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58300000004

第4章 中篇小说 北京邻居(荆永鸣)

《北京邻居》 文\荆永鸣

选自《人民文学》2012年第8期

【作者简介】 荆永鸣:赤峰市人。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外地人》、长篇小说《陡峭的草帽》等。曾获《小说选刊》奖等多种文学奖。中国作协会员,煤矿作协副主席,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

1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和妻子一直住在餐馆里。我们的餐馆不大,六张散桌,一个包间,包间旁边有个四平方的小耳屋,外加一个油乎乎的厨房,仅此而已。当时,北京的小餐馆差不多都有两种功能:白天是餐厅,夜里做宿舍。我们的餐馆也不例外。晚上打烊了,休息了,男伙计睡前厅,女服务员住包间,我和妻子就在那间四平方米的小耳屋子里下榻。整个餐馆,从里到外,横七竖八,到处都是放倒了的人体!

有句话,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其实不一样的。睡着了不用说,人就是一块呼吸着的肉,灵魂可以乘着梦的翅膀尽情遨游,醒着的时候则不行,干点什么都不方便,极其别扭。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建议妻子,到外边去租间房子,哪怕小点呢,破点呢,都行,没关系,只要关键时刻能让人喘几口粗气就好。可我妻子总以“餐馆刚开业,死活还看不出个上下呢”为理由,一次次推诿。她说,还是等等吧,看生意能不能稳定下来,刚跑出来创业,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哪行啊,你说对不对?

我承认她说得对,有道理。可一想到夜里的处境我就很烦,觉得她的道理太注重理论而忽略了实际。而实际一点的话我又不能说,也没法说。是啊,困难,困难,不就是困觉的时候有点难吗?身为女人,她能够克服并且苦口婆心地做我的工作,我还能说啥呢?那就挺呗,熬呗!结果一直熬了三个多月,她才主动提出到外边去租一间房子。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她熬不下去了,也不是因为我们餐馆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而是高大脑袋一句话让她受到了刺激。

高大脑袋是我在煤矿工作时的邻居。他比我大三岁,我很崇拜他。他是个妇产科医生。一个男人为什么要做妇产科医生?这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遗憾的是,在煤矿的时候我从没有跟他探讨过这样的话题,只是觉得他的职业挺好的,很神秘。一见面,我就喜欢拍着他的肩膀,悄悄地问他,又把谁给看了。或者说,高大哥,今天又看了几个?这时候,他就会用一种鄙夷的目光盯着我说,你眼热了是不是?告诉你,哥们儿看一百个可以当标兵,你多看一个那叫犯错误!知道不?我就嘿嘿儿地乐。

高大脑袋不仅是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同时他还喜欢琢磨政治。有天晚上,我去他的值班室里聊天,他语重心长地说,老弟啊,国家的形势要变了。我问他怎么个变法。他说打个比方,用不了几年,只要有钱谁就可以把这座医院大楼买下来!现在看,这无疑是一句稀松平常的话了,可当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大楼可是企业的,企业是国家的,你想买就能买?做梦啊?我说这你可吹大啦!他说你不信?那就走着瞧!没料到,几年后他的话果真应验了——倒不是说谁真的买下了那座医院大楼,而是说公有变私有、变民营、变股份制等经济模式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事实。这件事,让我对高大脑袋特佩服!一个偏远煤矿的妇产科医生,他对国家形势看得咋就那么准呢?我到了北京这些年,也常听一些人谈论国家大事,说这事这样,那事那样;谁该上去了,谁该下来啦……听口气,犹如板上钉钉儿。可从后来的情况看,他们预测得一点都不准,就像那种常常出差的天气预报,说是明天有大到暴雨,第二天却风和日丽,一个雨点儿都没落。挺尴尬的。

书归正传。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回到了煤矿。晚上几个哥们儿请我吃饭。我刚走进一家餐馆,就碰上了高大脑袋,他一把捞住我的手,钳子似的握。当时高大脑袋已经是一家私人医院的大股东兼院长了,身份变了,人没变。他还是过去的样子:不仅脑袋比一般人大一些,身材也魁梧,能喝酒,只要眼角上带着血丝,至少一斤白酒灌下去了。他红着眼睛看着我,问我啥时候回来的,话未说完,他便钳着我的手,硬往一个包间里拉。

包间里一大桌男女。已经喝得乌烟瘴气。有认识的,便一惊一乍地迎过来和我握手,寒暄;不认识的,就坐在那里生着眼睛看着我。一阵小小的骚动之后,高大脑袋伸出两只手,向下压了压,意思是让大家静一静,他要讲话了。高大脑袋喜欢在这样的场合讲话,口才也好,随便扯出个话题就能滔滔不绝。这次讲话,他主要是称赞我是个敢闯敢干的人,能顺着时代的召唤走,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去创业,令人钦佩!与此同时,他还特别称赞了我的吃苦精神——前不久,他趁出差的机会曾到我餐馆去过一次,对我在北京的情况,也算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说到我和妻子住宿的地方,他巡视了一下众人,说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就这么大个小屋……他伸开两只胳膊比划着,同时回过头来看着我,几平米?我说四平米。他像拍蚊子似的往脑门儿上拍了一掌,说,妈的,这记性……对了,四平米!你们说,四平米的屋子,一张小床,两口子咋睡?谁说对了,我喝一杯酒!半天没人吱声。后来还是两个女人说话了。女人对于这种竞猜式的提问,或者“互动”,总是显得比男人更积极、更有兴趣一些。一个说,挤着睡呗。另个说,轮着班儿睡?高大脑袋看都不看她们,他失望地摇摇头说,不对,都不对……你们的想象力咋就这么差呢,跟你们说吧,人家两口子是摞压摞地睡!头半夜,是他在上边,弟妹在下边;后半夜,是弟妹在上边,他在下边……

几秒钟的静止之后,在场的男男女女可没乐死。跟着一阵七长八短的笑声,我也乐了。坦率地说,我并没感到有什么难为情,哥们儿嘛,开句善意的玩笑没什么,很正常。当时还没等走出那个包间呢,我就把这事儿抛到了脑后。

再次想起高大脑袋那句话,是我回到北京之后的事了。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便浮想联翩。想着想着,竟禁不住扑哧一声乐了。我妻子问我咋的了。我说没咋的。那你笑啥?她用胳膊撑起身子,诧异地看着我。这时候,如果我再说没笑啥,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就不好了。试想,假如有人在你身边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又说没笑啥,你会怎么想呢?我是个心理素质很差的人,不喜欢在一些无聊的问题上制造悬念,折磨别人。于是就把高大脑袋那句调侃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我妻子听后也乐了。她沉吟着说,这个高大哥……他可真流氓!接着就再也没有了下文。很长一段沉默之后,四平方米的黑暗中,我听到了一声悠长的叹息……第二天早晨,还没起床,我妻子就很认真地叫着我的名字,她说是有个事儿想跟我商量商量。

我问她啥事儿。她说她考虑了半宿,还是去租个房子住吧。

我说租不租都行,无所谓。说真的,我都麻木了。

她说,租!

我用她以前对我说过的话提醒她,租个小点的平房也得六七百……

她说,那也租!

2

1998年的北京租房很困难,不像现在——现在有租房网,有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中介公司,信息铺天盖地,你想租哪个地段的房子,哪个价位的房子,只要在网上一搜,“哗”就会出来一大片,让你可着劲儿地挑!那时候不行。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房屋中介也少,信誉还差,有的干脆就是骗子——想租房呀?有哇,什么样的都有。去看看行吗?行啊,先交二百块钱劳务费。看成了,再付一个月的租金;看不成,劳务费不退。不退就不退吧。那就走,上车!车子是个破夏利,开得嗡嗡响,好歹没在路上散了架。到了地方一看,房子没说的,位置,设施,都挺好。一问租金,眼球差点蹦出来,这不是在讹人吗?话一出口,房主的眉毛都立起来了,师傅,您怎么说话呢?想租就租,不租拉倒,什么叫讹人啊,是不是?遇上这样的茬儿,你不生气就怪了。心里想,我不租了可行吧?一气之下,那二百块钱的“劳务费”就这么打了水漂儿。

我刚到北京寻找开餐馆的房子时,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两次之后才恍然悟出这是个骗局,是个圈套!当然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圈套,钻不钻,全凭你的智慧,同时也在于吃一堑长一智。这次租房,我就没去钻那种骗子公司的圈套。

我钻的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太多了——犹如这个城市肌体中的毛细血管,不计其数。当时我钻的都是我餐馆附近的胡同:什么大纱帽胡同,南口袋胡同,磁器胡同,取灯胡同……寻寻觅觅,一连转了好几天,没找到一家出租的房子,倒是遇见不少戴着“治安”袖标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一律用警惕的目光看着我。每当这时,我就赶紧迎过去,躬着身子,讨好地叫着大爷或大妈,问附近有没有出租房子的。

客气的,说没听说。

冷漠的,说不知道。

热情的,说想租房啊,您得去找中介公司,知道吗?

白扯。一点有用的信息没有。

后来我才知道,想出租房子的人不是没有,而是有关部门管得太严,房子不能任意出租——尤其不能出租给不知底的人,不明身份的人,不三不四的人,更甭说,万一闹出个贩毒吸毒、卖淫嫖娼、杀人越货等刑事案件来,房主要负连带责任,轻者罚款,严重的,没收房子的都有。因此一向遵纪守法、谨小慎微的北京市民,即使有房空着,锁着,哪怕让蜘蛛在各个角落里忙忙碌碌地结网呢,也不敢轻易出租。更不敢到大街小巷去张贴小广告。不像后来,小广告到处都是,害得那些城管人员怨声载道,整天捏着那种塑料的大可乐瓶子往上滋水,洇,然后用小铲子或小刀片之类的工具,细着眼睛一张张地清除。好不容易清理出个模样了,差不多了,本以为明天扫扫尾,就彻底OK了呢,可第二天一看,又是一层!气死。

我租房的时候,北京的大街上还没有那么多的“牛皮癣”呢,胡同里则更少。偶尔发现电线杆或厕所的墙壁上贴着巴掌大一张小纸,我都会眼睛一亮,凑到近前一看,却是“包治各种性病,尖锐湿疣,一针就好!”令人沮丧。

我妻子也沮丧。她说北京怎么这样呢,有钱都花不出去。我说还是钱少,有个百八十万的试试,卖楼的多得是,打个电话说不定就会有专车来接你。结果竟把我妻子说恼了。她说你想租就租,不租拉倒,少跟我抬杠行不行?其实我说的都是实情。后来,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倒是胡冬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

他说,大哥,我听说你想租个房子?

我说,找了好几天了,没有。

他说,嗨,你咋不早说呀!

胡冬是个三十多岁小伙子。我没接手这家餐馆之前,他就在对面的墙角支了个炉子,卖烧饼。最初,我对这个东北人没什么好印象。他不仅剃个光头,前胸上还刺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这种扮相,要是放到今天就没什么了,比之于那些阴阳头、鸡冠头、红头发、绿头发等种种怪异的扮相,胡冬算个啥呀,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当时不行。人的个性化追求还很单一,不像现在这么“多元”,这么变了态似的夸张。或者说,大多数人的观念都很保守——比如我,只要见到剃着光头、或前胸后背上纹着这样那样野兽的人,我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这不是搞前卫艺术的人,就是个流氓!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狭隘的认识,第一次见到胡冬时,我就觉得这家伙不是个好鸟儿。没事的时候,他喜欢站在我餐馆的外边光着脑袋往里看,四目一碰,即使他冲着我龇牙一笑,我也懒得理他。直到他和嘎子发生了一场冲突之后,我对这个人的看法才完全变了。

嘎子是附近有名的痞子。他三十多岁,个子不高,瘦。走路的时候腰部不动,两条腿弯得像个哈巴狗,身边儿却总跟着那么一两个长得不错的女孩子。那次不知因为什么,他与胡冬发生了口角,把胡冬一个单手“锁喉”,龇牙咧嘴地抵在了墙上。这时候,我以为胡冬会用一招反掰腕摆脱困境,紧接着一场激烈的反击就要开始了呢。结果却令人失望。我眼瞅着胡冬被勒得脸红脖子粗,气都喘不上来了,还用一种变了声调的假嗓子,像唐老鸭似的说了好几句“对不起”。真是滑稽。至此,我才知道这个剃光头、刺青龙的家伙,别说是流氓呀,啥都不是了!眼看着他被嘎子放手之后,红着眼圈不断地抚摸自己被勒疼的脖子,我倒觉得这个家伙有点可怜巴巴的软弱与窝囊。

此事之后,我不仅对胡冬进行了新的估评,还渐渐发现:那些亮着光头、纹着青龙呀、老鹰呀、虎头呀、蝎子呀,或者在手腕上刺着“忍”呀、“恨”呀之类的人,搞前卫艺术的不多,真正的流氓也少。相反,他们大部分是从乡下进入城市而且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他们之所以剃光头,或在身上纹一些这样那样的凶恶猛兽,除了反叛他们在乡下一直承受的传统压抑、或在审美趣味上追求另类之外,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他们太懦弱,不自信,害怕遭受他人的欺侮,便模仿影视剧里的一些角色,把自己扮成了流氓恶棍的样子。遗憾的是,这种伪装起来的流氓到底是外强中干,在真正的流氓面前是那么脆弱,几乎不堪一击。

正因为这种“不堪一击”,我才与胡冬有了接触。原来是个不错的小伙子。说话慢声慢语,灿然一笑,便露出一只好看的虎牙儿。讲到过去一些事儿或形容一个人的处境时,喜欢说“可悲惨”。他做的烧饼也好,有咸、甜两种,色泽金黄,看上去挺硬,咬一口酥脆。偶尔,我会用他的烧饼给我餐馆的伙计改善一下早餐,这样一来,我们便有了交往。

胡冬告诉我,在我餐馆北边的一条胡同有个21号院,院里有间房子对外出租,不知道租出去没有。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两个月前他曾在那间房子里住过。我问他为啥不住了。胡冬挠了挠脑袋,吞吞吐吐地说也不为啥,就是和院里的人闹了点意见,说起来可悲惨……不说了,一说我就来气!不说就不说。别人不愿意说的事,我从来不问。

我跟着胡冬潜入21号院的时候,正是北京人民上班的时间,也是那些不上班的老年市民去菜市场或出去遛弯儿的时间。院子里空无一人。我们在“左手第一家”找到了胡冬所说的房子。这是一间倒座子房,门外边围着一圈木板栅栏,栅栏门上没有锁,只用一个小铁钩挂着。我们进入栅栏之后,胡冬站在门口侧着耳朵听了听,又敲了敲门,没有动静,他便凑到旁边的窗户,用两只手遮住玻璃的反光往里窥视。他说没人住。我说真的吗?胡冬侧过身子,把窗户让给我。我用同样的方法看了看,遗憾的是窗子太小了,只看得见屋子里的一部分。胡冬问我想不想进屋里看看。我说你有钥匙?胡冬转身向院子里看了看,从栅栏的木板缝里抽出了一截小钢锯条,诡秘地一笑,他说这是一把备用的“钥匙”,他在这里住的时候总习惯把钥匙锁屋子里。说着,他把小锯条顺着门缝塞进去,上上下下地滑动着,找感觉,捅。这时候我突然害怕了,万一被人撞见,岂不成了挖门撬锁的啦?我赶紧压低声音说,算了算了,别捅了,我不看啦!话音未落,胡冬手里的锁把儿“咔儿”地转了一下,门开了!

