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98900000091

第91章 碎瓦 (5)

我小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家庭的孩子那样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从上小学到上中学,没有花过他们一分钱。但有两件事却让我永生难忘。一是五岁的时候第一次去县城。是爷爷带我去的。我家距县城十二里路,爷爷赶一头很瘦的黑色毛驴,驴背上搭一张小褥子。爷爷让我骑在毛驴背上。他赶着。脖颈里插一杆烟袋,烟袋包晃晃荡荡的。我一路上既兴奋又紧张。这是第一次去那么大的地方。我还不能想象县城的轮廓,可我知道那是个热闹的去处。这又是我第一次和爷爷单独在一起。平日他老是阴着个脸,动不动就大声训斥我一通,我很怕他。但那次进城,爷爷却没有训我,当然也很少听他说话。他只是闷声不响地赶路,间或吆喝几声:“得!得!”如果是父亲在这种场合下,一定会唱点什么。但爷爷不唱。我一生都没有听他唱过什么。他总是阴着脸飞快地走路,也不和人说话,突然远远地吆鸡吆狗,弯腰拾一块小砖头甩过去,然后又飞快地走路。

那次进城,我已不记得爷爷办了什么事,只记得在县城西关路南的一家饭店里吃了一顿饭,吃的是大米饭、羊肉汤。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进饭馆,也是平生第一次吃大米饭。从此我知道了世上居然还有卖饭的,还有那么好吃的东西。记得回到家天已落黑。尽管爷爷在驴背上垫了小褥子,我屁股上还是磨出两片血来。那头毛驴实在太瘦了,真个驴脊如刀。但我还是兴奋了好多天。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在六一年。那年我从村里小学考上丰县一中。丰县一中是当时全省闻名的一所中学,学生是从全县范围内择优录取的。考上这所中学,全家看得像中举一样重要。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考上学却没有钱交学费,还是后来父亲卖掉我心爱的猎狗才凑齐了钱的。那条猎狗被卖掉后又逃回来,逃到半路又被人打死。这段生活曾被我写进一篇小说里。现在要说的是另一件事,我去县城上学那天,奶奶送给我一只大花瓷碗。那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一只大花瓷碗,很精致,平日不用,只在过年上供时奶奶才用的。现在想来也许很珍贵,说不定是件古董。但那时不懂,也许奶奶都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只当一件祖传的碗就是。奶奶把它送给我是让我吃饭用的。我一直在县城中学用了几年,后来和同学打架时不当心碰到地上摔碎了。那是记忆中奶奶送我的唯一礼物。好多年过去,仍不能忘怀。

爷爷奶奶是喜欢我的。我能感觉得出来。特别我考上中学以后,那份爱心更是日渐浓厚。可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正常,爷爷对儿孙都生分了。他从没有抚摸过我的头或时常弄点什么好吃的给我,却时常远远地盯住我看,直到我消失在他的视野里。后来才听母亲说,那次带我去县城,他根本就没有告诉我父母,是他偷偷带去的。那时他刚从戒烟所里出来不久。爷爷在解放初住过三个月戒烟所,因为他吸大烟,住进去强行戒毒。

家族在经过十二次绑票和数次反抗失败后,迅速败落下去。曾祖母年岁已大,再无力领家,就给三个爷爷分了家,说各家单过。三个爷爷由那些年应付土匪开始,渐渐都染上了吸大烟的恶习。老兄弟三人由三杆快枪变成三杆烟枪,家境日渐衰微,到土改时,二爷三爷都被划成贫农,唯有爷爷还有二十多亩地,被划成中农。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瓦屋家已轰然倒塌。

到我年岁渐大,逐渐了解这部家史后,我开始努力理解爷爷。我为他感到悲凉。他的古怪和暴戾和由此对父亲的疏远,都含着一个老人的无奈和绝望。他的满腔的仇恨和悲愤无处发泄,只能怨恨儿子,怒其不争。在他时常远远地看着我的遥远而茫然的目光里,似乎含着他的酸痛和叹息:这孩子会有出息,可惜太晚了!

