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乐要
“春眠不觉晓”,光阴荏苒,不觉已进入晚年了。每当夜阑人静,儿时的往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记忆里。
抗日时期,我全家逃难到桂集,度过了八年的流亡生活。凭儿时的记忆,对桂集李姓世家略知一二。
我祖母即是桂集的李姓。李姓是桂集的大户人家,恪守商德,忠厚传家,教育子孙亦商亦儒,亦农亦工。同辈的老舅爹大约十多位,印象较深者有:大舅爹,早年居住在城关,不幸在“麻将”的消遣娱乐中突发脑出血逝世。其子李乃康表叔,抗战胜利后由桂集移居城关(现老邮电局处)。清末民初的“清莲阁”浴池即是他家的商号。表叔的晚年孑然一身,境况凄凉。
四舅爹李梓模(荒芜之父),商业家,20世纪30年代在城关经营李和盛、李梓记商号,居住现时代广场处。其长子李绰辉早年在蚌埠经营六成行(粮食公司),子克玖后裔居南京。表叔荒芜的后裔居北京。
六舅爹膝下一子,就是李云佩老师,居桂集西街。他家住宅宽敞明亮,三层两院,抗日时期我全家就在六舅爹家度过八年的艰苦岁月。
七舅爹李文若终生钻研岐黄之学(即医道),精心实验,被誉为中医疮科的著名医师,造福乡里,又是书法家,其颜体书法颇有造诣,城乡闻名。还有一位表叔李佩华,虬髯满面,迂夫之气甚浓,为人忠厚。他是位诗人,对传统的格律诗、古诗词均有深厚的学识,经常赋诗吟诵,而且雅俗共赏。他尤其擅长打油诗,从社会生活中取材,诙谐之中有乐趣,极富教育意义。抗战胜利后,他移居城关经商,抽暇为街道办壁报,诗文并茂,很受群众欢喜。
此外,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表叔李云樵。新中国成立前,他曾任桂集小学校长,治校严谨,执教有方,深受师生拥戴。那时校址在集东的关帝庙,古朴宽敞。国难时期,那里集聚了一批知识分子,有国画老师扬鸣铎、吴竹铭,军训教官魏传耕,县机要秘书张祝轩,还有当地老师桂吟秋、桂仲平、吴克瑞等,都是当时的爱国知识分子。
1942年,日军连续清乡扫荡,时局艰难。国民政府在西陈集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在桂集庙会上表演抗战戏,宣传抗日。学校师生沿街张贴抗日标语,画抗日漫画,搭台演文明戏。少年儿童手持红旗,结队游行,振臂高呼口号,高唱抗日歌曲,掀起了广泛宣传抗日的热潮。在那国难当头之际,先父(吴竹樵)为学校写壁字“礼、义、廉、耻”,李校长在集会上向学生进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思想教育,以激发青少年之爱国热情,并倡以“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同时配合漫画,宣传抗日。还有动委会的话剧及陈敬芝的花鼓灯表演,一时抗日热情激昂,先父即兴撰书对联一副“一线引牵珠盘转,米粟分明玉尺量”,赠予敬芝,以资鼓励。那时我在小学读书,蒙老师厚爱,命我上台演讲,诉说逃难的艰苦和团结抗日的决心:“那是1938年,农历五月初六,县城第一次沦陷,敌机轰炸,满城烟火,断壁残垣,一片废墟,我家的房屋被烧毁,许多居民被炸死,还有遭到杀害,淮河上漂浮着上百具尸体,惨不忍睹。我祖父带领全家曾经逃难到河南固始县,历经艰难困苦。这是日本鬼子的侵略给我们造成的千万灾难,中国人民不能忘记民族的耻辱,坚持团结抗战。我们一定要矢志不移地努力读书,学好本领,不可‘遗忘’昨天的历史,直到胜利的那一天……”体育老师还指导我们做体操表演,颇受群众好评。
曾记得音乐教师桂仲平,他弹奏的风琴悠扬悦耳,节奏明快,音乐课上教唱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琴声、歌声时而幽婉,时而激扬,一派天真童趣。那一时期的抗日歌曲,给童年时代的我增添了健康活泼的生机和勇气。桂吟秋老师的语文课令我难忘。那时除了语文知识的讲授以外,最突出的就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讲述了国共团结合作,抗日将领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壮烈牺牲和军民同仇敌忾的英勇事迹,并指导我们写作文,谈感想表心态,并利用“壁报栏”选登习作,配以生动形象的漫画。这样一来,从早晨见到朝阳的升起,到傍晚的落霞余晖,都可看到观看壁报的人群,给“桂小”增添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氛围。
1945年日本投降,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哺育我成长的母校——桂小,回归故里。如今时过境迁,每当忆起那段童年的往事,总会令我心驰神往,当年患难与共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音容笑貌时时呈现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