从进去到出来,也不到十秒钟。我太紧张了。屋子很简陋,是长条型的,当中打了个隔断,被分成里外两个小间,里边有一张光板的双人铁床,外边放一对很旧的布面单人沙发,此外,就是那种糊了报纸而且已经很旧的墙壁了。我草草看了几眼,便催促胡冬赶紧离开。谢天谢地,我们带上门,又从大杂院里溜出来的时候,总算没碰到一个人。

3

接下来便是联系房主。此人叫刘大平,五十多岁,大个子,在一家食品厂工作,是个小头头。那天下午,他如约来到我们餐馆。在详细地询问了我们的一些情况之后,他直言不讳地说,他的房子原本不想出租了,太麻烦!可一见面,觉得我们两口子挺不错,靠谱儿,他可以把房子租给我们。问到租金,他说这个不急,看中房子再说。

其实房子已经没说的了,我心里已经有底。特别有我们那个四平米的小耳屋子作对比,我妻子一眼就看中了。一问租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每月六百,两个月一付,上交租。我和妻子交换了一下意见,觉得还行,也就没讨价还价。

回到餐馆,刘大平草拟了一份简单的协议,彼此签了字,我又预付了两个月租金。他说成,这就齐活了!他掏出烟来,扔一支给我,又自己叼一支在嘴,点上。刘大平吸了一口烟,踌躇地说,还有个事儿……得跟您商量一下。我问他什么事儿。他说您能不能弄条烟啊?我说……烟啊?这好办,你说吧,抽什么牌子的!刘大平告诉我,不是他抽,是他琢磨了半天,觉得租房子这事儿还是得跟赵公安打个招呼,最好是表示点意思。

他一提“公安”两个字,我心里禁不住一沉。说实话,自从开起了这家餐馆,我心里老有一种紧张感,特别是一见到戴大盖帽的人就有点怕,怕警察,怕城管,怕工商和卫生防疫站的人……为此,我曾不止一次痛骂自己是胆小鬼,窝囊废,又没干过什么坏事儿,你怕个鸟!只是不管在背后怎么给自己打气,壮胆,到了正章还是不行,心里总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惶恐与不安。这简直就是个谜。

我疑惑地问刘大平,租房还得跟派出所打招呼啊?刘大平说不是派出所,是院里的一个街坊。我说院里还住着个警察?刘大平笑了。他说不是警察,是人名儿,名字叫赵公安,明白吗?我点了点头。其实我还是不明白,既然不是公安,而是院里的一个邻居,我租的又不是他的房子,干吗跟他打个招呼,还要表示一点意思呢?刘大平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介绍说赵公安这人有点各路儿,当然也不能说他有多坏,就是挺事儿的,像个事儿妈,他担心我住进去之后他瞎搅和。

我沉吟着说,是这样……刘大平说,看您的,其实不意思也行,没关系。我说别介,该意思就意思吧。当时我就到餐馆对面的小卖铺买了一条“万宝路”,外烟儿,混合型,有劲,在当时也算是挺够档次了。我递给刘大平说,那就麻烦你给他送去吧。刘大平一怔,他说这哪成啊?您得跟我一块儿去,烟得您给他,往后有个什么事儿就好说话了,您明白我的意思吗?

赵公安住在院子的西北角,厢房,坐西朝东。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北京人的家里。屋子不大,光线很暗,物品都很陈旧了,而且零乱。屋子中间拉着一个灰色的布帘。布帘半开半合,里边是一张双人床,床上蜷缩着一个很胖的女人,看样子是在睡觉,也许是睡着了,也许是不愿意参与我们的事儿在装睡,总之我们进屋之后,她一动没动。布帘的这一边,靠墙放着一张单人床,墙上贴着一幅球星贝克汉姆的彩色画报;地中间是一张撑开的折叠式小圆桌。桌上摆着一盘粉丝,一盘白菜,两盘羊肉片。地上一只铜火锅刚生着炭火,整个屋里弥漫着一股生烟味。赵公安正在忙乎着晚饭。他五十多岁,小个儿,身材瘦弱,一双眼睛十分灵动,对于我们的不期而至,显然有些意外和吃惊。

他“嘿”了一声说,是大平啊!

刘大平笑着说,赵哥还亲自下厨!

赵公安搓着两只手,今儿不立秋么?我点了个锅子。

刘大平说,贴秋膘呀,好!

我注意到,屋里有三只折叠的小圆凳子,但没有多余的空间,我们又不能坐到人家的饭桌上去——只好站着说话。刘大平向赵公安介绍了我的情况,说我在附近开了个餐馆,是内蒙的,两口子特老实,不惹事儿,想在他的房子里住一段,并说了一些“往后在一个院儿住着,麻烦赵哥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说着,他看了我一眼。我意会到他的意思,把手里那条烟递给了赵公安。

赵公安怔了一下,小眼睛又是很吃惊的样子,他说您客气!然后转向刘大平说,大平啊,您这就不对了,都是街坊不是?干吗这么客气?一脸愠怒。

刘大平笑着说,我就说嘛,赵哥人不错,用不着客气,可这老弟讲究,说头次见面,不表示点儿意思哪成啊……得,一条烟呗,赵哥就甭客气了,收着吧。

我心里一阵温热。我是不是真像刘大平说的那么“讲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城里人对一个外地人的呵护——这种感觉挺好的。

那天晚上,我请刘大平吃了一顿饭。既然成了房东与房客的关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与此同时,我把从中“牵线儿”的胡冬也叫了过来。开始胡冬还有些扭捏,几杯酒下肚人才放松多了。他开始主动地给刘大平敬酒,而且一口一个“老房东”地叫着,一副很诚恳、很谦卑的样子。后来两个人越说越热乎,你一言我一语地扯起来,我才知道,胡冬之所以从21号院里搬出来,并不像他当时讲的那样“和邻居们闹了点意见”,而是被赵公安撵出来的。据说,当时胡冬在刘大平的房子里已经住了一个多月。他每天守着那个烧饼摊儿早出晚归,与院里的人不相往来,倒也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一个老太太突然发现胡冬不仅剃了个锃亮的光头,光着膀子在院里洗衣服的时候,前胸上还刺着一条青龙……此事一经传开,院子里的人就骚动了。

真的啊?

我亲眼瞧见的!

嘿,新鲜!老刘家招了个什么人呀这是!

甭急,明儿我就叫丫滚出去!

当天晚上,胡冬就接到了刘大平的电话,让他赶紧找地儿,说他的房子不能租了,邻居有反映,万一闹到居委会或派出所去就麻烦了。胡冬问刘大平哪个邻居有反映。刘大平告诉他,别的邻居倒没大事儿,主要是一个姓赵的,叫赵公安,那人多事……胡冬跟刘大平说,这事你不用管了,我去跟他说。没想到,一说就崩了。不管胡冬怎么解释,求情似的让“赵大叔”关照一下。“赵大叔”不但不理他的碴儿,还显出一种烦得不行的样子,把一只手掌在胡冬面前果断地一挡,他说得!您甭给我说这个,谁的房子您找谁去,跟我说不着!知道吗?

按理说,赵公安的话也没错。可胡冬心里明白,这件事就是赵公安在其中作的梗,他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又不好直说,便一声不吭地瞪盯着赵公安。在我的想象中,胡冬的眼锋肯定是有点硬了,再加上他的光头做辅助,反而刺激出了赵公安的一种激情。据说他当时就不让了。他问胡冬瞅什么瞅?想打架是不是?说着,他还两手交叉,揪住自己的上衣下摆,把一件灰色的老头衫从脑袋上捋下来,往地上一甩,然后“啪啪”地拍着自己搓衣板似的胸脯,声音响亮地告诉胡冬,“有种往这打!”他这么虚张声势地一叫板,街坊四邻全出来了。

怎么回事儿?

有理讲理,干吗打人?

是啊,这可不是撒野的地方,知道吗?

面对这种七嘴八舌的声讨,胡冬呆若木鸡地立在那里。他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变成了这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招谁惹谁了?!真是纠结。

两天后,胡冬无奈地搬出了21号院。据他讲,当时的处境“可悲惨”,要不是赵大妈(一个挺胖的老太太,就住在我餐馆旁边的院子里)把家里一间小屋子租给了他,那段时间他就得露宿街头了。

胡冬说得可怜巴巴。刘大平却不以为然。他说赵公安的确是个事儿妈,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事也怪胡冬自己不注意形象:挺好个小伙子,既不是斑秃儿,又不是鬼剃头,你弄个光葫芦瓢儿干啥!听说前胸上还刺了个什么青龙?他用审视的目光看着胡冬,语重心长地说,小胡啊,不是我今儿说您,年轻轻的,好好做你的生意,在身上瞎折腾个啥呢!一番话说得胡冬脸红脖子粗,一个劲儿地去摸自己的脑袋。其实,这时候胡冬的脑袋已经长成了一头乌黑的短寸,而不再是那种被刮得很亮的光头了;至于那条青龙,如果不是特意袒胸露腹,也是不易被人发现的。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被刘大平揪住了一身毛病似的,好一顿上课!

接着,刘大平告诉我——准确地说是在安慰我,他说不管谁对谁错,小胡的事儿已经过去了,不说了。踏踏实实住您的房子,如果院里的邻居有什么说道,您别跟他们计较,我来处理!哎,对了,那钥匙我给您了吧?

我说,钥匙啊?给了。

4

2008年初秋的某一天,我捏着那把像通行证似的钥匙,正式地走进了21号院。我和妻子忙乎了整整一天,把那间房子彻底收拾了一遍,又添置了几样简单的家具。当天晚上,我们便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

有了正式睡觉的地方,我才体会到北京的夜晚真是不错,连做梦都是快乐的。回想起此前在餐馆那间小耳屋子里所熬过的上百个夜晚,几乎就是白费。

5

从布局上看,21号院是一座老式四合院。据说清朝末期,这里曾住过一位武官。如今大门外还残留着一块不完整的上马石,只是不见了清朝的人和马。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院里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景致已全然不在,就连当初的格局业已面目全非。原来的“二进式”院落,不知什么时候被隔成了两个院子,一些不同年代翻盖、或新建的房子则高低不等,大小不一。走进院子之后,给人的感觉到处是门:厨房,煤棚,淋浴间等等。院里的居民都是老住户,而且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现代化生活把年轻人带进了高楼大厦,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比较适合于住在这种古老的大杂院,或者说,这种古老的大杂院也比较适合老一点的人来衬托。

住进这个院子之后,做为临时的房客,我知道融入不了它的主体,那些老住户,也不会因为一个外地户的到来而改变什么——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包括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更主要的是,我们必须吸取胡冬的教训。因此,开始的时候我和妻子都非常低调,甚至怀有一种“鸠占鹊巢”般的不仗义,尽量躲着院里的人,默默地小心翼翼地生活。

我和院里的接触,源于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她叫楠楠,是隔壁李大妈的外孙女。当时她正在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每天放了学,由李大妈的老伴儿接回来,到了晚上,再被她妈妈骑着自行车接走。那年国庆节,我把女儿小玉从她乡下的姥姥家接到了北京。刚见面两个孩子就成了朋友。她们一个黑,一个白;一个偏胖,一个略瘦;只有年龄相同,都是八岁。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大院里的自来水龙头下洗手。楠楠说,知道吗?饭前便后必须洗手,手上的细菌可多啦。啥叫细菌?我手上咋没有?小玉问。楠楠说,啥叫细菌您都不知道?就是活着的东西,特别特别的小,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两个孩子洗完了手。楠楠说这水真凉!小玉却不以为然,这水还凉呀?我姥姥家的水才凉呢。楠楠说,为什么?小玉说,那是井里的水。楠楠说,井是什么样子呀?小玉说,你连井都没见过?就是在地上挖的洞,可深可深了!往下一看,特黑,啥也看不见!楠楠说,哎呀,吓死我了!那人掉不下去吗?小玉说,咋掉不下去呀?我们班里的刘小柱还掉下去过呢,差点儿没淹死,后来学习一点都不好了,考试净得大零蛋。楠楠说,哎呀,是不是把他摔成笨蛋啦?小玉说不是,我们老师说,他脑袋里进水啦。

