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功名富贵和精神的永垂不朽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二者不可兼得。因此,在求富贵和求不朽之间的选择,是历代知识分子在两条道路上的分野,这个选择决定了他们一生可以有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屈原在这个选择中,主动放弃了前者,放弃了他本来可以轻松获得的功名富贵。在流放之时,他本来可以选择出走他国,施展政治才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人间的不归路,以死的方式来实现他的报国之志,来祭奠他的自由与“美政”之理想。面对这个选择,屈原义无反顾,慷慨赴死,这除了表明了他内心的高洁而坚定的信念,还表明了他对功名富贵的淡漠。总之,屈原的以死殉国,是他一生鄙视功名富贵,探询生命真谛的一个必然结果。
回顾屈原一生的求真道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写下了《九章·橘颂》,以明其志,其中有:“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意思是说,赞叹你节欲自省虚心谨慎,始终也不犯过得咎。秉公无私美德昭昭,可同天地一样不朽。“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意思是说,赞叹你年龄虽少却老成持重,可作兄长可为师表。品行高洁好比伯夷,树立楷模光照千古!这里虽然是在赞叹橘树,实际是在借物抒怀,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与愿望。
屈原在流放途中,虽然从社会的最高层堕入了社会的最底层,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钟鸣鼎食到与猿同穴共居,数次遭受了流放的屈辱,忍受了政治家们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受尽了百般折磨,但他仍然不改变舍富贵而求人生真谛的思想观念。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写道:“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诗的意思是说,叫青龙驾车叫白龙骖御,我与舜帝同游琼林瑶圃,登昆仑山品尝玉树花蕊。我与天地同样长寿,我与日月齐放光芒。这反映了屈原以圣贤人物为榜样,渴求与日月齐辉,与天地神灵同在的愿望,这是屈原的精神追求的告白。这种愿望伴随了屈原的一生。他在《离骚》中说:“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求真之路是如此漫长艰难,但他从不改悔,依然是如此执著地探询着求真之路。
屈原对生命真谛的追求,不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富贵功名,而且超越了世间一切的世俗观念与精神,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超越。
屈原虽然身为贵族,但他超越了贵族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作风,也远远超越了常人,他克服了贵族们普遍的惰性与骄傲自大等心理。他一生勤奋,投身于精神劳动中,不懈地追求真理。“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追求真理的精神道路上走完了悲壮而辛劳的人生之旅。屈原一生在精神上的追求与思索是艰辛的、深远的,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力。这不是一般知识分子所能承载的艰辛。屈原承载了这个历史使命,这是他超越常人所具有的本能惰性的结果。
屈原追求高尚而完美的情操,追求清贫的生活价值取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颔以何伤!”表明了屈原所追求的是情操的高尚完美,饥饿憔悴亦在所不惜。这种以清贫自守的美德也与孔子所倡导的相同。在《论语》中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这种清贫自守,以求道德、知识为快乐,也正是屈原的精神操守。
软弱也是人类的精神痼疾之一。由于软弱,人在强大的反对势力或世俗力量面前就容易妥协,随之同流合污。但屈原顶住了世俗的压力,坚定地与朝廷中奸佞之徒诀别,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严厉地抨击那些颠倒是非黑白的奸佞小人。在《离骚》中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等,敢于以一己之力量与强大而腐朽的统治集团进行斗争,这表明了他在精神上的强大。不但如此,他还敢于与君主进行毫不妥协的辩说,这更是需要有强大的斗争精神,甚至面对死亡的勇气。“知死必勇”,屈原能坦然面对死亡,所以才能与昏君佞臣们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屈原超越了人性的弱点,将精神发挥到极限,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而变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人”,使自己的精神不朽。这是与他同时代的人无法企及的。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国君主们生前是那样显赫一时,不可一世,但都如过眼烟云,不留下任何痕迹。而屈原的词赋却如同日月一般光耀千古。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以自己的不朽精神,建立了任何一个帝王将相甚至是大政治家都无法比拟的功绩。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全在于他当初的选择,舍弃富贵功名而追求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