解释正常的现象,回答一本正经的提问,可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幽默感。“答非所问”也是一种歪解原意的方法,有时候,利用这种“答非所问”的方法也能造成新鲜的幽默效果。下面一个对话就是这种方法的一个典型应用。
一人问道:“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
智者答:“因为陆地上有猫。”
这种“答非所问”与“偷换概念”有相同点,它们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偷换概念”重在“换”,需要有原来的东西和用来替换的东西两个因素,“偷换概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而“答非所问”重在一种新角度的回答,看似合理,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歪解,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逻辑上不合理的地方。上面例子中,“鱼生活在水里”当然不可能是因为“陆地上有猫”,这样说虽然能够产生幽默的效果,却并不符合逻辑。
“歪解原意”虽然不合逻辑,可是这种技巧除了能够产生幽默效果外,有时候还能起到正面的说服效果。
从前,有一个人生了病,亲戚朋友都来探望他。他问大家:“我可能快死了,但不知道死后的日子好不好过?”
一个客人马上回答:“死后很好过的。”
他听后大吃一惊,急忙问那个客人为什么这么说。
客人解释道:“很简单,如果死后过的不好,死者自然都纷纷逃回阳间来了。现在看来,一个逃回来的都没有,可见那里不是很不错吗?”
面对死亡,一般人都怀有一种恐惧感。上面例子中客人对死亡的幽默解说虽然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歪理,可是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减轻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使病人在剩余的日子里能够更好地享受活着的幸福。
“歪解原意”的幽默技巧能给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新鲜的活力。
把握细微,创新思考
近来人们常说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学问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自我调侃或讽喻他人,也可以大胆运用“细节”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细节”法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对问题或事件的推理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漏洞,特别是从反面去发现一些细微的漏洞,然后把那些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细节”法的特点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引申成现实,尽管最后并不一定能防止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一个名叫王强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王强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王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90岁干什么?”
本来病人的期待是戒烟、戒酒和少亲近女人能得到医生肯定的评价,结果却恰恰相反,医生反而把这“烟、酒、女人”当成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岁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的种种嗜好,即使活到90岁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个事例中,医生就是运用了“细节”法,从病人没有任何有关“烟、酒、女人”的嗜好这个细节提炼出“没有爱好,生命就没有意义”这一个观点,并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细节”法还可以通过从事件的反面发现细微的漏洞来制造幽默。
有一天,萧伯纳收到英国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信中说,如果他俩结合,生个孩子,那对后代将是好事,“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多么美妙啊!”
在回信中,萧伯纳表示受宠若惊,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好意。
他说:那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那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透了。”
女舞蹈家信中写到如果他们两个人结合,所生的孩子会同时具有他们两人的优点,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产生这种结果的几率本就不大。萧伯纳则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法,从反面钻空子,把另一种也是很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立论的出发点,让对方的期待落空,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女舞蹈家想法的孩子气和荒诞性。在这里,萧伯纳幽默地把自我调侃和讽喻他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巧妙应对,隐蔽反击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受到别人冷嘲热讽的言语攻击,如果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方就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我们在受到别人的言语攻击时,使用幽默来进行十分巧妙地应对和隐蔽地反击,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接过对方攻击性的话语后,先来个故弄玄虚,然后话锋突然一转,回击对方,这样的幽默由于突然的回转就带上了戏剧色彩。
隐蔽反击的要点一是要隐蔽,二是要对等。隐蔽是说反击不能太直接和裸露。对等就是说如果对方的攻击是侮辱性的,则还击也是侮辱性的,只不过要注意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对方的攻击是调笑性的,那么还击的语言就要是带有调笑性的幽默。下面是一则发生在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小幽默:
主人问客人:“在您的咖啡里放几羹匙白糖?”