两个孩子天真的对话,使这个古老的院子里充满了童趣。我在屋子里忍不住笑了。同时心里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温情与感动。怎么说呢,住进这个院子之后,每天从一个大门进进出出的有十几号人,能说上两句话的都少。不是不想说,而是作为一个外来户,我总觉得和那些坐地户之间有一种东西隔着,看不见,却很坚硬。但是孩子却可以凭借她们的纯真,轻而易举地穿越了它。如此看来,如果我们能像孩子那么单纯与透明,我们眼前的世界肯定是另一种样子。

此后,我开始用一种比较积极的目光吸收着院子的一切。一段时间之后,我知道了院子里住了八户人家;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便理清了哪个女人是哪个男人的老婆,哪个男人和哪个女人是鳏寡一人。起床最早而又秃了顶的男人他叫海德宝;那个细高个、总追着一只足球走路的小伙子是赵公安的儿子……

最先熟起来的,是隔壁的李大妈。那是个圆盘大脸的老太太,姿态端庄,面容高贵。搭讪起来,却是个挺爱说话的老人。几次之后,我便知道了她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在一个派出所当所长,女儿和姑爷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两个子女住的全是楼房。她和老伴儿也有个两居室,在沙子口,一直空着,他和老伴儿谁都不愿意去住。我说是啊,老年人都不喜欢住楼房。李大妈摇摇头说,不是不喜欢,主要是接收不到地气。她用一种神秘的语气小声说,这院儿风水好,过去是一个武官的宅子!我乐了。您老儿在这住了有年头了吧?敢情!我来到这院儿的时候还是个姑娘呢。李大妈告诉我,当时她老伴儿刚从部队转业被安置到了纺织部工作,就是为了跟她结婚才要到了这个房子。她感慨地说,那时候我才二十三,现在都六十六啦,你算多少年了吧。

我算了算,确实不短了。而李大妈的老伴儿也有七十多岁了吧。那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老人,青白发,板寸头,言语不多,但做事仔细。每天睡过午觉之后,他先是把一个很小的方桌摆到院外,然后回到家里,拿出两个小马扎,摆在小方桌的旁边。这时候,李大妈一手拿着两个蒲扇(防蚊用),一手端着个大号茶缸子,从院里走出来,老两口往小马扎上一坐,沐浴着秋天的暖阳,一直坐到傍晚。

李大妈的外孙女——也就是那个扎着羊角辫的楠楠,喜欢吃东北的锅包肉。偶尔,李大妈会带着小女孩到我的餐馆去要一个外卖。最初两次,我和妻子说啥不收李大妈的钱。李大妈却执意不从,她说那哪成?你们做的是生意,不要钱,明儿我就不来啦!她言语认真,表情严肃,几乎要生真气的样子。后来我发现,北京人注重人情世故。尤其是那些年岁大一些的老北京,最是讲究规矩,可称得上是礼尚往来的典范:假如你给他一根针,他就会变着法地还给你一条线,绝不占你的便宜。

6

接着,熟起来的就是赵公安了。坦率地说,因为有胡冬的事做铺垫,最初我还有意躲避着他。其实,蛮好的一个人。说话高门大嗓,豁豁亮亮,给人的感觉他总是那么快活。见了面,离老远便会打个招呼,并不止一次地叮嘱我,有什么事儿就言语一声,都是一个院里的邻居,甭客气!

不过,时间一长,我渐渐发现赵公安这个人还真是点“各路儿”。从性情上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属于躁动型的人,好说好动,还好斗。通常情况下,只要他不到街上去,你在屋子里就会经常听到他的声音,和街坊打招呼啊,逗闷子啊,今儿个气温是多少度啊……或者,拖着那架两个辘轳的小购物车从菜市场一回来,他就会跟院里的邻居骂骂咧咧地抱怨说,土豆涨了五分,大蒜、白菜涨了一毛,黄瓜都他妈五毛一斤啦……琐琐碎碎,一地鸡毛。如果再来上一句:今儿遇上一傻逼,我差点没抽丫的!——那保准是他在外边又和什么人吵架了。总的说来,我觉得这个瘦小枯干的人,可能是肝儿不太好,心浮气躁,喜欢抬杠,不管说什么事儿,都像是憋着一肚子气似的,而且啥也看不惯。

他甚至看不惯自己的儿子。其实,那是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个子比赵公安高出半头。他叫涛子,十八、九岁,穿一套深蓝色的运动服,透出一身的青春与活力。据说涛子是在一个职业学校读书,学的是建筑,却偏偏喜欢上了足球,而且似乎到了迷恋的程度。只要你见到他,保准就会见到足球。有时候,你刚要出院或进院,一只足球会“嗖”地通过院门口射到你腿上,吓一跳!紧接着涛子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一缩脖,抱歉地一笑。涛子不爱说话,至少是不愿跟大人们说话。但涛子喜欢唱歌。有段时间,他走里走外的,总是在哼唱一首外文歌曲,很好听,给人的感觉很轻松,有一种很浪漫的味道。我不懂外文,还是能听出是前不久在法国世界杯开幕式上的主题曲:《我踢球你介意吗》……我当然不介意。相反,倒觉得年轻人活泼一点没什么不好。试想,这么一个灰砖灰瓦的大杂院,本来就是一种老气横秋的样子,假如院里的人每天都绷着个脸,进进出出,一句闲话不说,一点声音没有,甚至连走路都轻手轻脚的,走猫步……岂不让人联想到古堡里的幽灵?那倒是一件恐怖的事。

介意的是赵公安。在我住进这个院子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儿子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冲突。

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都没培养出一个会踢球的,你他妈瞎踢什么呀!

——这是大前提,是引子。随后,他就会痛斥涛子没出息,不务正业,连大学都考不上,还整天抱着个足球当事儿干,将来就是个他妈戳狗牙的货!

就在他这么骂骂咧咧的时候,涛子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就是抱着他的足球拿腿走人。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才会反驳几句。而且也绝不是个善茬儿。有天下午,我听见赵公安又训斥涛子了,还是“不务正业”那一套,而且越说越尖刻,他说我告诉你丫的,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当上市长你也是个庸官,是个棒槌!听到这么一句没边没沿儿的话,涛子反击了。

我是棒槌,那你去当啊。

我……

你才五十多岁,还有机会呢。

我他妈抽你丫的!

我要是你,就先抽自个儿一耳光,问问自己是怎么活的,再教训别人。

你他妈再说一句?!

我说完了!

父子俩唇枪舌剑,吵得十分有趣儿。我在屋子听着,不禁哑然失笑。如果是在我们老家,在煤矿,作为邻居,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劝一劝,开导一下当爹的,孩子有孩子的乐趣,别老是那么挖苦,你越是挖苦,越容易造成他的叛逆心理……可这是在北京,是在赵公安面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怎么说呢,我觉得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优越感。作为外乡人,最好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哪怕一句话露了怯,说不定就会被人教训上一顿。我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在煤矿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单位的一辆破卡车到北京来出差。晚上进了城,被马路上的交警拦住几次、又罚了几次款就不说了。当我们来到一家招待所门口时,又被把大门儿的老头拦住了,问我们是干什么的。当时我很生气,便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我们是住宿的!老头这才收回他伸出的一只手臂,很不情愿地放我们进去。可我们的车子刚走出几米远,老头又急匆匆地追了过来,敲着车窗玻璃,忿忿地喊了一句,那叫住宿!知道吗?从此我知道,在北京,这个“宿”字的发音是“素”;而不像在我们老家那样,所有的人都念“许”。我举这么个小小的例子,倒不是说赵公安像那个老头似的那么较真儿,那么好为人师,而是说赵公安这个人太各路,你说啥他堵啥,甚至,你就是顺着他的人情说好话,他也总能找个理由来否定你。

秋末的时候,北京一连下了好几天冷雨。黄色的落叶粘在路面上,溜滑溜滑的,一不小心会把人撂个跟头。那天早晨,赵公安是在房顶上被撂倒的。屋子漏雨了。他刚用砖头把一块塑料布压好,人就闹了个侧摔。我眼瞅着他顺着陡峭的房顶差点溜到地上,没把人吓死!回到地面的赵公安也是一脸苍白,他骂骂咧咧地说,房管所那些个傻逼,前几天就告诉他们来修房子,到现在连他妈兔子大个人儿都没见着,我他妈的要是从房上掉下来,非去找他们算账不可!接着,说到这房子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时候,完全是出于同情,我附和着说,这么老的房子别说得修呀,按理说早就应该拆了。没想到,赵公安却突然掉转矛头,盯着我,他说这您可说错啦!在北京这地方,您不能说房子年头长了就应该拆掉,故宫都五百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拆呐!说完,他便哈哈大笑,笑完还又把这话重复了一遍,好像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真理似的,还问了一句,您说是不是?

真让人头疼。

这就是赵公安。不仅说话太臭,噎人,他还总是愤世嫉俗。有一次,说起他原先工作的那个灯泡厂破产的事儿,他显出既无奈而愤怒的神态,说全是被那些当官的给祸害败的,他们自己吃饱了,捞足了,害得老百姓全都下了岗。

我问他什么时候下的岗。

他说,快他妈两年啦。

我说,没琢磨着自己干点啥?

干点啥?他看着我,北京的厕所都让你们外地人包了,我他妈的干啥去呀!

他把那个“干”字说得很重,而且声调也拉得很长(是那种典型的京腔),听起来很无奈,又像是逮住了理似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强词夺理。不错,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人口迁移,城里的外地人的确是越来越多了,但再多也不至于抢了你赵公安的饭碗呀。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外地人承包,扫厕所的活儿你干吗?搬砖运瓦扛沙子和水泥的活儿,你吃得了那份苦吗?做金融,搞科研,几天鼓捣出一个软件的活儿你又干不了!说到底,无非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罢了。

说到外地人,我曾把我们和城里人做过比较。我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我们是跟随时代的步伐闯入了城市,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生存之路,什么样的苦都能吃,敢冒险,有时候胆子还很大。城里人头脑聪明,见多识广。他们坐拥天时地利,较之于像我这样楞头楞脑闯到北京的底层人,无论做点什么样的营生,都是有绝对优势的。遗憾的是,有些人却把这种优势当成了优越,当成了资本,两手一抱,肩膀一端,什么也不做,也不屑于做。每天无所事事,便聚到一起,位卑言高地发一些时鲜的评论,小到南方水灾,大到国际战争;说到天气,少不了要骂骂气象台;谈政治,总要恨铁不成钢地埋怨一通政治局;而一旦扯出柴米油盐的话题,则能琐碎地道出“今儿早市上大蒜涨了一毛,土豆涨了五分……”最可悲的是,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外地人没日没夜地拼搏,奋斗,挣钱,对照自己悠闲、愁苦的生活,他们又突然“醒了腔”似的牢骚满腹,认为外地人抢了自己的饭碗,抬高了城里的物价……

我必须申明,不是所有的城里人都是这么一种活法,这么一种心态。很多人还是非常进取的,比如,冯老太太。

冯老太太也是21号院里的邻居,而且是个七十多岁的孤寡老人。据说她很有钱,但我没看出她有钱的样子。她住在院子的西南角,倒座房。屋里的面积有十几平方米,中间打了个隔断。外边用来居住;里边那一间,则在临街的墙壁上开了个小窗口,做成了小卖铺。卖一些真空包装的香肠、面包、榨菜咸菜和牙膏、牙刷之类的生活日用品。同时,在靠近窗口的地方放了一张小木桌,桌上摆了一部公用电话。冯老太太就整天坐在那个小木桌前,看着胡同里的来往行人,等待着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生意,那种孜孜不倦的生活态度和生意精神,真是不错。

在我看来,赵公安尚属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他完全可以干点什么,即使吃不了大苦,也可以学学冯老太太。可赵公安不那么看。他甚至对冯老太太还颇有微词。有一回,我在冯老太太小卖店买了一包卫生纸,刚转身,又被老太太从窗口里探出头来叫住,她说还没找您钱呐,您怎么就走呀?年轻轻的什么脑子呀!她嗔怪地说完,便咯咯直乐……这时候,赵公安正在门口那块上马石上坐着,他往冯老太太那边迅速地看了一眼,又把一只手拢在嘴上,像是对我传达一种重要信息似的说,快死的人了,都倒计时了,卖出一卷儿纸还那么高兴,我可真是服了她啦!

什么也不屑于做的人,也有闲极无聊的时候。我们住的那条胡同里有一棵老槐树。树下的空场上,每天上午都有几个老头在那里抖空竹。据说,空竹也称“胡敲”、“地铃”和“风葫芦”;抖空竹也叫“抖嗡”或者“扯铃”,过去是一种庭院游戏,现在都是在胡同或公园里“抖”。有一天,我发现赵公安也“抖”上了。可能是手生吧?赵公安抖得不是很好。至少不像另外两个老头玩得那么娴熟,只见他们一手执一根两尺多长的小木棍儿,两棍儿之间系一根很细的线绳,把线绳在空竹轴上绕两圈,一提一送,不断抖动,使空竹越转越快,发出铮铮的响声。间或,还能玩出几个花样儿:抡高儿、对扔……最精彩的是,他们把空竹抛到空中,落下来,用棍儿接住,能让它在木棍儿上不断地旋转,然后再让它突然跳到另一根木棍儿上——这叫“鸡上架”。此外什么“仙人跳”啦,“满天飞”啦,一招一式,都玩得连贯流畅,漂亮!

相比之下,赵公安就逊色多了。我注意到,另外两个老头的空竹都是“单轴”,赵公安抖的则是“双轴”,可能是他抖得转速不够,那只空竹不但发不出响声,还常常失败地掉到地上……不过,赵公安却抖得很认真,而且毫不气馁,用他自己的话说,瞎他妈抖呗,要不干啥去呀!可没过多久,在那几个抖空竹的老头中,已经没有了赵公安的影子。一问,他告诉我说,早歇活儿了,有什么劲呀,您说是不是?