到后来我高中毕业特别参加工作以后,爷爷再不能掩饰对我浓浓的爱心,仿佛他贫瘠了一生的精神荒漠终于有了依托。尽管这精神依托再没有任阿意义。每次回乡下老家,爷爷看见我就悄悄凑上来,怯怯地和我搭讪,问一些城里的情况,让我说一些和他毫不相干甚至他完全不懂的事。他听得兴致勃勃,不时插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在我面前,他毫不掩饰对那些事情的无知。他用慈爱得令人发抖的目光看着我,像看待一个极有见识极有身份的人。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个。爷爷在他一生中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不曾向任何强暴低头,在我面前却变得那么瘦小,那么卑琐。有多少次,我想大叫一声:“爷爷,我是你的孙子呀!”

那个古怪、暴戾的老头不见了。

他走路不再那么快。脸也不再那么阴沉。

没有了大瓦屋,没有了财富,也没有了脾气。

爷爷变得平静而安详了。

我知道,在爷爷对我浓浓的爱心里,既有对他迟到的安慰,也有他对往事的忏悔。他对父亲曾有过高的期望,那几乎近于苛求。父亲即便认真读书,又能如何呢?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没有谁能有回天之力。

父母经过多年奋斗,到解放已有八亩地。土改以后政府提倡发家致富。他们更是如鱼得水。从土改到合作化短短的几年中,已发展到二十四亩地,一头牛一头驴,耕具齐全。如果不是合作化,他们再度成为庄园主是完全可能的。那时父亲多快活啊。

种田,做生意,听戏,一样不误。

他几乎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

清晨还在薄雾里,父亲已吆牛下地了。不大会儿三三两两的庄稼汉子都赶着牲口离开村子,田野里渐渐有了些游动的身影。父亲爱唱,爱唱梆子戏。他几乎精通所有的古典戏曲。直到晚年,每在县城住一些日子,他什么要求也没有,每晚一张戏票足矣。戏园子是他的圣堂。父亲还是唱吆牛歌的好手,他的吆牛歌可以传出几里远。他平日说话口拙,却天生一副好嗓子,宽厚而洪亮:“哈哈——嘿——喂——嘞嘞——嘹——啊哈——嘞嘞——嘹——。”雾气缭绕的田野里,父亲放开嗓子,把鞭子挥成S形,并不舍得打在牛身上。他和牛都在悠悠地走,透着满足和闲适。这里那里,庄稼汉子们渐次都喊起吆牛歌来,此起彼伏,于是乡野从沉睡中醒来,雾气散尽,是一片明朗的天。

母亲忙着家中事,还要时常回娘家看一看,那里有许多让她牵肠挂肚的事。

舅舅们那场仇杀过后不久,外祖母也去世了。家里只剩下七舅和八舅。两人无依无靠,成了孤儿。八舅自幼是个残废人,一条胳膊细如麻秆,不能做什么事,吃饭穿衣都要人照顾。七舅十八岁时和人打了一架。对方人多势众,欺他身孤力单,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七舅吃了大亏,却无人帮助。打完架,他到外祖父和一群哥哥的坟上痛哭一场,然后依坟睡了。一觉醒来后神志错乱,从此疯痴一辈子。母亲每去一趟,帮他们拆拆洗洗,照应两天又忙忙地赶回来。有时也把两个舅舅带回家住些日子。两个舅舅大一些后,母亲和她的几个姐妹都曾帮他们娶亲。但不久都散了。一个残废,一个疯子,无法养家口,两个女人先后都走了。七舅八舅直到前几年才先后去世。两个鳏舅一死,外祖母家便一门灭绝了。