客人开玩笑地说:“在自己家里时放一羹匙,在别人家里作客时放四羹匙。”
主人忙说:“呵呵!请别客气,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好了。”
客人的幽默无失礼之处,而且还能活跃待客场合的严肃气氛,因而,主人幽默的反击借题发挥,顺势而为,虽也不落下风,却也不带有丝毫恶意。
而有些时候,别人的攻击是刻意而为的恶意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一般说来这时的攻击是应该锋芒毕露了,但是如果你认真思考过了,你就会发现我们最终所追求的并不是攻击的锋芒,而是攻击的力度。用幽默的方式做隐蔽的回击,隐藏了锋芒,增加了力度,从而使回击的现场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诗人拜伦在泰晤士河岸散步时,看到一个落水的富翁被一个穷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上岸,然而吝啬的富翁只给了这个穷人一个便士作为酬谢。
聚集在岸边围观的人们非常气愤,叫嚷着要把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抛到河里去。这时,拜伦阻止他们说:“把他放下吧,他值几个钱他自己清楚。”
在隐蔽反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哈伯(FrancesHarper)有一次出游,让他的随从刷一下靴子,但随从没有遵照执行。
第二天哈伯问起,随从说:“刷了有什么用,路上都是泥,很快又沾上泥了。”
哈伯吩咐立即出发,随从说:“我们还没有吃早饭呢。”
哈伯立即回答:“吃了有什么用,很快又饿。”
随从的借口并无恶意,哈伯的反击也无恶意。反戈一击的幽默以后发制人、“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为特点。就像《圣经》所说,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凯撒的还给凯撒。
含而不露,掩藏锋芒
在生活中,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难免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加以指责。指责需要幽默,幽默能使指责传达出我们的善意。生活中,当双方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的时候,如果有理的一方能撇开严肃的态度,以幽默的语言对无理一方施加掩藏锋芒的暗示性责备,那就既能正确无误地表达出责备之意,又能达到不伤害别人的目的。因为,对方在受到责备的时候不仅仅会感受到责备的内容,对他们来说责备的形式有时候是更重要的因素,采用幽默的方式将责备之意传达给对方,能给对方一种相对较好的感觉,使对方更容易面对错误,接受谴责。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米饭里的砂子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服务员看了不好意思地说:“砂子不少吧?”顾客笑笑,点点头说:“是啊,不过还是有一点米的。”
上面故事中,顾客没有直接批评米饭的质量不好,而是拿服务员说的“砂子不少吧”大作文章,幽默地说出“饭里除了沙子也有一点米”的意思,通过先肯定后转折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砂子过多的不满,这样就显得非常的委婉,既责备了饭馆服务员,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尽管幽默很多时候会用于揭露弊端、批评错误,但它绝没有锋芒毕露,相反地它总是和颜悦色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错误,使之顿悟而悔改。
一天,有个调皮的小男孩来到村口的理发店,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胡子。
理发师请他在椅子上坐下来,并在他脸上涂了肥皂水,便去跟别人闲聊去了。
那个男孩等得不耐烦了,叫了起来:“理发师,你什么时候才替我刮胡子?”
“我在等你的胡子长出来呢!”理发师答应着说。
上面这个故事中,理发师没有直接严厉责备小男孩的胡闹,也没有把他拒之门外,而是运用含而不露的幽默技巧和小男孩开了一个玩笑,使小男孩在幽默轻松的交流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实在生活中,如果带上一些幽默的色彩,指责也可以表达善意。
糊里糊涂,幽幽默默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薇奥拉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
智慧有时就隐藏在假装糊涂的幽默中。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处理不好着实使人尴尬万分。遇到这类情况时,想要化解难堪,不妨假装糊涂,幽默应变。下面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一个“糊涂”故事:
普希金年轻的时候经常参加贵族们在家里举办的沙龙,不过,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很有名气。有一次,在彼得堡一个公爵家里举办的舞会上,他邀请一位年轻而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十分傲慢地说:“我不喜欢两个人一起跳舞。”普希金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在怀着孩子。”说完,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
普希金用假装糊涂的办法巧妙地回击了无礼的贵族小姐,使自己体面地下了台。类似上面这种突发情况下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机智应变的手段。我们再看看下面的这位女导演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段的。
一次,拍完电影,演员们都去浴室洗澡了。这时有人给女主角打来紧急电话,导演慌忙去叫。
片场一共有三间浴室是给明星专用的,一进门是更衣室,里面才是浴室,如果人在里面洗澡,外面叫是听不到的。
导演不知道女主角在哪间浴室,情急之下推开了第一间浴室的门,哪知道却看到男主角光着身子对着门站在喷头下冲洗。
男主角的动作停顿了一下,女导演急忙转身,并赶紧把门关上。
“哦,对不起,李萍小姐!”