7

知道赵公安这个人喜欢锛杠头儿,不好交流,我便尽量躲着他。但毕竟是在同一个院里住着,而且已经混得很熟了,低头不见抬头见,有时候想躲都躲不了。况且,赵公安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只要逮住机会,哪怕素不相识,他也会搭讪几句。有一次在厕所里,我听见他蹲在那里一边吭吭哧哧地用功,一边跟一个陌生人搭讪:

外地的吧?

辽宁的。

来旅游啊?

办点事儿。

带手纸了吗?

带了。

没带您说话,北京人好客,知道吗。

当时我正站在小便池前撒尿,听了这话,竟禁不住一哆嗦一哆嗦地笑。

通常情况下,赵公安总是把一些无聊的时间安排得悠闲而精致。没事的时候,他喜欢拎着一个挺大的玻璃茶罐子,趿着拖鞋,迈着“八字步”走出大杂院,往门外的那块上马石上一坐,用屁股压着那段沉甸甸的历史,把手里的小收音机鼓捣出新闻——然后,就亮着他那双机敏的小眼睛东张西望。一旦哪院里出来个邻居,离老远儿,他便京腔京韵地招呼上了。

吃了吗?他把这个“吃”字说得很重。

或者:那个破班还上呐?快歇了得啦!

他把那个“歇”字的音调拉得很长。

我住的房子紧临院门口,朝南的那面墙上有个小窗子,正好开在了那块上马石的上方。通常情况下,不管赵公安跟谁说话,逗闷子,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因为都是久住一起的街坊,所问所答无非是前天或者昨天的重复,平庸,琐屑,没什么意思。有天早晨,赵公安突然冒出的一句话倒是很新鲜,很有趣儿。他说,宝堂,你的鸭子是男的还是女的啊?

宝堂是19号院里的一个邻居。那是个古怪而有趣儿的人。他四十五、六岁,没工作,喜欢养玩儿物。说起来,这也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据有关民俗资料记载,自明朝开始,居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皇城子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不分地位高低,素有豢养玩儿物之好。比如养鱼,养鸟,养虫,养兽……总之,不管养什么,都是为了以博雅趣儿,图个乐儿。不过,宝堂养的与过去那些老北京人养的玩儿物略有不同。他养的是一只乌鸡和一只鸭子。有趣儿的是,那两只普通的家禽,竟然被宝堂驯养得非常聪明,听话。你可以想象,一个男人肩上蹲着一只乌鸡,身后跟着一只摇摇摆摆的鸭子在王府井大街上招摇过市,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我当时的感觉是,太好玩了,简直就是个奇人!后来我才知道,宝堂养的玩儿物,还不单单是那只听话的乌鸡和鸭子。有一次,我看见他蹲在胡同里的一棵槐树底下默默地哭泣,脸都哭歪了。隔壁的李大妈挤眉弄眼地告诉我,说他的一只小白兔死了,昨天埋在了树底下,今儿个是在那里悼念呢。她还告诉我,宝堂是光杆儿一人儿,年轻的时候结过一次婚,没几天儿就离了,此后再也没找过。我在想,这样的一个人,内心深处肯定隐藏着一种很独特的情感世界吧。遗憾的是,我却从没和宝堂说过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在胡同里碰个面对面,我很想跟他点点头,搭讪几句。可他总是扛着他的乌鸡,并引领着那只鸭子,目视前方,旁若无人地从我身边走过去。

最初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不太正常,说白了就是有点“二”。那天,我听见赵公安问他那只鸭子是男的还是女的,没想到,宝堂的回答像他那只摇摇摆摆的鸭子一样,既顽皮而又风趣儿。他说,鸭子肯定是公的嘛,妓女才是母的呐。

当时我正准备到餐馆去,便想趁此机会和宝堂搭个话,认识一下。当我锁上门,再从院里出来的时候,宝堂和他的鸭子已经不见踪影,只有赵公安正一个人在上马石上佛似的坐着呢。

嘿,怎么才到店里去哇?

回来拿点东西。

餐馆的生意还成吧?

凑合吧。

啥时候请我喝酒啊?

我不是说了吗,啥时候都可以。

嘿,您不请,我怎么去啊。

我现在就请,走吧?

得了吧,瞧您那样儿就不怎么真心。

说实话,我的确不怎么真心。不是我舍不得一顿酒,而是我觉得赵公安这个人性格不好把握,平时就说不到一块去,又不知道他的酒品咋样,万一在酒桌上弄个不欢而散,还不如不请呢。至于赵公安,虽说话头儿上步步紧逼,说过了,也就拉倒了,并不认真。问题是,这种不认真的话他老说。这就讨厌了。

长痛不如短痛。我想,还不如干脆来个了断呢。几天之后,我郑重其事地向赵公安发出了邀请。没想到,不请他的时候,他老是磨磨叽叽,真要请他,他反倒耿直上了。他说嘿!干吗呀老弟?一院儿里的邻居,有事儿尽管言语,喝什么酒哇!您说是不是?我解释了半天,说啥事儿没有,就是一块坐坐,聊聊天。到最后,我甚至把“你要是不去就是瞧不起老弟”这样的话都说了,他还是不去。大有一种“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劲头。俗话说,请客不到恼死主人。我生气地想,不去拉倒,我还不请你了呢!

8

时间很快,一晃到了冬天。从视觉的意义上说,我喜欢北京的冬天。夏天里,满城的各种树木与花草,密密匝匝,太蓊郁,太繁复,给人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冬天则是一个“删繁就简”的季节。空闲的时候,你沿着故宫外边的筒子河慢慢行走,高高的城墙与角楼之上,天空宁静而肃穆;河边上,那些落去叶子的老槐树,在冬天的冷风中抖动着黑瘦的枝桠,虬劲,疏朗,给人一种骨感之美。总的说来,冬天的紫禁城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很有一种老照片的魅力。

这时候,你再走进北京的胡同,就会立刻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古朴,什么叫真正的安静!胡同两旁,一律是那种古旧的灰墙古瓦,院门则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在其他的季节,你还能看见几个老头、老太太戴着“治安”的红袖标在胡同里溜达,或聚在门前坐在小马扎上喝茶,聊天。现在已不是摇蒲扇的季节,许多老人,特别是那些病歪歪的老人,都躲在屋子里“猫冬”去了,就连赵公安吵吵嚯嚯的声音也稀少了。大杂院里听不到一点喧闹,整个胡同安静得如时光在倒流,而天空却是一种阴阴的样子……这时你就会突然生出一种渴望:下场雪该多好啊!

盼了两天,一直未果。有天晚上我听见赵公安在院子里又骂气象台“净他妈撒谎”——没想到,第二天那场雪就真的下来了。雪花不大,却整整下了一天。房顶上、胡同里,全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在周围钢筋与水泥筑起的森林中,这片低矮、古老的平房区,竟有一种童话般的境界了。

傍晚的时候,我正在胡同里扫雪,海师傅拎着一把铁锹出来了。

他嘿了一声说,院里的雪是您扫的啊!

海师傅是个瘦弱、随和的人。他叫海德宝,年纪并不大,只是头顶谢得早了点,看上去足有七十岁的样子,一问“您老儿高寿啊”,才六十二!刚住进在21号院时,我发现这个谢了顶的男人总是起床很早。每天七点钟,院里的自来水管下就会响起他刷碗的声音,或者是吭哧吭哧地搓洗衣服……当时我曾跟我妻子断言,说这人肯定是个老光棍。有一天,他客气地问我,能不能在餐馆里给他带回一个鱼香肉丝——及至送到他家里时,我才发现床上还坐着个瘫痪的女人(据说,已经在床上卧了两年)。那天我执意不收他那个鱼香肉丝钱,后来他还是追到院子里,把钱塞给了我。此事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见了面,我就根据当地人的尊称,叫他海师傅。

不久之后的一天,海师傅在院门外修他那辆人力三轮车。轴碗儿坏了,鼓捣了一手黑油。我一边看他修车,一边跟他闲谈。聊起来,才知道海师傅的祖上是“旗人”,是大清王朝的正身贵族!只是,这个秃了顶的皇城子民,不像有些旗人后裔那么恋祖,一说到祖上是旗人——什么“正黄旗”啊,“正蓝旗”啊,“镶白旗”啊;什么“吴尔古察氏”啊,“苏完瓜尔佳氏”啊(真咬嘴,想记都记不住)——他们总有那么一种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海师傅不这样。他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挺客观,甚至很不屑。他说什么金枝儿呀,贵族呀,全落庙啦!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对于八旗子弟的那些事,我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的。在消灭明朝统治的战争中,他们勇猛善战,立下过汗马功劳。满清入主中原后,有二十多万八旗子弟被封为贵族,由朝廷提供禄米、俸银、住宅、田产。并通过“圈地”和对汉人的驱赶,形成了“满汉分城”的局面。他们坐吃俸禄,不工不农、不商不牧,终日肥马轻裘,或提笼架鸟,斗鸡,逗蛐蛐,放风筝,玩玉器,赏小脚,诸如此类成了那些“北京大爷”的主要乐趣。极度空虚之下,有些人甚至吃喝嫖赌,抽大烟、吸白粉,寻欢作乐,挥霍无度。以致最后家产荡尽,穷困潦倒者不计其数,甚至沦落成流氓无赖和街头小混混的也大有人在。

在“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灯将尽”的残局中,像所有的正旗人一样,海师傅的祖上也是在劫难逃,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民国的时候,他太爷爷先是卖了一个镏金的蛐蛐罐渡过了难关;晚年,又把一颗金牙也拔下来卖掉,全家人才没被饿死……

海师傅细着眼神儿,把一个小钢珠儿仔细地抿到轴套儿里。他说,到了我这一辈儿,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传下来。啥也甭说了,活着吧!我问海师傅是啥时候住进这个院子里来的。海师傅看着我,像猫一样地笑了一下,您问我爷爷是啥时候住进来的还差不多。我说是吗?那么早啊?海师傅告诉我,他们家从前门搬到这里的时候,他爷爷才七、八岁,还穿开裆裤子呢。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一首歌来:

我爷爷小的时候

常在这里玩耍

高高的前门

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蓬衰草

几声蛐蛐儿叫

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词很美,曲子也好听。可具体往海师傅身上一套,你就会感受到一种世事的久远与沧桑。我粗略地想了想,从他爷爷的父亲那一辈儿算起,到海师傅已经是第四代人了。四代人,用二十年叠加的方式计算,至少也有八十年而有余了吧?一个家庭连续不断困在这么两间小房子里,一直没挪窝儿的感觉——别说是亲自体验,只要想想就够腻味的了。

然而,海师傅却是个极有耐性的人,而且很勤勉。平时,除了料理家里的柴米油盐、侍候瘫痪的老伴儿,还能蹬着人力车去街上揽点活儿,拉个脚儿,带着客人沿着筒子河观观光,或者走街串巷,搞个“胡同游”什么的。海师傅不愧是个老北京——他不仅知道宫里的许多事儿,对宫外一些胡同的人文历史也了解得不少。有一次,我们聊起了王府井。他说早先啊,文武官员进宫的时候,有个规定,文官走东华门,武官走西华门。这文官和武官的脾气、秉性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武官比较正统,死板;文官呢,比较散漫,无形,文人嘛,骚客嘛,喜欢吃点啊,喝点啊,说白了,就是闲着没事儿瞎得瑟呗!这样时间一长,东华门一带渐渐就有了一些小摊儿小贩儿。后来卖东西的越来越多,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也就是王府井原来的东安市场……

后来我发现,海师傅也不单是靠他的人力车挣钱,此外还做点别的小生意。有段时间,在夜幕下的王府井大街上,他还卖过一种很小的提线木偶。那是一种很小的民间玩具,非常有趣儿。你正在路边上走着呢,突然有两个小木人儿从地上跳了起来,在离地一尺多高的空中格斗上了。

太奇怪了!

真好玩儿!

它们怎么会跳起来呢?

一些人围观过去。这才发现一个秃顶的男人蹲在一米开外,手里牵着一条不易察觉的细线儿,一扽一扽的——正在那里暗箱操纵呢。

一问,十块钱一个,二十块钱仨啦!许多人都争着买。我也给女儿买了一个。拿回去一试,根本玩不转。无论怎么提线儿,扽线儿,都不能让那两个小木人儿跳起来。我问海师傅是怎么回事儿。海师傅看着我,一张老脸像花朵似的笑了,他说,您不会用那股巧劲儿,它能给你跳吗?

海师傅是个和善的人,也是个仔细的人。假如你是住在21号院子里的邻居,每天晚上,你就会听见他积极主动地关大门的声音:

李大妈,您家人都回来了吗?我关大门啦。

王师傅,您家人都回来了吗?我关大门啦。

就这么一家一户地问,不厌其烦。我们住进21号院之后,有两次店里遇上了酒腻子,磨磨叽叽地高谈阔论,总也不走,打烊晚了,结果我和妻子被关在了门外——又不敢在半夜深更的时候敲门,就只好返回餐馆,在那个小耳屋子里对付一夜。海师傅听说这事之后,他嗔怪地说,嘿!您怎么不早说话呀!到了晚上,再关大门的时候,他总是关切地问上一句:刘老板,您家都回来了吗?如果得不到回答,他就会把大门对得严丝合缝,但并不拉上门闩——这种做法,在我们老家叫“留门”。

正是为了这份留门的温情与感动,我早就想请海师傅吃个饭。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须知,我和海师傅毕竟是刚刚认识的邻居,而不是那种见了面就可以彼此大呼小叫着请客吃饭的朋友。如果一见面就说“我请您老儿吃个饭”,人家肯定会觉得很突兀,也蹊跷,是不会去的。其实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在许多事情上你都不能硬掰,最好是抓住机会,水到渠成。

现在,我就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我和海师傅一边扫着胡同里的积雪,一边聊天。海师傅抱怨说,本来晚上还想上街呢,这个鬼天气,下这么大的雪!我问他是不是还在卖那种小木偶。他说木偶没了,还有点新版的北京地图,再不处理了就成了旧版的了。我说这样的天气做什么也不得劲儿。海师傅说有一样倒是挺适合的。我说除非喝点小酒儿。那敢情是!说完,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抬起头来看着我,对啦,你是餐馆的老板,内行儿呀!我得寸进尺地说,最好是二锅头,高度的,用壶烫一烫!他说嘿,神仙了!至此,我已经知道海师傅是个喜酒的人,懂酒的人。接着,我又说了一些适合于下酒的菜,花生豆呀,猪耳丝呀,再配上一小锅筋头巴脑小牛肉什么的,一通忽悠,连我都觉得这顿酒非喝不可了,我才用一种突然想起似的口吻说,对了,海师傅,你不是不出去吗?一会儿咱去我餐馆去喝一杯,聊聊天!