四舅早年出走,再无下落。想来早已客死异乡。后来才听说,四舅出走后去了上海,在那里安了家。六十年代,我的一个远房表哥曾去过他家。那时四舅已经去世多年,但他有儿有孙,有一个大家庭。我曾多次想去上海寻亲,却一直没能下决心。但终有一天,我会去的。那也是母亲的心愿。五舅出走后,突然在解放时有了消息,说在徐州市当了干部。母亲赶忙让父亲去打听,果然在徐州市找到五舅和五妗子。原来当年离家不久,他们都成了地下党,利用做小生意做掩护从事秘密革命活动。五妗子曾被捕蹲监一年,敌人用尽酷刑,也没能让她招供。五妗子向来性硬,当初在家时就是个坏脾气,天不怕地不怕的,这下派上用场了。老虎凳、辣椒水、烙铁、皮鞭,能用的刑全用了,她硬是挺住不投降。后来我曾问过五妗子,敌人用刑时你怕不怕。

她说咋不怕,没用刑前害怕,一用刑我就火了,折腾得死去活来,我受不住了就骂,祖奶奶的!肉是你们的,骨头是我的,那会儿哪想到会活出来。敌人拿她没办法,就投进死牢。后来被营救出来时,五妗子已是枯瘦如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五妗子成了英雄。徐州人把五舅称为侯老五,称五妗子为侯五嫂。刚解放时,五妗子去北京参加群英会,毛主席接见大家。有人向主席介绍了五妗子的事迹,主席握住她的手称赞说,你是钢铁妈妈!后来出过一本连环画,叫《钢铁妈妈侯五嫂》,就是描写五妗子革命事迹的。五妗子做了多年的徐州市妇联主任,到八七年才去世。至今徐州市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侯老五和侯五嫂的。我第一次见到五妗子是“文革”大串联时。那时五舅已经去世,我到徐州找她,在她家吃了一顿饭,说了一些闲话,大多是她问我一些老家的事。饭后临走时送我十块钱,然后沉着脸说,到北京看看赶快回家去,别乱跑!

后来凭那十块钱,我跑了半个中国。五舅在世时,给过我们家很多东西。解放初,父亲做小生意常去徐州。每次去五舅都要给些钱物,而且每次都要送到城外。五舅性情温和,待人亲切。有一次五舅送父亲临出城时,买了三十条香烟给父亲,说回去换些粮食给孩子们吃。那时三十条香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可换一千多斤麦子。徐州到丰县一百八十里,父亲一天一夜走回家,真是高兴极了。后来父亲以这三十条香烟为本做生意,一次买了八亩地。

父亲是村里入社最晚的一批。

当村支书带着腰鼓队到家里欢迎祝贺时,父亲蹲在一旁抱头痛哭。

他从十五岁分家,以一个稚嫩的肩膀挑着担子,走遍了四省交界地的几十个县,在兵匪盗贼间穿插往返。吃苦受罪还在其次,单是遇险就不下几十次。一次去安徽的砀山县贩麻花,傍晚回来时在黄河故道里遇上强盗。强盗紧追不舍,父亲挑一担麻花在故道的阴柳棵里左拐右拐,舍不得丢下。那是五百根麻花,挑回家一根可赚两分钱。来回一百三十里,父亲都是连夜往家赶。那次父亲在黄河故道里周旋了一夜,最后还是把麻花都丢了,人也被抓住打了一顿。有一回去山东的荷泽贩卖粮食,中途碰上打仗,粮食被没收,人留下修了三天炮楼,还被砍了一刀。那年日本人扫荡,鬼子突然进村,父亲带全家仓皇逃出,刚买的一头花牛未及牵出来。半夜里,父亲顺麦垄爬回村,想把牛偷出来。潜回家刚把牛牵在手上,就被日本游哨发现,一阵排枪打来,花牛当场倒地死了。父亲赶忙滚进一条暗沟,仗着地形熟悉,一寸寸往村外爬行,进入野地,爬行三里多才脱险回来,双膝磨得血肉模糊……

