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缜教授画竹确实是成竹在胸,手里笔咋动都是竹。有人说他的竹不是画的,而是长的。一走近他的竹,似乎能听竹叶沙沙作响。
他一辈子所爱的就是那幅《竹镇图》。看上去,如云似烟,一户户黑瓦白墙小院,幽静甜蜜。
刚才接到电话,《海峡晚报》报的一位记者要来。
看来,位记者还真不是半瓶醋,一进门,握着苏教授的手就说出的一句话,让苏教授听了很高兴的话:“哎呀!苏老,你这竹墨里滴翠,不仅画得好,这色泽更特别呀!”
能一眼看出苏老的竹色泽的,还没有第二个。苏老画竹不用纯墨,他潜心研究了多年,发现研墨时,在砚里放一点点靛蓝,等画面吹干后,就会发现墨色中带有一种暗绿,透出盎盎生机。
记者向苏老递过名片后,就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苏老,你是当前中国画的大师了,五十代就享誉海内外。今年秋季,由我们《海峡晚报》报牵头,举办两岸名家国画展。参展作品幅数不限。展后作品归还,另外再付给作者一定的参赛费。苏老,你看你打算出几幅作品?”说着,又把征画通知给了苏教授。
苏教授确实没来得及想这事。因为,搞这样的画展,每次事先都要得到省画院的知道,而且报上也没见过报道。他想了想,说:“这,我近来也没什么新作品。这次,我就不参加吧。”
“哎,苏老,既然是两岸联系感情的活动,不参加怕不好吧?再说,你们这些名品不参加,展览还有什么色彩呢?你说是不是?”
记者先生的后边的话,苏教授没听进去,倒是有一句话打动了他的心,两岸联系感情。这是炎黄子孙们义不容辞的事。于是说:“好吧,我参加一下。”
记者对那幅《竹镇图》看了看,说,现在就要把作品带走。
苏教授又犹豫了,他怕上当。最后好说歹说,记者到底拿走了那幅《竹镇图》。
三个多月过去了。音信全无。苏教授按名片上的电话号码,打了几次电话,就是找不着人。
一天晚上,他从中央电视台上看到半条消息:“……这是国内第一次名画拍卖。荣登竞价榜首的是国画大师石斋的《竹镇图》,最后五十三万元成交。买主是一位加拿大商人。”
“天!那不是我的画吗?!”苏教授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