海师傅听了一怔,他说嘿,还真喝啊?我说,这大雪泡天的干啥呀。海师傅先是客气了一番,后来见我诚心诚意地邀请,他站在那里,微笑着想了想,索性地说,既然老板这么热情,喝点就喝点!

扫完雪,海师傅先去给老伴儿做饭了。我回到院里的时候,看见赵公安正拎着一壶水往屋里走。我一时心动,还是让让他吧,俗话说,让到是礼,他去就去,不去拉倒。这一次,听说我请的不光是他一个人,还有海师傅,赵公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问,海大哥真去吗?

我说真去。

他说那成!

说完哈哈大笑,声音是那么爽快。

9

晚上,我餐馆里的客人不是很多。我们坐的是一张临窗的桌子,窗外白雪铺地,店里温酒热菜,其乐融融。平时,赵公安给人的感觉一向乍乍呼呼,不拘小节,现在人往桌前一坐,却显得十分和善,甚至有些拘谨。他一个劲儿地告诉我少上菜,别浪费,喝点酒,聊聊天就齐了!

我们喝得不错,聊得也挺好。只是酒意正酣的时候,赵公安的老婆来了。我注意到赵公安先是一怔,同时站起身来,吃惊地看着他老婆,嘿,你怎么找到这儿来了?

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两个字:钥匙。

你的哪?又丢啦?

不丢,还不许我落在家里呀?

看出赵公安的老婆不太高兴,我赶说,大姐刚下班吧?来来,一块坐吧。

赵公安一边解着腰里的钥匙,一边说,家里有饭,弄好了。

我说,一块儿喝点酒。

赵公安说,她啊?得了吧,一盅酒下去,浑身上下,没有不红的地方。

你他妈少废话行不行?我看你最好也少喝点,别灌到狗肚子里去!

赵公安的老婆高个头儿,挺胖的,和瘦小枯干的赵公安站在一起,感觉上不是很谐调。其实单从某一个方面看,世上所有的夫妻可能都不是很谐调。俗话说,“好汉子没好妻,赖汉子娶花枝”——或许,这正是“月下老人”的有意安排呢:高配矮,瘦配胖,丑配俊……这么一搭配,一互补,就公道了。从遗传学的角度上说,也科学。至于婚姻中的两个人和谐不和谐,美满不美满,则是另一回事,是外人“无法道也”的事情。

我单是知道,赵公安的老婆是二路公交车上的乘务员。住进这个院子之前我就见过她。那次,我和妻子去木樨园给餐馆的伙计买工作服,乘坐的就是二路车。车里很挤(不挤,就不是北京的公交汽车了)。上车后,我和妻子被卡在了乘务员前面那个小铁箱子旁边,身体都站不直了,车下还一个劲儿上人。一路上,女乘务员吵吵嚷嚷地指挥着乘客,慢着点儿,别挤,先下后上……可下边的人哪听呀,刚打开车门,有两个人就狠着脸子挤上来了,同时用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喊道,去天安门夺(多)钱?女乘务员顿了一下,什么夺(多)钱?坐反啦!下车下车……还不赶紧下去呀!两个人又挤挤巴巴往车下挤。女乘务员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真是的,跟这练习上下车呐!一句话,把旁边的全逗乐了。

住进21号院不久,我妻子用一种很神秘的语气问我,你知道谁在这院里住呢吗?我说,我哪知道啊。她说二路车上的一个乘务员!我说乘务员多了。她说就是说那几个坐错车的人“跟这练习上下车”的那个……想起来了吗?

几天后,我们在院子里“狭路相逢”。果然是她!穿一身宽松的便服,肩上背个很大的挎包,手指上夹着一根烟,可能是去上班吧,正急匆匆地往院外走。

我很快知道,这个女乘务员就是赵公安的老婆。再后来,我发现这个人在家里的时候,与在公交车上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一点不幽默,甚至很少说话。细想想,也是情有可原,在那种异常拥挤而又嘈杂的环境里上了一天班,售票,验票,报站名,指挥乘客上车,下车,还得不断地提醒着年轻人,给老弱病残或抱孩子的乘客让个座位……一路上不停地招招呼呼,想必十分辛苦。下了班儿,疲疲沓沓地回到这个“宁静的港湾”,人都麻木了,还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呢!因此,即便是自己的男人和儿子吵架,那个女乘务员都极少插嘴。一旦插嘴,也是言语不多,一剑封喉。有一次赵公安和儿子又吵起来了,而且吵得比以往都激烈,一怒之下,赵公安好像是抄起了菜刀(不是要砍儿子,而是要剁了他那只足球),为此,父子俩你推我搡,扭成了一团。这时候,我听见那个胖女人喊了一句,狠点掐,往死里掐!令人迷惑的是,咆哮如雷的赵公安便真的像被掐死了一般,一点动静都没有了。还有一次,我在水龙头下冲洗拖鞋。正是早晨,院子里一派安静。我突然听见赵公安嚷了起来:少惹我啊?我他妈烦着哪!接着是那个胖女人的声音:少废话!你烦?我比你还烦呐,装他妈什么孙子!至此,便没了下文。当时李大妈刚好拎着水壶走过来,我们对望了一眼,她冲我笑笑,又挤了挤眼睛,小声说,卤水点豆腐……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次赵公安又被他老婆“点”住了呢。意外的是却没有。不知道是酒精壮胆,还是有我和海师傅在场,赵公安竟恼了。他说你回你的家,我喝我的酒,什么叫灌到狗肚子里去呀?他瘦小枯干地站在那里,双手掐腰、梗着脖子的神态活像一只斗鸡。见老婆没吱声,他又用一种挑衅的口气追问了一句,都是邻居,老弟请我,我喝点酒怎么啦?!

看着赵公安这种架势,我觉得他有点莫名其妙的夸张,过了。再说,明知道老婆不是个好惹的茬儿,就别惹她了,万一骂上你几句“装孙子”之类的话,你这不是轻下惹重下,自取其辱吗?当时我感觉空气都凝固了。好在赵公安老婆还比较理性,或者说是以一个乘务员的身份克制住了自己。她盯着赵公安,不轻不重地说道,那你就接着灌吧。说完,转身便走。

我和妻子都赶紧追出去送客。

我回到桌上的时候,赵公安还在那里愤愤不平。他说上那么一破班儿,整天跟有多大功劳似的,我都没法儿跟她喘气儿。海师傅劝着他,说行了,人家都走了,你还磨叽啥。赵公安说,不是那么回事儿,我算看透了,做个男人真他妈没劲,小时候被爹妈管着,上了学被老师管着,参加工作被领导管着,成了家,被老婆管着,老了的时候还得被儿女管着……他妈的一点自由没有。海师傅笑了,他说有人管着,总比管着别人强,知足吧你!

听着两个人的对话,我想了想,他们说的都是实情,是真感慨。只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赵公安的“被人管着”指的是约束;海师傅的“管着别人”说的是责任吧?

比较而言,我觉得还是海师傅的感慨更为沉重些。说起来,海师傅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先说他的老伴吧。那是个非常和蔼的老太太,做过小学老师。每次海师傅让我从餐馆里带回一个鱼香肉丝或宫保鸡丁的时候,她都会和我聊上几句。老太太喜养花,据说最多的时候曾养过三十多盆,夏天放在院子里,花朵开得五颜六色,像是一个微型的小花园,煞是好看。到了冬天,整个屋子里就成了花的暖房。可自从得病之后就不行了,不仅侍候不了花,自己也得被人侍候了。即使这样,她还是养了两盆君子兰,这种花好养,皮实。没人的时候,寂寞了,她就看看花,和花说说话。她说花是有灵性的,你经常跟它说说话儿,它就能听懂你的语言。她告诉我,她原来养过一盆花(我想不起花的名字了),按时间推算,本来是在那天下午的五点钟开花,有两个女同事为了看花,下午三点钟就来了。当时,她就对着那盆花说,花儿,我的同事大老远来看你开花儿,你现在就开吧……连说三遍,那花儿就慢慢地张开了嘴儿……老太太说起这事的时候,津津乐道,活灵活现。遗憾的是,那种美好而温馨的生活,在两年前,随着她的下肢突然瘫痪,已不复存在。现在,她所有的生活都得由海师傅料理。此外,他们的女儿也让老两口牵挂。据说,女儿是在五年前去的澳洲,先是留学,之后嫁给了悉尼的一个华人,如今已经有了孩子。在海师傅家的一个相框里,我见过他女儿的“近照”,圆脸,大眼睛,头发剪得很短,背景是一座海滨大桥,她站在那里微微含笑,只是笑得不太自然,似乎有些勉强。对于她在澳洲的现状,我没细问。海师傅和他老伴儿也似乎不愿意多说。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否则,海师傅可能就不会去蹬他的人力车、卖他的小木偶或者什么北京地图——去获取那么一点蝇头小利了。

再说赵公安。虽说他嘴上发着牢骚,喊着没劲,但根据我平时的观察,他那种沉湎于庸常的小市民生活里的状态和感觉,还是蛮有滋有味的。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赵公安还算不上是个老北京。他的老家是河北易县,建国初期他父亲才到了北京。但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赵公安,身上那种老北京人的味道,甚至比海师傅还足。比如:他喝酒的样子就很滋润,甚至很斯文。准确地说那不是喝,而是呷;也不是呷,应该是抿……抿一点酒,佐一口菜,而且啧儿咂有声,节奏均匀,有条不紊。

相比之下,海师傅倒是显得有些浮躁了。特别是在下半场,也许是惦记家里瘫痪的老伴儿,也许想起了远在国外的女儿,有好几次,半两的酒盅,他端起来就干了。与此同时,他还不断地催促赵公安“加快点速度”。

结束的时候,我发现海师傅有一点儿过量。嘴上说没事儿,脚步已经明显高迈起来。结果,刚出餐馆门口,他两腿一软,差点没摔倒。我和赵公安担心他摔着,便一人架着他的一只胳膊,绊绊拉拉往回走。有好几次,因为回避不及,我把两只脚全都插进了路边的雪堆里。回到家,竟倒出了半鞋的雪水!这时我才感觉到两只脚像猫咬似的,生疼!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又不喜欢冬天的北京了。按说,冬天的北京算不上是个很寒冷的城市。可那时候北京的平房区大都没有暖气,因为屋里的空间狭窄,更重要的担心蜂窝煤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晚报上常登熏死人的事),许多人家甚至连炉子也不生,就那么哆哆嗦嗦地挺着。不需说,作为临时房客,我们的情形更是可想而知。虽说我们来自比北京更为寒冷的北方,但那里是煤矿,是能源的故乡。冬天里,整个矿区都是集中供暖,又黑又亮的块煤可劲造!造得数九寒天家家户户开窗子,否则,你就是脱个一丝不挂也出汗!

到了北京可真凉快。记得1998年那个冬天,每天夜里我和妻子总是相拥而眠,团结得很紧。即便如此,有时还是被冻得不停地哆嗦。由此说来,我不得不佩服那些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一大早,正是冻得连狗都龇牙的时候,男男女女,全是上身裹个棉袄、下身穿一条不同颜色的秋裤,得得瑟瑟地往街上的厕所里跑,真是扛冻!

10

好了,冬天过去了。沉寂了一冬天的胡同又恢复了原有的生气。暖阳下,老人们在屋外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有的带着红袖标,背着手溜达,“执勤”;有的坐在小马扎上聊天儿。老门框上的春联还依然鲜红,墙壁上的“爬山虎”又生出了绿绿的叶子,一派生机。五月初,我向刘大平交付了第四次房租。像每次来取房租的时候一样,刘大平总要关切地问上一句,那房子住着还成吧?我说行,挺好的。刘大平很高兴。确切地说,作为房东,他是因为我的满意而有一种成就感。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我,是不是啊?

