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逃走,使屈原苦心经营起来的齐楚关系又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屈原不由得对楚怀王的逆行倒施行为感到非常的愤慨,想到自己和楚怀王曾经的誓言,想到楚怀王一再背弃盟誓,心里很是悲愤,他觉得应该提醒楚怀王,不要忘了当初的誓言。于是,屈原大胆地对楚怀王说出了下面的一番话。
屈原对楚怀王说:“大王,您还记得三年前我初为左徒时的情形吗?”
楚怀王说:“记得,那时国家兴盛,我们都朝气勃发,立志振兴楚国,一统天下。可是,寡人没有料到,三年之中竟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楚国兵败地削,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资本。寡人想来真是痛心疾首,彻夜难眠,愧对楚之先祖啊!”
屈原悲愤地说:“大王还记得我初为左徒时,您和我曾经对楚国列祖列宗的誓言吗?大王您还记得我们之间的誓言吗?”
楚怀王默默地念起来:“记得,记得,列祖列宗在上,楚怀王熊槐与楚之同姓贵族屈原结为兄弟,相为倚靠,相互信任,歃血为盟,永不得背叛此诺言!”楚怀王深情地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来。
屈原直言批评楚怀王说:“可是大王,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是大王背弃了一切!”
楚怀王听了,虽然心里感到很不高兴,但一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如屈原所言,于是痛苦地说:“是的,寡人听信了小人谗言。若是早听爱卿之言,行变法革新,联齐抗秦,楚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都是寡人的错!”
屈原说:“大王若能知错而改,楚国还是有希望的。”
楚怀王说:“寡人准备再度任命你为左徒,进行变法。”
屈原兴奋了一个夜晚,但到了第二天,楚怀王正要在朝廷上任命屈原为左徒之时,却遭到了旧贵族们的联合抵制。楚怀王没有办法,只得妥协,屈原的政治愿望再度落空了。
屈原这一次心中异常悲愤,在朝堂之上,屈原大声对楚怀王说:“大王,我今天才知道,咱们楚国为什么会衰落到如此地步?”
楚怀王说:“是什么原因,寡人正想听听!”
屈原说:“大王执迷不悟,为小人蛊惑,屡次背叛誓言,实非一国之君所为。”
楚怀王厉声说:“放肆!屈原,你眼中还有我这个国君吗?要是让你主宰了权力,你更加没有我这个国君了。你上次起草《宪令》,夸耀这《宪令》楚国只有你一人才能起草得出,你目无君主,扬才自夸,寡人早就对你不满。寡人只因爱惜你是个人才,才宽容你至今!”
楚怀王的话像炸雷一样落在屈原的头顶上,震荡在屈原的心底。屈原悲愤地大声说:
“是我错看了大王,大王本就是个亲小人、远贤臣的人,而我却要让大王倾听逆耳之言,我错了,错了。”
楚怀王说:“你走吧,寡人没有你这样桀骜不驯的臣子,在寡人的宫殿中,就你一人目无寡人,寡人已经忍耐多时,不想再忍耐下去了。”
屈原扭转头,踉踉跄跄地从朝堂之上走出去,头也不回一下。
在封建时代,君为臣父,享有绝对的权威,无论对错,臣子都要躬行不贰,即便君主所言有错,臣子也应该照办不误,并称赞君主的圣明。这既体现了君王的绝对权威,也体现了臣子的忠诚。所以在封建时代,只有有错的臣子,没有错误的君主。屈原敢于指责楚怀王违背誓言,直言批评君主的过失,可见其胆识非同一般。“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触犯龙言的人,大多落得很悲惨的命运,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屈原敢于批评君主,表现了他的巨大勇气。
屈原在《离骚》中说:“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意思是说,当初你与我曾海誓山盟,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我倒不难与你离别疏远,伤心的是君王反复无常。这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当初楚怀王背弃誓言的情形。
历史上敢于批评君主的臣子并不鲜见,但批评的臣子多没有好下场。因为无论怎么英明的君主,总也摆脱不了个人的局限。君王都有自以为是的心理,都有权威心理。藐视君权,会使君主感到权威心理丧失,于是对臣子打击是很自然的事情。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从谏如流的唐太宗,起初对于魏徵的进谏也是颇为恼火的。他们之间曾因进谏而有过大风大浪。魏徵的进谏常让唐太宗脸上挂不住,感到魏徵过于咄咄逼人,有时不免勃然大怒。有一次他在上朝时,被魏徵谏得火起,回宫后,自言自语地大骂说:“我要杀了这田舍翁(乡巴佬)!”幸亏长孙皇后善言相劝,才平息了风波。作为臣子的魏徵,也自然知道犯言直谏的危险,但他将危险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进谏,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高度忠诚使然。
屈原敢于批评君主背弃当初的誓言,他以其铮铮傲骨,直言向君主表示了悲愤与批评,希望君主悔过自新。然而楚怀王却是一个昏君,听不进屈原的任何批评之言,这就是屈原作为圣贤不遇于时的悲剧,也是古往今来圣贤共同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封建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