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一个孤独的精神超人,他内心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孤独意识。在寂寞与失意中,他内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孤愤与忧伤情绪,他写《离骚》《天问》,便是这些情绪的外在反映。这些诗歌,反映了他内心涌动着的强大的改革力量和行动力,以及与腐朽势力斗争的决心。这些力量中,蕴涵了诗人的巨人意识。
屈原的巨人意识,首先表现在他要改革朝廷弊政,企图以变法来改变楚国落后的面貌。他为楚怀王起草《宪令》,希望像商鞅、吴起变法一样来对楚国的政治进行大的革新。在变法中,屈原需要顶住强大的压力,甚至他也明白变法成功之后,自己或许会落得商鞅、吴起那样的结局。但屈原并不畏惧,即便旧贵族们对他联合施加压力,他也不屈服。在楚怀王的支持下,他终于起草好了《宪令》,楚怀王也很满意。这是他顶住强大的压力进行变法的重要成果。屈原担负着楚国变法的重任,担负着使楚国强大起来的重任,这表明了屈原身上存在着强大的巨人意识。
屈原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方针,也是巨人意识的反映。当时秦强而楚弱,楚国的一些贵族政治家们害怕秦,因此都不敢与秦国作对。而惟独屈原不向秦国妥协,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屈原的外交策略,既受到了国内大贵族们的联合阻击,也受到了秦国的抵制,使屈原两面受敌。但屈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外交方针,相反,还劝说楚怀王杀张仪,劝说楚怀王放弃与秦国交好,放弃赴秦与秦王会盟的打算,如此等等,都是与当时国内的政治风向不相符合的,必将遭到当时顽固派和腐朽旧贵族的巨大打击。但屈原并没有被打击所吓倒,这种不惧打击、坚持己见的精神,是一种巨人意识的表现。内心没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很难独自支撑的。
屈原甚至想要改变楚怀王和顷襄王的政治策略。楚怀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的需要,时而联秦,时而联齐,这使屈原感到很不满,多次上书要求楚怀王执行自己的外交方针,劝楚怀王杀张仪以绝秦。又劝顷襄王抗击秦军,反对迁都等,这些都是与君主的意志的一种较量。君主是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其意志与决定是不可以撼动和改变的,但屈原非要以自己的政治见解来改变怀王和顷襄王,这就必然与两位君主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屈原非但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反而痛斥君主的腐朽与昏庸,这反映了屈原在精神上的卓越。这种在君主面前所表现出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正是巨人意识的反映。
屈原在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对人生命运的强烈反抗的巨人意识。在《离骚》中,屈原多次表明了自己不容于世俗的高洁品格与精神。“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九章·涉江》中有“余将董道而不豫兮”等,都表现了诗人与世俗不同的高洁品质和精神。
除了对个人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巨人意识之外,屈原还有关爱天下百姓命运的巨人情怀。这种关爱之情是博大的、深沉的。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看到人民的苦难,屈原的心灵为之痛苦和震颤。在《九章·哀郢》中有“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是诗人对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而责问苍天之不公!表现出了诗人对人民的巨大怜悯之情。
屈原不但爱怜天下苍生,还有以拯救天下苍生命运为己任的巨人情怀。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发奋图强、改变楚国命运的伟大志向。从这一抱负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代就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兼济天下的巨人意识。
屈原的死,也是巨人意识的体现之一。屈原的死,不是平常的自杀身亡,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伟大的殉国与献身精神。他的死,激发了楚人的爱国之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是这种所激发的爱国之心的体现。后来亡秦的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刘邦、项羽的两支农民起义军,都是来自楚地,后来建立汉朝的也是楚人。之所以楚人能在历史上发挥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也与屈原的自杀殉国的精神感召有很大的关系。后来那些反秦农民起义军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就是这个道理。屈原以死来唤醒国人,他的死所激起的不仅仅是汩罗江的千重浪,而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浪,留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有这些,都表明屈原的巨人意识是何其强烈。正因为屈原有这种巨人意识,所以他在生活与诗歌里表现出与常人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上,他处处标新立异,扬才露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表现出了巨大的能量和不屈于俗的精神。在诗歌里,他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我觉醒,一种愤懑和忧郁,一种深深震撼国人的高洁品格与力量。这些都是诗人内心的强烈的巨人意识的外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