我没有说谎。如果说当初我只是把它作为临时的栖身之地,现在我已经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条胡同,喜欢上了这个院子。我喜欢它的古朴,喜欢它的幽静,尤其喜欢在庸常琐碎的生活中,透出的那种老北京的人文气息。更重要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我餐馆里的生意不仅已经稳定下来,而且还有一种越来越好的趋势。生意好了,心情就好,即使走在灰突突的胡同里,也满眼是春天!而且,眼瞅着餐馆的生意好起来,我终于同意了妻子的意见,招聘了一个小伙子做杂工,把自己从厨房里替出来。每天早晨,我照例去市场买肉,买菜;回到餐馆吃了早饭,我妻子就会催促我回家,她说每天早起晚睡的,快回去补个觉吧。于是我就回到21号院,或和院里的邻居聊聊天,或扎进那间简陋昏暗的小屋里来个回笼觉。这时候,如果餐馆里有什么事,我妻子就把电话打到冯老太太的小卖店,麻烦老太太喊我一声。

冯老太太是个很古怪的人。七十多岁了还扎着两个小辫子,说话声音很高,情绪不太稳定,有时候会骂人——骂她的儿子。据说冯老太太一辈子没结婚,但她有个儿子,是抱养的,四十多岁,长得挺瘦。他没和冯老太太住在一起,每到星期天,他会带着老婆和一个十多岁的儿子来给冯老太太制造一次天伦之乐。可乐着乐着,有时候冯老太太会突然大骂起来:滚,都给我滚蛋!有一次,我从餐馆回来的时候她正在院子里骂她儿子,不知因为啥,冯老太太好像比以往更生气,骂得也更难听。儿子蹲在院里,一声不语,一脸悲哀。冯老太太则气喘吁吁,脸色苍白,她一手掐腰,一手扶着门框,像是很疲惫,很虚弱,马上就要站不住的样子。这时候,儿子的老婆从屋里走出来,她一只手把着冯老太太的脖子,将一粒白色的小药片塞进老太太的嘴里,无奈地感叹了一句,愁死我了……

后来我听李大妈说,冯老太太的儿子是个懒汉,游手好闲,什么也不做,整天想着从冯老太太手里抠钱。原来如此,难怪冯老太太骂他,该骂!李大妈告诉我,她儿子不争气,冯老太太的精神也不太好。我问她,听说冯老太太是旗人,是格格吧?李大妈说,她自个儿说和“老佛爷”还有亲戚哪,谁知道啦。

但不管和“老佛爷”有没有亲戚,冯老太太对我却一向不错。每次我妻子从餐馆打回电话找我的时候,她都会隔着一个门口过来敲我的门,说,餐馆又来检查的了,让您赶紧去呢。有一次敲门,则是抱着几件衣服,她嗔怪地看我,您在家啊,天要下雨啦,咋不知道收衣服啊?我站在那里,怔怔的,有好几秒钟不知道说什么……总之,有了这样的邻居,我哪能说在这个院里住着不好呢。

当然,不愉快的事情也有。事实上,就在刘大平取走房租的第二天,我就和赵公安吵了起来。事情很简单。那天上午,我正在屋子迷迷糊糊地“补觉”呢,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赵公安站在门外。

他说,查电。

21号院用电的计费方式有点麻烦。电管部门只在院子里设一块总表,每个住户家里又设一块分表。每个月,收取电费的时候,只对总表说话。至于每家每户用了多少度电、应缴纳多少费用,都是由赵公安代办。虽说是一种公益,而不是一种义务,但赵公安却干得既认真而又端庄(人都有可爱的一面)。每逢月初,他就会一家一户地查表,记数,然后在门外的那块上马石上坐下来,根据一个小本子上记录的底数,进行计算。把各家各户的用电度数相加,如果和总表的用电度数吻合,就OK了。接下来才会正式收费。

这次则不然。查完了电表,刚走出去不一会儿,赵公安又端着个小本子回来了。他说丫怎么不对劲呢。

我告诉他,说用不着那么精确,差不多就得了。赵公安一听却赖叽了,他说什么叫差不多就得了呀,丫对不上数,就得我他妈搭钱,知道吗。

说话的时候,赵公安喜欢用“丫”这个字,并不时缀上一句“知道吗”。坦率地说,刚到北京的时候,每次听到这两句话,我都不是很舒服,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无所谓了。不过没听习惯的人却非常反感。说个乐子:有一回,我餐馆一个伙计的父亲从东北来北京办事,我留他吃饭,喝酒的时候,就因为那个伙计说了几回“知道吗”,老爷子就恼了,他“啪”地把酒杯往桌上一蹾,盯着儿子说,操你个妈的,你跟谁学的?还“知道吗,知道吗……”就你知道?你再这么问我,别说我给你个嘴巴子!当时我替那个伙计解释了半天,说这是当地人的一句口头语儿,他听常了便不知不觉地跟着这么说,不是他啥都知道,也绝对没有看不起你这个当爹的意思。老爷子这才息怒。

我无奈地说,那就再查一遍吧。

其实我也是怕赵公安麻烦。那块电表不知道是哪个二百五安装的,太高了,几乎紧贴着顶棚,而且还是位于床的上边。我重新在床上铺了张报纸。赵公安脱了鞋,又很费劲地站到床上去。他抻着脖子瞅了瞅电表,又从兜里掏出一只小手电,照了半天。随后,人从床上退到了地上,脸子也同时撂了下来。

他说,您自己瞧瞧吧。

赵公安抽了抽鼻子,没吱声。

我上去看了半天,终于发现电表的那个数字小轮一动不动——而屋里的电灯分明是亮着的。我说,咦,这是咋回事儿?

赵公安“嘿”了一声,他说,您问我,我哪知道怎么回事儿?

说实话,自从上次喝完酒,赵公安对我的态度相当不错,即使聊天,也没怎么抬杠。现在我却发现他的态度不怎么友好。我倒不是说请人家喝了一次酒,就非得让人家对我永远都和和气气。请顿酒算个啥呀,在酒桌上,宾主之间就翻脸、骂祖宗、掀桌子的事多了去了。问题是,我觉得赵公安不但话里有话,更主要的是他的眼神儿不太对劲儿,有点伤人。

我嘟哝着说,怎么不转了呢。

他说,您的表,您自己应该清楚呀,是不是?

他这么一说,更加验证了我的感觉。当时,我脑袋里“嗡”的一声,又是电的事!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咋老是跟我过不去呢?春节前夕,就因为我餐馆里的电表断了一根像头发似的小铜丝,铅封开了,那查电的那一男一女就生说我窃电了,让我马上补交三万块钱的电费。当时我就像被电流击中一般愣住了,巴掌大个餐馆——我几年也用不了这么多的电费呀?我死不承认。那一男一女就蹲在我餐馆里不走。他们都是不到四十岁的样子。男的是个小个子。女的大个儿,长得一般,但是挺丰满。她挤眉弄眼儿地把我叫到包间里,给我出主意,告诉我听她的,交上三万块钱就没事儿啦,否则,根据窃电的有关规定处理,肯定会交得更多。她慢条斯理,像是在开导一个不懂事儿的孩子,每说出一句话,后边都要缀上一句“您知道吗”。面对她的惺惺作态,当时我就烦了。我说我啥都不知道,就知道我没偷电,这个钱我肯定不交。她用微笑看着我,您确定是不是?我说,确定!

说实话,我一生中还从没遇见过那么心硬的女人。她脸子一撂,转身走出包间对那个小个子男人说,该咋办咋办吧。小个子男人一个电话调来两个人,二话不说,爬上胡同里的一根电线杆,就把我餐馆的电源线给掐断了。结果,一直挺了一个星期。这期间,我说了许多求情的话,甚至非常庸俗地讲到了我的经济状况,但不管说啥都白扯。最后他们硬是逼着我补交了五万多块钱的电费,才给我恢复了用电。五万多块啊!这对于一个开小餐馆的人来说,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这不单是物质上的莫名掠夺,同时还让我蒙受了一种无法辩争的精神耻辱。说真的当时我被冤枉得直想撞墙。特别是我妻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她一直耿耿于怀,每当想起这件事,就会用一种很怀念的口气叨咕上一句,那两个狗男女也不知死了没有。我说,哎,你怎么还咒人呢?她说我不咒好人!

总之,在电的问题上,那两个狗男女已经深深地伤害过我,没想到,现在又轮到赵公安了。他那种像揪住了狐狸尾巴一般的眼神儿,非常准确地扎到了我的疼处,一种倍感压抑的自尊突然爆发起来。我悲壮地说,你的意思是我偷电了呗?

赵公安终究是与那两个职业流氓不同。听了我那句突如其来的话,他仿佛立刻感受到一种委屈,同时又像是吓着似的,瞪着一双小眼睛盯了我半天,这可是您自己说的啊?我可没那么说!

我觉得你就是那个意思。不知为什么,我仍然撤不下火来。

赵公安也火了,他说,告诉你,你丫别诬赖好人啊?

我说,说话文明点,别“你丫你丫”的好不好?

事后,对于这种小题大做我自己都有些吃惊。直到赵公安一甩袖子走了,我还莫名其妙地跟了出去。在院子里,赵公安立刻气势起来,他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他说爱谁收谁收,我他妈不管啦!

直到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事情有点超出我的控制之外。怎么说呢,赵公安只不过是替供电部门收一收电费而已,还是白忙乎。用他自己的话说,有时候“碰不上数”,还得搭个块八角的,我图个啥呀!现在万一他真的甩手不干了,院里的邻居肯定会拍我一身不是。我的语气一下子软下来了。我说赵大哥,这么点小事儿你激动啥?赵公安把脸一扭说,甭给我说这个!我不知道什么叫激动成不成?这个电费我他妈不收啦!他的嗓门儿仍然很高。我知道,他是想用他的声音往出招人。果然,听他那么一嚷嚷,李大妈和海师傅先后从屋子里走出来。他们看看我,又看看赵公安,问怎么回事。

应该说,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上,北京人是比较主持正义、坚持真理的。问题是,此刻我已经心虚地意识到,真理也许不在我这一边……退一步说,即使我真的没错,海师傅和李大妈也未必会站在我这一边。怎么说呢,虽然都是邻居,可一旦到了正章,维护老坐地户之间的和睦关系,还是比为一个外地人说几句公道话更重要吧。

我审时度势,首先稳定住自己的情绪。我对海师傅和李大妈心平气和地讲了事情的经过。真是奇怪,一经说开,连我自己都觉得在这件事上有点小题大做了:电表不转了——既然我没做过什么手脚,那就是它自己坏了呗——就这么简单,简单得甚至让人失望。

海师傅一听就笑了。他说不就是电表坏了吗,换一块不就得了?赵公安对海师傅说,事儿是不大,可他不能说我怀疑他偷电呀,是不是?那种受了委屈的样子有点可怜巴巴。我看着赵公安,笑着说,赵大哥,我是怕你那么想……行了行了,那话就算我没说,我给你赔礼,向你道歉,好不好?

赵公安挺好!他没再大吵大嚷。也没再说他不干了。他说,那么想是您的事儿,跟您说,我还真不是那意思!知道吗?再说了,几块钱的事儿,谁他妈犯得上去偷电呀!海师傅赞赏地点点头,公安说的对。赵公安立刻得到支持似的看着海师傅,海哥,是不是这么个理儿呀?

事情就这么发生了逆转。我心想,不管咋说,你不认为我偷电就行(这毕竟关系到我的尊严与人格)。我表示马上换一块电表。这时候,李大妈对我使了个眼神儿,她说换电表呀,您得找房东,那是房东的事儿。

赵公安说,找谁我不管,一个月走了两个字儿,我怎么收电费?

我告诉赵公安,让他看看院子里总表上的数是多少,减去其他邻居的用电量,剩下的我包葫芦头。赵公安想了一下,没有异议,没有什么补充的,甚至认为这样很合理。他说,您早这么说不就没事儿了不是!

赵公安的意外妥协——不,是大度,让我特感动。当时,为了表示我的内疚与歉意,我把餐馆里淘汰下来的一个计算器送给了他。虽说小了点,但比起赵公安的那个铅笔头来还是要好用得多。赵公安接受了,而且很高兴。后来直到我搬出21号院,每次查收电费,他都一直用着那个小计算器,一双小眼睛仔细盯着字盘,2、3、5、7、9……按得吱儿吱儿响。

11

那是夏天。有一天傍晚,胡冬来了。其实胡冬常来。相熟之后,我和这个卖烧饼的小伙子一直处得挺好。没事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坐到一块儿聊聊天,晕几盅。特别是有一段时间,胡冬的生意不太好,情绪很低落,他不止一次对我说生活很无聊,看不到希望,主要是没什么激情,有时候真想卷帘子回家,不干了……为此,我们一起喝酒、聊天的次数就更多一些。

坦率地说,像胡冬这样的悲观情绪,最初我也有过。首先是生意难做。随着外地人不断涌入北京,餐馆开得像雨后春笋,竞争特别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你就得使出全身的解数,挖空心思地琢磨一些经营上的策略。与此同时,处于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人生地不熟,心里还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最初,我以为这种不安全感是我性格上的弱点与缺陷,其实不是。而是那种无法预料的事情,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砸到你头上,让你不胜其烦。但这一切都被我挺过来了。什么吃苦、受罪,最终都在一种强烈的谋生愿望中得到了平衡。要知道,人活着才是超乎一切的硬道理;而活得稍微好一点,则是我们进入这个城市的出发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此,那段时间我不止一次鼓励过胡冬,让他咬着牙也得挺住,既然出来了,就要坚持下去。而每一次喝酒聊天,胡冬的情绪也总能被我激活。他说大哥,听你这么一开导,我心里还真是亮堂了呢,那就接着整吧。结果,整了不到一年,胡冬还是把他的烧饼摊儿撤了。值得说明的是,胡冬撤摊儿,并不是卷帘子回家,而是去投靠他舅舅。

离开那条胡同那天,我给胡冬饯行。席间我们喝了不少酒,还说了不少狂话。但我们谈论的可不是什么国家大事,也不关乎什么政治。像我们这种层次的外地人,即使置身于“政治中心”,也不谈政治。一是知道的少,二是和自己没关系,关键是我们不具备那种“家国天下”的风骨情操。我们的话题很家常,甚至很庸俗,整个晚上谈的都是怎么生存,怎么挣钱,怎么更好地像一个人似的活着。我们谈到了许多人通过谋生而发了大财的故事——其中,当然少不了胡冬的舅舅。

根据胡冬的说法,他舅舅可是个能人。他来到北京以后,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地收废品,一干就是五年。胡冬说,以前他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起他的舅舅在北京,觉得“可悲惨”,挺丢人。没料到的是,他承包了一处拆迁工地上的所有废品,竟然发了大财。随后他扔掉了三轮,买了一辆捷达小轿车,摇身一变,居然成了一个拆迁公司的经理,现在正在招兵买马。胡冬说,我自己的舅舅,他让我去,我能说不去吗?