导演立即喊出了另一位女明星的名字,室内的男主角也灿然一笑。
这位女导演故意以假装看错了人的糊涂做法,既不使男主角感到难堪,更使自己摆脱了尴尬。
幽默感的缺乏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直截了当的就事论事,而实际上,如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直接向他人道歉或对他人进行反驳,只会使自己更加难堪,适当地装装糊涂,幽默一下,反而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假装糊涂的妙处就在于对真、假、虚、实的灵活运用,有时候尽管自己很清醒,还是装作糊涂来迷惑对方,就能巧妙试探出对方的真正意图。
两个陌生人在别人的介绍下约会。小姐问先生:“你有奔驰吗?”先生摇摇头:“没有。”“你有洋房吗?”“没有。”小姐讪笑道:“那么,看来我们也没有缘分!”
先生无可奈何地起身,自言自语道:“难道非要我把宝马换成奔驰,把二百平米的别墅换成洋房吗?”
这位先生的糊涂装得真是有水平,听完这位先生的“自言自语”,小姐一定会后悔自己有眼无珠,同时也会为自己嫌贫爱富的势利心感到无比羞愧。
故作“痴呆”所表现出的幽默是智慧的产物,因为它往往对一些人所共知的或简单易懂的现象作出荒诞的解释或发挥,将人引向另一个不易想到的荒唐的思路上。
你不妨在适当的时候给你的朋友来点糊涂的幽默,你朋友脸红,你可以建议他少吃点苹果;你朋友脸黑,你就建议他少吃点窝头。你越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凑到一块,就越能显出了你的“痴呆”,你的可笑,你的幽默和你的智慧。
偷换角色,大智若愚
偷换角色,就是故意将所指对象由自己换成他人,或者在明确理解对方所指对象之后,另外虚构一个不同于对方原本所指对象的新对象,不过这个虚构出来的新对象,要求用对方的话也能解释得通。然后把这个虚构的对象假想为真实对象,对它说出你幽默的话语,这样就会具有很强的幽默效果。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例如:
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人们都来为一位九十九岁高龄的老人庆祝生日,村长也来为这位老寿星捧场。他很自豪,因为在他的村里出了这么一位远近闻名的寿星。他高兴地向老人道喜:“老伯,我给您拜寿了:希望明年还能给您庆贺百岁大寿!”
老人故作严肃地打量了村长一番,然后说:“为什么不能呢?你的身体好像还挺结实的嘛!”
这位老寿星就巧妙地运用了偷换角色的幽默,本来村长赞美老寿星的身体好,老寿星却把所指对象由他自己换成村长,从而造成一种幽默效果,可见他虽已将近百岁,幽默之心未泯!
我们除了能将所指对象由自己换成他人,还可以通过联想或想像把角色偷换到第三者身上,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两位老人在一家位于海边的疗养院修养,他们的身体都很虚弱。
一天早晨,一位名叫王刚的服务员陪他们在海滩散步。这时,一只海鸥从高空飞过,拉出的一团鸟屎正好落在其中一位老人光秃秃的头顶上。
王刚见了,忙关切地对老人说:“请待在这儿别动,我回去取手纸。”
就在王刚匆匆奔向他们的住所时,这位老人指着他的背影,对另一位老人说:“这个笨蛋!等他取来手纸,那只海鸥至少已经飞出一公里了。”
这位老人也真够幽默的。明明服务员是拿手纸给他擦头上的鸟屎,他却说成给海鸥擦屁股,把角色从自己转换到“第三者”海鸥身上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偷换角色的幽默故事。偷换角色,把自己表现得好像理解力很差,而实际上是大智若愚。
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温和友善的话语来代替抱怨和指责,就可以使你得到比较周到的服务,包括餐馆做的菜不如人意,商店出售的商品质量有问题等情况。不过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你去住旅馆,而旅馆又客满了,你怎么才能让自己得到满意的服务呢?相信下面一段对话会对你有所启发:
有一次,安德鲁到一家旅馆去投宿,旅馆职员说:“对不起,我们的房间全部客满了。”
安德鲁问:“假如总统来了,你们可有房间给他?”
“当然有!”职员说。
“好。现在总统没来,那么您是否可以把他的房间给我?”
结果是安德鲁得到了房间。
上面故事中,安德鲁虚构了总统这个角色,然后巧妙地把总统这个角色偷换成自己,让旅馆职员完全没有理由拒绝他入住旅馆。可见,偷换角色的幽默技巧不仅能起到营造幽默气氛的作用,它对我们为人处世还有着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利用这种技巧,我们可以对他人进行有力的说服,使别人的态度由否定变为肯定,可以说,它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处世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