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创作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离骚》之后,这首诗在南方的民间广为流传,人民吟着屈原这样高洁、美丽而悲愤的诗歌,想到屈原的为人,心里都更加同情屈原。
屈原曾在长沙楚之先王庙里徘徊着,观看着这些有着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的楚之先祖们留下的壁画。这些壁画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神话知识,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昆仑仙境,鲧变黄熊,伊尹献汤,简狄怀胎,牧野会师,姜太公遇文王,武王伐纣等。这些历史或神话的故事,反映了楚之文化传统,这些壁画中所展示的神话或历史传说中,自然也有中原的文化与政治事件,如牧野之战,大禹治水,伊尹献汤等。之所以会出现在楚国的壁画中,反映了楚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和不可分割。
屈原看着楚国先王庙里精妙奇特的壁画,看到这些壁画内容广泛,构思奇崛,浪漫神奇,内心感触颇深。这些气势磅礴、容量宏大、联想丰富,直抵楚国历史文化的最深处的神奇壁画,是一部神奇而浪漫的中国的先民历史,屈原不觉满是好奇而心向往之。他要探求这历史与神话交织的世界里边的种种奥秘,于是在大脑里孕育出了《天问》这样不朽的诗篇的雏形。
当然,屈原在南方,并不仅仅只是观看了楚之先王庙的壁画,在当时的南方,壁画普遍存在于乡野之中。屈原见到了大量的壁画,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据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当时和此后相当一段时期,绘画艺术非常兴盛,壁画十分普遍。春秋、战国墓中都出土过不少有各种彩漆图绘的器物,又曾经发现过绘有人物龙凤等的帛画。1976年在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遗址,发现壁画残片440多块,在第三号宫殿遗址,又发现了长卷轴式的壁画,可见壁画风气早就存在。延至汉代,此风更盛,《史记·封禅书》就载有汉武帝甘泉宫画天地、太一诸鬼神。丁晏的《天问笺叙》举证说:
壁之有画,汉世犹然。汉鲁殿石壁,及文翁礼殿图,皆有先贤画像,武梁祠堂有伏羲、祝诵、夏桀诸人之像。《汉书·成帝纪》甲观画堂画九子母。《霍光传》有周公负成王图。《叙传》有纣醉踞妲己图。《后汉·宋弘传》有屏风画列女图。《王景传》有《山海经》《禹贡图》。
壁画的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现实与神话中的种种故事。王逸之子王延寿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鲁灵光殿赋》,说的是汉景帝的一个儿子鲁公的宫殿,经历近三百年,至王延寿时还岿然独存,王延寿经过此处,写下了这篇名赋。其中描写壁画的情景中有: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黄帝唐虞。轩冕以庸,衣裳有殊。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後。
从上可以看出,这壁画中包括了山神海怪、三皇五帝、宫妃烈女,奇奇怪怪,林林总总。壁画能历经三百余年而保存完好,说明壁画艺术价值极高,弥足珍贵,也说明了当时的人民对壁画艺术的重视,这才使得壁画艺术得以流传后世。
上边所说的壁画虽是汉代,但汉文化主要是楚文化的延续,汉代最主要是画像,而楚国时期壁画正流行。壁画在战国后期的广泛存在,是当时最为主流的艺术形式。屈原正是从这些壁画中吸取了艺术的营养,并受到启发,因而创作的《天问》。
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论述,故其文义不次序云尔。”
这里,王逸很清楚地说明了屈原写作《天问》的过程,是屈原见到先皇之庙及公卿祠堂的壁画,有所感触,书壁呵问,以舒愁愤。
屈原两度流放,使他有机会观看到了当时最为流行的壁画艺术,而且他入楚先王宫殿,有幸看到了楚之先王庙里留下的最能反映楚国先民文化特征的古老壁画,使他对古老壁画的艺术鉴赏力大为增加,对楚国先民的文化特征与楚国历史认识更加清楚,使他能创作出深刻反映楚国文化与历史的诗歌。
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壁画所表现的内容由于充满神奇的想象和浪漫而荒诞的神话传说,因此可以激发诗人的无限想象力,对其中的传说充满了怀疑,使人产生揭示其奥秘和谜底的欲望,于是产生了《天问》这首叩问苍天妄图揭示谜底的伟大诗篇。这首诗既反映了壁画的内容,又远远高于壁画所能传达出的思想内涵。
综而观之,屈原正是在艺术上与历史真实上从壁画艺术中吸取了营养,孕育了《天问》这一划时代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