这类事够他回味的了。

他用血汗挣来的几十亩地和牲畜不再属于他。

父亲两手空空,只剩下满身伤疤。他的两条腿青筋暴突,盘成疙瘩。到了晚年,那双腿每夜都要不停地抽搐痉挛,时常疼得梦中醒来。他年轻时跑过的路太多太长了。

入社后,父亲的大黑牛被分到别的生产队。可他每晚下工回来,都要去看它一次。黄昏一声低沉悠长的牛哞,叫得人心里抖抖的。父亲带一把炒熟的黄豆,去了村外的饲养室,脚下是一条荒僻的小路,月光洒在上头,依稀照出一些碎砖烂瓦。父亲走在上头,忽然被绊了一下。他弯腰捡起一块形状古怪的瓦片,在月光下端详一阵,习惯地要把它装进兜里,可掂了掂还是把它扔了。父亲咂吮一下嘴唇,又往前走。他的嘴涩涩的。

父亲在饲养室找到那头黑牛,掏出黄豆用手捧着一粒一粒地喂它吃。那头黑牛是两岁口,正是能吃能干的时候,拉犁拉耙都是主套。只是喜欢调皮捣蛋,干着干着活突然用角顶撞左右邻居,因此常挨鞭子。父亲喂完黄豆,拍拍它的脑袋,黑牛便低低地哞叫一声,显得特别乖,特别乖。它每天都盼着老主人来看它,每天都想吃老主人带来的黄豆,每天都想诉说它一天的委屈。

但父亲得走了。呆久了饲养员老头会不高兴的。

后来父亲便做了社里的耕作员。

父亲依然是村里起得最早的。

父亲依然喜欢唱吆牛歌。但那歌却格外的凄凉了。

吆牛歌没有歌词,也没有一定的曲调,或高亢、或悠然、或凄婉,全看歌者的心境如何。

清晨,一个庄稼汉子赶着牲口,在薄雾里扶犁游动。他时常把鞭子挥一挥,甩成S形,却并不真的打在牛身上。

人和牛都在悠悠地走。

忽然那汉子唱起来:“嘞嘞——嘹————啊——嗨嗨——嘞嘞——嘹——嗨嗨——唉嗨——!……”那便是父亲。一曲吆牛歌,无词无韵,却唱出一个庄稼汉子心中的苦闷忧伤、烦恼和无奈,唱出乡村岁月的全部滋味。

雾散了。

父亲的轮廓渐渐清晰。

一群麻雀尾随在他的身后,蹦跳着在新翻的黄土地里捡食虫子。

同类推荐
  • 马伯乐

    马伯乐

    本书是萧红的一部幽默讽刺长篇小说。作者用辛辣的笔触描画了那个时代以马伯乐为代表的一部分思想麻木的人,他们是时代的旁观者,怯弱、自私、多疑、平庸。全书弥漫的幽默辛辣格调,将作者另一面的艺术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 红叶落索的时候

    红叶落索的时候

    愁,如红叶落索的时候,悲伤在停留,一堆堆思念仍未够。过后仍是愁,常记起热吻的时候,只想到白头,思想身躯犹如木偶,你知否,快乐似叶絮飘走……三个在爱海中浮沉的同龄女子,三段难以厘清的爱恨情仇。一个看似淡然无奇的爱情故事,却引出了太多的悲喜连绵。生活就因这悲喜连绵有了意义,爱情就因这淡然无奇有了主题。愁,如红叶落索的时候。
  • 靠山河

    靠山河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天命(理查德·耶茨文集)

    天命(理查德·耶茨文集)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作家中的作家”理查德·耶茨代表作;理查德·耶茨在文学造诣上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并驾齐驱,深受库尔特·冯内古特、安德烈·杜波依斯、尼克·霍恩比、戴维·黑尔、雷蒙德·卡佛、琼·狄迪恩和理查德·福特等著名作家拥趸;“耶茨与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堪称二十世纪美国三位无可争议的伟大小说家。我所能给予耶茨的最高赞誉,就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出自剧作家之手,而非小说家:他想让你亲眼见到他描述的一切。”——戴维·黑尔(《时时刻刻》与《朗读者》的剧作家)十八岁的普伦蒂斯被征召入伍。他孤独而敏感,迫切想融入周围环境又屡次受挫。军队里那些琐细的小事,被他的敏感无限放大,撑扩到足以撼动生命。离异的母亲罔顾窘迫的生活,顽固地想成为一名雕塑家,于是转而将现实与情感的重托全部压在普伦蒂斯身上。战争很快结束,普伦蒂斯的英雄梦终未实现,面对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亲情与现实,他的选择算是逃离,还是出走?
  • 走向混沌