我问胡冬他舅舅的公司在什么地方。他说远了,在郊区呢。我说那倒无所谓。的确,对于我们这样的异乡人而言,什么市中心呀,市郊区呀,整个北京都不过是一个模糊的背景。我们是为挣钱而来,为了生存不停地去奋争,去搏斗。听了我的话,胡冬很激动,他摩拳擦掌地说,就是就是,别的事儿,等有了钱再说!

去了他舅舅的公司之后,胡冬常到我的餐馆来,哪怕是办什么事路过,也会顺便到我餐馆来和我见个面,有时坐下来,喝点酒,聊一聊,更多的时候,则是抽支烟就走。胡冬很忙。据说,随着北京对老城区的改造不断加快,他舅舅的公司也是一步步向着城市中心地带挺进,据说现在已经开进了平安里,而且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胡冬已经是独当一面的队长,他哪能不忙呢。

这天晚上,胡冬是去北京站送从老家来看病的亲戚,顺便跑过来看我。他瘦了,也黑了,但人显得很精神。因为没什么事,不着急,我自然要留他吃饭。喝酒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问我,是不是还住在21号院。我说是啊,住习惯了,和邻居们也熟了,只要房东不撵,我就在那住着了。胡冬笑了笑,他说即使房东不撵,我估计你也住不了多久了。

据胡冬讲,有个开发商看中了那块地段,准备建一座商务大楼,已经跟政府谈得差不多了。他舅舅正准备参与这项拆迁工程的竞标……等着吧,胡冬说,一旦我舅把这个项目拿下来,你的餐馆肯定要火一把,我会天天带人过来吃饭。我沉吟着说,那倒是好事……可真像你说的,我到哪住去呀。胡冬说,买楼呗。

说实话,这样的事做梦都没想过。我只是想着怎么把餐馆开好,多挣点钱,却从来没打算过把家放在北京。

胡冬说,这你可错了。我舅舅当初来北京的时候是个倒腾破烂儿的,现在已经买了一套两室一厅,你差啥?大不了交个首付,贷上十年二十年的款,国家的钱,慢慢还呗!

胡冬说得慢条斯理,胸有成竹。但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种事儿,我连做梦都没想过。直到几年之后,我才不得不承认胡冬的高瞻远瞩。说起来,胡冬文化程度并不高,他只是初中毕业。但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中,最大受益者不一定都是那些政治与知识上的“精英”,还有相当一部分头脑简单、用不着“解放思想”、就敢想敢干的“土老帽”,因为他们总是奉行一种简单的实用主义哲学,那就是“先下手为强”。

12

胡冬的信息挺准确。没过一个月,我所居住的那条胡同来了几个人,他们拿着米尺,比比划划,挨家挨户地测量。问了一下,说是要拆迁。当时邻居们还不相信。赵公安说,瞎他妈比划,几年前就说要拆要拆的,现在也没拆。您想想,这可是中心的中心,知道吗,寸土寸金啊,拆?谁他妈拆得起啊!住你的房子,甭理他!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纸拆迁通告贴在了胡同里,邻居们这才炸了营。这种几辈子都不曾发生过的事情,弄得人们情绪上都挺激动,胡同里整天聚着一堆人,吵吵嚷嚷,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破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早扒早利索;有的说,房子再破,也是祖上留下来的老宅,说扒就给扒啦?一向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宝堂也说话了,他的看法很实际,他说扒是早晚得扒,但是光说扒不行,丫得拿好钱,掂银子!他的鸭子死了,肩上仍然扛着那只乌鸡,即滑稽又有趣。对于宝堂的话,赵公安却不为然,他说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关键这是皇城根,他拆了你的房子,就是给你个金疙瘩,他还能让你搬回来吗?瞧那个丫说的,“赶紧搬吧,绝对亏不着你们……”开他妈玩笑呢,我要是搬我都是他妈孙子!

就在胡同里的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妻子也挺着急,她说还得找房子呀?

其实,那时候的北京租房已经很容易了。随着外地人不断地涌入北京,当地人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其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对于外地人那种带有侵略意味的冲击,与其阻挡而又抵挡不住,莫不如顺势而为更实惠些。于是一些胡同里居民把属于自己的空房——临街的一面,开窗扒门,改头换面,纷纷地对外出租。自己却直往院子的深处后退,直到把后来扩张出的厨房重新挪回住室,把破烂卖掉,腾出库房,租给外地人居住为止。于是,一些天南地北的外地人,在一种新的历史潮流中,一拨儿又一拨儿地来到这里。他们有男有女,操着不同的乡音,带着各种各样的小生意——熟食店、美发屋、小卖铺等诸多行当,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哪怕是一条很小的胡同,也会呈现出一种乱七八糟的繁荣。就在这些外地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到都市生活的同时,胡同里的居民安然若素,仍然保持着一种“根儿”文化上的端庄与从容。只是,胡同里原有的清静荡然无存。那些从乡下来的小青年,男男女女,仨一群俩一伙地走在胡同里,全然没有我最初来到北京时的那种惶恐与敬畏。他们衣着鲜活,发型怪异,连说带笑,招摇过市。那种无拘无束的放松的状态,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主人。有一次,在21号院门前,我眼瞅着俩小伙子在撕皮掠肉地闹。闹着闹着,扑棱一家伙,竟差点把赵公安的茶罐子给踢翻了,气得赵公安“呼”地站起来,想干啥呀这是!啊?“不想干啥”的已经跑远了,赵公安还站在那里梗着脖子骂呢:操,什么素质!

没素质的人的确是烦人。可尽管如此,“院内有空房出租”的小广告却到处可见。这是个矛盾。也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拆迁公告贴出来之后,没过几天,我就在餐馆不远的一条胡同里选中了一间出租屋。租金比原来的那间高了点,但房子比原来的要大,而且是正房,一进屋便给人一种阳光灿烂的感觉,挺好!

我们是最先从21号院里搬出来的。搬家那天,刘大平来了。他让我把能用的东西统统搬走。应该退还给我们半个月租金,他则如数退还,我说算了算了,不要了。刘大平说,那不行,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都是出来混的人,不容易。刘大平很认真,很豪爽。看不出他对于将要拆掉的老屋有什么伤感,倒像是有一种甩掉包袱似的轻松。

坦率地说,当时我的心情反而有一点留恋。俗话说,日久生情。我们毕竟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不说邻居,单是这间为我们遮风蔽雨的小屋——它曾吸纳了我们多少喜怒哀乐和生命的气息啊!可是我们却不能不搬,也没有理由赖在这里不走。

再见了,小屋!

再见了,21号院里的邻居!

13

我们腾出房子之后,刘大平率先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了字。事后他到我餐馆坐了一会儿,算是告别。他告诉我们,说那么个小破屋,前几年他就想把它卖掉,十万块钱都没人要。现在给了三十多万,还想怎么着呀。

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同时也为了在期限内搬迁的五万元奖励,胡同里的其他邻居也几乎没怎么抵抗,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先后在合同上签字画押。与此同时,一座座被腾空的老宅子,被推土机推得人仰马翻。没多久,整个胡同就剩下两座残缺不全的老房子,立在周围一片废墟之中。一座是赵公安的,另一座是冯老太太的。而且,两个人的口径完全一致,用赵公安的话说,甭跟我提钱的事儿,不回迁,我他妈就是不搬!

这期间,开发商和拆迁办都动用了许许多多的办法,软硬兼施,据说主要是攻心。究竟是怎么“攻”的,我就不知道了。大约又过了一个多月,冯老太太搬走了。本来冯老太太不想搬,是她那个抱养的儿子妥协了,动员她搬。搬家那天,冯老太太犯病了,又吵又骂,而且哭得差点背过气去。但后来还是被那个瘦猴似的儿子在老婆的协助下抱上了一辆出租车,拉走了(据说是直接送到一家养老院,养老去了)。这之后,就只剩下了赵公安一家,孤零零地立在周围的一片废墟中,独自坚守。不知道因为孤独,还是为了以壮声色,他竟在房子的一角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远远看去,十分鲜艳。

有趣的是,虽说孤军抵抗,赵公安却显得既平静又从容,非常淡定,而且还是那么讲究。院门口的那块上马石没了,不知道被渣土车拉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就在自家门前很小的一块空地上放了一张小木桌,桌上放着一个小收音机,他坐在小马扎上,守着个玻璃茶罐子,喝着茶,东张西望。有天中午,我骑着三轮车往拆迁工地上送盒饭,离老远,他便发现了我。

嘿,这不刘老板吗?您也干这活儿呀?

我凑过去,和他聊起来。当时赵公安已经有点妥协的意思了,他说挺是不可能永远挺下去,丫得给足这个(他用三个手指做着点钱的动作),知道吗,冯老太太搬走的时候,多给了她这个数……他伸出一只手掌,又翻了一下,同时冲我诡秘地一笑。我挺了这么长时间了,他甭想再用那个数来打发我!

聊了一会儿,我便告辞了。刚走出几步,就听他喊了起来,老弟,啥时候再喝一壶啊?他把那个“喝”字拉得很长。我说行呀,现在就去!赵公安连忙用手一挡,他说别!我他妈喝完酒,回来一看,好,保不齐我的房子都没啦。得,谢谢啦,走您的吧。说完,像真的粉碎了一场阴谋似的,不无快意地哈哈大笑。

14

正如胡冬所说,他舅舅的公司在这次拆迁招标中如愿以偿。进入工地之后,胡冬也没有食言,除了每天中午在我的餐馆给工人订盒饭,晚上他还经常带着拆迁队的人过来,让工友们轮流请客,喝点酒,解解乏。

拆迁工作又脏又累,胡冬却毫无怨言。那种踌躇满志的样子,好像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都是新的,而且会日新月异。我在想,毕竟是他舅舅的公司,他得卖力。除此之外,那种职业的本身也让人来劲吧?胡冬干的是拆迁不是建筑。虽说两者都是与钢筋水泥、砖瓦沙石打交道,其工作性质却不尽相同。建,如燕子筑巢,讲究精益求精;拆,则可以随意而为,摧枯拉朽——而且,面对一堵老墙或一座旧宅的轰然倒塌,即使被扑起的烟尘造得灰头土脸,跟魔鬼似的,却能让人体验到一种历险般的刺激与亢奋。特别是这次拆迁,让胡冬觉得很好玩,甚至有一种近似于复仇般的快感。有一次,他还不无小人得志地说,知道吗?那些人可能做梦都没想到,当年被他们撵出去的人,有一天会来拆他们的房子!

话是这么讲,据胡冬说——其实不用他说——全国人民都知道,拆迁也不是个好干的活儿。开发商要速度,快点快点,一个劲地催!恨不得整天用鞭子赶着你;而搬迁户则要利益,要补偿,一旦不到位,不合理,或者碰上个狮子大开口的钉子户誓死不搬,拆迁队就成了风匣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情急之下,那是软硬兼施,甚至不吝动用地痞流氓的都有,而且啥招儿都使,乱象丛生,为此逼出人命的事都屡见不鲜——报纸上常登,这里就不说了。

有天晚上,胡冬带着几个人到我餐馆来吃饭。一进门,我发现他脑袋上缠着一圈白色的绷带。不知为什么,自从去了他舅舅的拆迁公司,胡冬又剃起了光头,因此那绷带便格外显眼。我还以为是扒房子受伤了呢。一问,胡冬却愤愤地骂了一句脏话,他说,让狗咬的!我惊异地看着他,多大的狗啊,能咬到你的脑袋?胡冬龇牙一笑,这才说出实话,说是被赵公安给咬的。

赵公安在一片废墟中已经坚守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方面的不断劝说,协调,又把补偿款比冯老太太还多追加了五万,他这才妥协,表示可以在协议上签字。就在这时,唯恐赵公安再次反悔(已经反悔过一次了),胡冬抓准时机,对开钩机的伙计使了个眼色,一只像螃蟹一样的大爪子一伸一落,就在那座房子的山墙上抓了个窟窿。见此情景,赵公安炸了,他上前揪住胡冬的衣领子,撕撕巴巴,生要跟胡冬拼命。富有幽默感的是,在被人拉扯开之后,他却余恨未消,冷不防搂住胡冬的脖子,而且不顾常理,对着他的光头就是一口!据胡冬描述,当时一点不疼,就觉得冰凉的,用手一摸,才知道咬流血了。

我问赵公安赔他钱了没有。胡冬一脸无奈地说,赔啥呀赔,倒是让他又多讹去了一万块钱,最后才签了字。

赵公安的房子很快被夷为平地。再去那条胡同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碎砖烂瓦都已清理完毕,两台打桩机正在一片空地上咣当咣当地忙着。而胡冬则随着新的拆迁项目转移到磁器口去了。

21号院拆迁之后,也拆散了那里的邻居。几个月之后,李大妈陪她的老伴儿去协和医院拍什么胸片,中午曾到我的餐馆里吃过一次饭。问到院里的邻居,李大妈告诉我,他们老两口搬到他们空了几年的楼房去了,其余的邻居,光靠那点拆迁补偿根本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差不多全都去了郊区。海师傅是北京以东的河北燕郊,宝堂去了大兴,而赵公安则去了京西南的房山乡下……其实,当时这样的情况已不足为奇,后来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说随着老城区的改造与变迁,有几十万北京人搬到了郊区……

那天,李大妈还告诉我,她和许多邻居仍然保持着电话联系,过段时间,她想在我的餐馆搞一次老邻居聚会,见个面儿,聊聊天儿。我觉得李大妈的主意挺好。当时我还慷慨承诺:邻居们会餐的费用,我全部承担!

遗憾的是,后来李大妈一直没动静。想必那些邻居住得太分散了,东一个,西一个,而且大部分都远在五十多公里以外的郊区,年龄也大了,进趟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吧。

15

生活杂乱纷繁。但剥去层层外表,你就会发现人只是活在时间里。而时间又总是很快,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这期间,我开的餐馆早已拆迁。又开了一家,也拆了。随后我们又开起了第三家。总之是拆个旧的,我们就开家新的。不开不行,民以食为天啊!讨厌的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被开发商撵来撵去。感觉上,我们总是在找房子和搬家这两件事情上不断地折腾,犯愁,特别闹心。我跟妻子说,老这么折腾也不是个事儿呀。她说不折腾咋着?我说买房子。她像吓着似的盯着我说,做梦呢吧?

