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以为是戏弄他,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这首诗给叶秀才看。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这也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了下来。
生存之道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立身处世最安全快乐的方法。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胸怀。为人处事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别人方便,也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能忍能让才是智者的行为。
生存之道89
多个冤家多堵墙,冤家宜解不宜结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进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藏起来。干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洞挖到了李皓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有准备,杀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后,心如刀绞,心里又气又恨,又不敢说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则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李皓不忍小仇,结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杀,死了的父亲也跟着受辱,自己最终气愤而死,被天下人笑话,实在是太愚蠢了。
常言道:“冤冤相报何时了?”与人结怨是最不值得的,最终往往会落得个鱼死网破的结局。事实证明,事业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宽容之心。即使你对对方耿耿于怀,也要做出“冤仇宜解不宜结”、“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高姿态。假如一个人不相信这一点,不按“宽容”行事,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试想,如果一个人因别人的一点过错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想打击报复,整日沉湎于一些琐事上,那么他还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吗?我们要和各种人打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种人,各种看法,各种行为。
汉朝的吕蒙正式被任命为宰相,正准备上朝时,朝中的一位官吏,站在门帘处指着他说:“是这个小子当上了宰相吗?”吕蒙假装没有听见。这时与吕蒙同行的官员一定要问清楚这个人的姓名,吕蒙坚绝不许他问,说:“倘若一旦知道他的姓名,就是一生也忘不了,不如不问好。”
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失败,陈琳也落到曹操的手里。一般人会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化解心头之恨了,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问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外敌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别人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不记仇,别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酬答你。宽大自己的仇人,仇人会良心发现,必会找机会相报。原因在于你不记他的过错,给他以希望,他要报恩的感情存于胸中,所以一旦他的能量、才技被发挥出来,就能干一番大事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一大贡献。那些专门去收集别人的过错,去寻找仇人的人,与郭进不杀自己的仇人相比,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生存之道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仇人多堵墙。”意思就是说,多结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多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路;而多了一个仇人,就为自己设置了一堵墙。不要去试图报复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否则也会深深地伤害了我们自己。人与人之间,只要矛盾或怨恨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减。
生存之道90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些大事咋看起来是够大的,但要看当事人怎样处理了。一个愚者会把事情越弄越大,到了最后两败俱伤;一个智者能够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唐代宗时,郭子仪在扫平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两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后台,互相不服软,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两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愤懑不平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子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当这个皇帝。”
在封建社会,皇帝唯我独尊,任何人想当皇帝,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升平公主听到郭暧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立刻奔回宫中,向唐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父亲会因此重惩郭暧,替她出口气。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不动声色地说:“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两口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在皇父的耐心劝解下,公主消了气,自动回到了郭家。
这件事很快被郭子仪听到了,可把他吓坏了。他觉得,小两口打架不要紧,儿子口出狂言,迹近谋反,这着实叫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小两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听到老亲家这番合情人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眼见一场大祸化作芥蒂小事。
小两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大动杀机,而是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两口重归于好。他的这笔利弊得失的账算得很明白。
生存之道
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是正常的,我们不应该让隔阂和矛盾升级,以免铸成大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步,柳暗花明”。发生矛盾时要从大局出发,学会忍让。有了矛盾要及时沟通,或假装没这回事。这样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生存之道91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高明的待人处世者,最懂得给自己预留后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情形不利时,如果还要蛮干,只会碰得头破血流。凡事预留后路的奇妙之处,就是灵活应变。
唐代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不久被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排,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铅,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人寰,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这时的武则天当然不会考虑“撤退”,她还在安排如何大举进攻,攀附上未来的天子。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冶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已听出了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一切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好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见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了可安心了。”
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出来,去见武媚娘。见武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些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在这件事中,武则天的机智之处在于,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从而全身而退,保持了自身的安稳,为以后的复出做好了准备。
生存之道
人处在危难之时,应该及时应变,以大局为重,保存实力,这样才能有机会东山再起;如果不知进退,鲁莽行事,往往就会丧失了所有生存的机会。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
生存之道92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善于忍,可以养光韬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城府浅薄者,处事待人,不能行忍道,心思大白于天下者,不能成大事。故此,凡欲成就大事的人,就一定要学会忍。
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怒,终致名垂青史。司马迁可以受阉割之辱,终成千古之史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忍辱之功德所在。这也是个人修行之要津。忍的益处说不完,但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一味地忍下去的。
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我们不必与人斤斤计较,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能退让。一个人如果不敢坚持原则,以牺牲根本的东西来换取一时的苟安,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们的眼中,这样的人只能是窝囊无能、懦夫的形象,只能是个“受气桶”的形象。
忍,有时是出于一种谦让,出于道德之心,不与人争。忍,有时又是一种隐忍,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适时的爆发。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许多农民都忍无可忍,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即后来的唐太祖)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施予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就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不久,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他,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猜疑之心越来越重。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就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一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
于是,他故意接受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故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消息,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后来,隋炀帝越发残暴,李渊就不再忍受隋炀帝的压迫,率领各方英雄豪杰,借着风起云涌的造反浪潮,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终成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身边的长辈们总是会让我们对别人要以诚相待,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或者过失,懂得宽容和忍让。这些教育都是正确的,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忍让和宽恕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必须把握住一定的限度。忍无可忍,无须再忍——适时地给对方以还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生存之道
忍是在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上的保全之策,但忍如果背离了原则,就不是忍而是懦弱了。忍是一种沉默的耐力,所有忍耐往往都是为了最后的不忍做准备。忍是一种智慧,但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忍才是大智慧。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时,就无须再忍。
生存之道93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