    走向混沌

    本书是一部记录作者20年劳改生涯的真实历史,是一座塑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的世纪浮雕,是一场发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间!作者用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实录了自己20多年大墙生活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20年的沧桑,那真是一种酷刑,一种上刀山、下油锅般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触皮肉”和“触灵魂”的侮辱和折磨。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宇诀

    天宇诀

    平凡生活的打破,覃题梦回远古,一代闷骚宅男的风云路……不问世间红尘,怎知柔情刻骨;不入腥风血雨,何以笑傲天宇!
  • 穿书女配怼天怼地

    穿书女配怼天怼地

    现代宅女一朝因为一句评论,就穿书了!穿的对象还是她最讨厌的角色恶毒女配云轻烟!
  • Tom Grogan

    Tom Grog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好久仰大名

    你好久仰大名

    她固执的不说“爱”,以为这样他们的爱情就不会开到荼蘼,可是依旧留不住命运安排的错过。六年来,顾西溪习惯性的带着面具,习惯性的说我很好,就连见到朝思暮想的人都会习惯性的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长时间的伪装好像真的骗过了自己,认为这就是她的样子。可是,陈嘉树的出现一点一点打破了她的面具,让她再次触摸到那颗依旧火热依旧柔软的心,那颗满满都是他的心。这时,她会怎么选择?勇敢直面真实的自己?还是建立更加坚固的保护层?
  • 快穿女主:女配你要上天

    快穿女主:女配你要上天

    总有一些女配抢女主光环,借机上位,而女主部门是为了帮这些女主逆袭人生,当然也不是免费的,这些原女主得给相应的寿命作为报酬。女主的愿望是吃吃吃!系统表示:宿主你这脑洞6到起飞!
  • 图书馆之神秘社团

    图书馆之神秘社团

    一个穷乡僻壤的穷小子,终于熬过了十年寒窗,经过高考的洗礼,来到了大城市花花世界中的静谧校园。等待他的是期待中的精彩校园,其中当然少不了校园里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社团。可有些个社团只在传说中存在。那是一扇窗,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是你加入了社团还是社团选择了你。路在脚上还是手上。当这个穷小子有一天这样问自己的时候。蓦然回首,一团熊熊的蓝色火焰发自胸口,将这一切焚烧。不留痕迹。
  • 走一路,吃一路

    走一路,吃一路

    《走一路,吃一路》是章小东的新作。作者酷爱美食,每到一处就探访当地著名餐馆和名菜。本书记录的是作者在往来中美两国,以及前往香港、台湾探亲访友期间的美食见闻。其中有初到美国的时候在中餐馆打工,见识了一道名扬美国的“中国菜”——左宗棠鸡;搬家到波士顿的时候被同事们簇拥着去品尝波士顿地道的奶酪牛肉三明治;更有将饮食做出了宗教感的著名寿司店,也不乏米其林餐厅体验,还有邂逅著名摄影师咖啡馆的奇遇,回国探亲时必定是千方百计寻访幼时的美食记忆,全书见闻甚广,饱含人生感悟和世态人情,文笔活泼生动,平易近人。口语化是本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作者是老上海人,她的文字是地道上海腔调。她热爱生活,热爱美食,总之,不管是路边摊还是米其林餐厅,在“好吃”面前一律平等。
  • 逆天莫神

    逆天莫神

    一个普通的人.只是因为一个信.死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
  • 读史有心得

    读史有心得

    《读史有心得》从历史的各个角度分析,观点新颖,并没有被某些历史结论和历史现象蒙蔽,重新分析,实事求是地总结出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