我的梦还真的做成了。那是位于南城的一个新楼盘,介于三环和四环之间。几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鹤立鸡群般地站在周围一片低矮的民房中。置身楼上,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子,凌空望去,豁然开朗。此外楼的外观呀,品质呀,室内结构呀,都不错。看得我心里怦怦直跳。在一个高个子售楼小姐的亲切引领下,我们看了三、四种户型,最后在十层楼的一个三居室,我和妻子站在那里不动了。我告诉售楼小姐,说行,就是它了!

那是二○○三年的四月。我们正式去办理购房手续那天,北京细雨蒙蒙,给人的感觉像是梦游:签订买卖合同,交付购房款,办理销售登记……直到办完所有手续,重新回到那间十多平米的出租屋时,才如梦初醒。我妻子捏着那本差不多归了零的存款折,眼圈一红,竟哭起来了。我还以为她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激动了呢。她却喃喃地说,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不是白干了吗?当时我都愣了。这话说的!八十多万的楼房都买了,咋还白干了呢?她说就是为了有个窝住?我说那你为了啥?人活着,就少不了吃穿住行,你要总问个为什么,非把自己问死不可!

说到房子,我不得不说说胡冬。怎么说呢,尽管在买房的意识上胡冬很超前,事实上他并没有自己买房子,而是坐享其成。原来,胡冬住在郊区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姑娘,两个人彼此欣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各个方面不断磨合,最终成功地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了一对合法的夫妻。作为外地人,能娶一个北京的姑娘做老婆,在胡冬看来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功,并为此而沾沾自喜。他曾非常坦诚地对我说,虽说他这个老婆长得不怎么好看,走路还稍稍有些点腿儿,但人家毕竟是北京人,有房子,有户口,将来有了孩子,就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再用不着跟他一样,当什么农民工了。说到他原来的那个乡下老婆,胡冬告诉我,她一点都不亏,离婚后,她在东北嫁给了省城里的一个出租车司机(也是个二婚),虽说年纪大点,但也是城里人,这样就跟胡冬扯成了平手,可谓两全其美——这就是胡冬。每次和他见面,聊天,我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人,进入城市之后他的观念总是那么超前!

相比之下,我的观念却有些落后。是那种比较传统与中庸的人,总想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力求保持平衡。不过,凭借我们夫妻的同舟共济、多年打拼,最终的效果也可以,至少我们已经有了房子,有了一个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窝。

搬入新居之后,在一种全新感的反差中,我常常会想起过去。想起以前那些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日子。毫无疑问,有时候也会想起那时候的邻居。

说起来难以置信。有一天,我去王府井给煤矿的朋友修一块瑞士手表。从表店出来,当我沿着一条街往停车场走去的时候,竟然碰上了赵公安!当时他正坐在对面的马路牙子上抽烟。一眼扫过去,我觉得这个人挺面熟,却一时想不起是谁。彼此对视了半天,我说是赵大哥吧?赵公安又困惑地看了我好一会儿,然后才“嘿”了一声,说,这不是刘老板吗?

老邻见故旧。我们亲切地握了手。

我说,赵大哥来逛王府井呀?

他说,不是,这有什么逛头?路过。

我问他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他说窦店。

我问窦店在哪儿?

他说,嘿!窦店不知道啊?在房山啊!

我说,噢,没去过……

他说,周口店儿知道吗?

我说,知道,那不是北京猿人遗址吗?

他说,没错儿!窦店就离那不远儿,十多公里。

我“噢噢”地答应着。其实周口店我也没去过。一是没时间,同时我对猿人也没什么兴趣。

说起话来,我才知道赵公安的老伴儿已经退休。那个喜欢足球的儿子在城里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挺出息的,现在给一个工程师做助理,还没结婚,平时住在市里,单位很忙,离家又太远,很少回去。他这次进城,就是给儿子送几件换季的衣服,顺道过来,瞧一下过去住过的地方变得啥样了。

我想了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作为进入北京的最初落脚点,我对这个地方也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到王府井办事或购物,我都会沿着一条宽阔的大街,到我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去转一转。只是原来的胡同早已化为乌有,一切都留在了远去的记忆中。

我说,这变化可太大了。

赵公安说,可不嘛。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变的。我发现赵公安也变了,脸上有了细密的皱纹,眼角也耷拉了。

那天,我们并排坐在马路牙子上说话。对面儿就是21号院的大概位置。看着前面一排高低错落的仿古式商业建筑,我们沉浸在一种共同的回忆里。有一会儿,赵公安还指指点点,说哪个地方是21号院大门口,哪儿是他的家,哪儿是冯老太太的小卖店……只是,眼前的一切已非实物,我们只能靠想象还原它过去的样子了。当说到哪地方是我住过的房子时,赵公安像突然想起似的,他问我现在住什么地方,还开不开餐馆。

我告诉了他。赵公安没有显出意外,而是很真诚地竖了竖了大拇指。他感叹地说道,行啊,闹得不错!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没有看我,而是一直望着前边的什么地方。接着,他毫不忌讳地告诉我,他老伴儿退休后,他们在镇上也开了个小店儿,但不是餐馆,是往餐馆里批发饮料和烟酒,生意还凑合。

我附和着说,反正没什么事儿,干点也行。

不是也行,是不干不行了。

说到这里,赵公安的语气又回到了从前。他愤愤不平地告诉我,搬到城外以后才知道,北京的那点粉儿全都擦到脸蛋上了。别看这城里头到处是高楼大厦,连街上的厕所都弄得水光溜滑的,可在乡下啥都不行,别扭!他必须趁着还能动弹挣点钱。他说,一句话,即使我这辈子没什么指望了,也得让我儿子重新杀回北京城,您说是不是?

我点了点头。其实我很想说点什么,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这时他兜里的手机响了。他哆哆嗦嗦地掏出来,是老伴儿打来的,问他到哪了。他回了一句,我他妈还没坐车呢。他按掉了手机,装进兜里。

意识到我们的聊天该结束了,我邀请他到我的餐馆去吃了饭再走。他问我的餐馆在哪儿。我说不远。他婉言谢绝了我,说是还忙着,老伴儿刚不是催了吗,得回去了,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路呐,我还真该走了!说着,他从地上站起来,老弟,您怎么着?

我没说我去停车场取车,我说的是我还得等一个朋友。

他说,那我可颠儿啦,坐车去了。

我说,好,赵大哥,慢着点儿,那就再见了。

再见!

他招了招手,转身而去。

……

赵公安老了,驼背了。他本来个子就不大,现在看上去更小。我站在那里,久久地凝视着他的背影——在人流中,渐行渐远……

原刊责编 马小淘 本刊责编 付秀莹

责编稿签:小说几乎以“非虚构”的叙事笔法,诚实的情感,质朴的笔调,勾画了一幅幅“我”的北京邻居们的生活小像,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小说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写出了外地人在北京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挣扎和奋斗,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心灵的。他们与一个城市慢慢融合以及共同成长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是时代精神的一种注脚。老到从容的笔力,显示出成熟作家的话语风度,凸显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思考者的语言重量。小说血肉饱满,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有生活质感和精神厚度。

同类推荐
  • 绵羊女孩

    绵羊女孩

    我是叶黎珊。你们是怎么称呼我的?西城的公主?完美的女神?大小姐?对于这些夸张的称谓,我都只是付以一笑罢了。因为,我比你们眼中所看到的我要真实。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淘汰——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你们的第一个生日礼物是什么?一个可爱的小金锁片?或是……我得到的呢——则是一支全世界限量100支的Loiminchay黄花梨木金笔。这就是所谓的含着金钥匙出生吧。于是,很多人以为像我这样的女孩已经站到了竞争的顶端,不,不是的。这些只不过意味着我将比你们付出更多。
  • 绿色尸体

    绿色尸体

    一九六五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号称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三镇,仍余热未消。站在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扑面而来的江风清爽凉快,十分惬意。将近子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进入梦乡,天上的点点繁星与江上的点点灯火也慢慢被雾气笼罩。可有谁能想到,在这安详的夜晚,暗流正在涌动,危险正在逼近!本部文革手抄本小说原汁原味复原了当年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物的思维方式也深深打上了当年的烙印,其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透着朴实和简单,然而其情节却像无数民间文学一样,本能地抓住了人性中美好和邪恶的一面。
  • 刑侦日记(下)

    刑侦日记(下)

    少女遭遇车祸,医生检查发现其少了一个肾脏,其父却并不知情。警长欧阳云宏深入调查,知情者突然死亡,是自杀以赎其罪?还是被杀人灭口?拆迁公司的工头突然死亡,医院和工友都证明,工头之死纯属意外事件。但在走访医学院教授时,教授实验室里的标本突然触动了欧阳云宏的灵感,经过剥茧抽丝地调查,工头之死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看神探欧阳云宏,穿透层层迷雾,锐眼识凶,智破一个又一个疑案。
  • 诡梦镜中人

    诡梦镜中人

    华裔美籍心理学高材生陈安妮,为了不停出现的噩梦回到中国,在大上海的老洋房里做起心理医生。在梦里,她在一所陌生的老宅中,对镜梳妆。一片美好后,她总是看到镜子里的映像,是另一张充满怨气、满是疤痕的脸。叱咤A股,生活在顶尖精英阶层的新财富分析师刘纪允,也总是陷入奇怪的梦境。为了解梦,他竟全凭自修成为解梦论坛的大神版主,解梦之精准常叫人拜服。而他却无法逃脱自己的梦境。陈安妮与刘纪允的意外相遇,让他们得知梦里的地方似乎真的存在于江西某地,于是,为揭开萦绕已久的谜题,他们与发小郝胖子、闺蜜薇薇一起踏上解密梦境之旅。然而,迎接他们的一切,是一连串扑朔迷离的诡异。无法解释的怪事从梦境中涌出,接踵而来的扑向这一群毫无防备的年轻人。现实与梦境的切换,让安妮怀疑,纪允摇摆,薇薇迷失,就连警校出身的郝胖子都险些沉溺崩塌。迷梦里看似祖辈的爱恨情仇、欺骗诡计,慢慢地张开成一张大网,将他们牢牢地拢住,无法挣脱。可这一切的背后,又是谁的手,为了什么,而撒下这一张诡梦的大网?
  •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7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7

    战国时期,在一个叫清溪鬼谷的山上(今河南鹤壁市),隐居着一位被尊称为鬼谷子的老人(本名王诩),他每天在山上看书、打坐、冥想,不与世人来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
热门推荐
  • 山外有风云

    山外有风云

    天下第一门派风云阁,人才倍出,风云十一子的名号响彻江湖,人人皆知十一子,物极必反,随着风云十一子一一陨落,江湖又上演着怎么样的恩怨情仇。
  • 基金之神——乔治·索罗斯基金投资忠告

    基金之神——乔治·索罗斯基金投资忠告

    乔治·索罗斯拥有着资本领域里最多的头衔,有人说他是“金融奇才”、“金钱魔术师”、“资本的舵手”、“最伟大的慈善家”、“全球最佳基金经理”,无数投资者对他崇拜,着迷,唯马首是瞻;也有人说他是“金融大鳄”、“金融杀手”等。索罗斯从一个侥幸躲过纳粹屠刀的匈牙利犹太儿童,到带着5000美元和离奇梦想闯荡华尔街的热血青年;从安侯公司的一个不合群的普通雇员,到创立量子基金、老虎基金,“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从步步为营的投资试验到一掷亿金的资本豪赌;从小心翼翼地研究一个公司,到周旋于最上层的政治家之间并雄心勃勃地挑战一个国家甚至国家集团,索罗斯经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让世人瞠目结舌。
  • 弑名

    弑名

    道路千千条,人命万万条,一切都是因果。人不胜天,定能战胜自己,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谁都是自己的命数。活也罢,死也罢,虚虚实实都不重要了。
  • 斗罗大陆之火凤凰

    斗罗大陆之火凤凰

    一个与斗罗大陆小说中同名的高中生,因在家用充着电的手机看斗罗大陆,发生火灾穿越到斗罗大陆,成为了马红俊。
  • 月殇华

    月殇华

    她的母亲死于非命,一个自称是她爹爹的人收养了她,并赐名——月殇华,本来这意味着华国的繁荣与昌盛,没想到伤了岁月又伤华。她本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众人遗弃,唾骂。他是神界的太子,只为历练来到人间,遇上她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但是人神殊途。
  • 武古记

    武古记

    隔世少年,百年积怨,身负使命,频遭迫害,新仇旧恨,不共戴天。
  • 好想爱着你

    好想爱着你

    十年前,她为救他脸被大火烧伤,十年过去,他成为了商业帝国巨子。
  • 至尊宠婚:老婆别想跑

    至尊宠婚:老婆别想跑

    她是欧洲黑道之王,统治着暗夜下的西欧。他是全球名列前茅的跨国公司的总裁,统治着属于他的商业帝国。当她遇上他,强者相撞,势均力敌。一纸契约,一夜欢愉。最后她却决然离开。三年后,她携天才宝贝强势归来,重新走进他的世界。他发誓,这一次,一定要把她绑在他身边,再也不让她离开“女人!你跑不掉了。”(男强女强,一对一,有兴趣的书友请跳坑啊!)
  • 登天之遥

    登天之遥

    九方大陆,中州为霸,四大妖族占据四方,东华紫薇殿,南疆指天宫,西域问道盟,北极玄冰宫,中央九方阁拱卫中州,更有远古霸主古代人虎视眈眈,陆步遥身怀古代人血统,身为种子来到九方大陆,自天才沦为废柴,且看陆步遥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登天封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