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之败后不久,楚怀王又发全国之兵,进入武关,在蓝田与秦军大战,但再次遭到惨败。丹阳、蓝田两次大战失败,使楚国损失惨重,国内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两次丧师失地,使怀王对秦王与张仪的狡猾认识更加深刻,怀王此时才幡然悔悟,他后悔没有采纳屈原的联齐抗秦的建议,才使国家遭到了如此巨大的损失。怀王心里对屈原感到歉意,决心重新重用屈原,使他的政治车轮又重新回到亲齐的轨道上来。
然而,楚怀王知道,要重新回到亲齐的轨道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齐楚之间已经产生了很深的隔膜,楚王在齐国国君的眼中失去了信用,要恢复齐楚关系,说服齐王,恐非易事。要完成这样重大的政治使命,除了屈原之外,楚国是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于是,楚怀王将楚国命运的兴衰全部寄托在屈原身上了。
怀王隆重召见屈原,屈原应邀而至,对怀王依旧像以往那样充满尊敬与忠诚,并盼望着能够再次承担国之重任,扭转国家的命运。
怀王一见屈原,就说:“寡人一时糊涂,听信张仪的欺骗之言,使楚国遭受巨大损失,是寡人的错,寡人误会了先生,使先生受了委屈,寡人求先生原谅!”
屈原看到楚王是如此坦诚地认错,心里的怨恨也就消散了。一心只想为国出力。于是说:“大王不必歉意,屈原甘愿为大王为国家赴汤蹈火,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我的一片忠心。”
怀王说:“爱卿忠君爱国之心,世人皆知。世人皆仰慕先生之高义。楚国有先生扶持之日,则国运昌隆,而先生被寡人糊涂驱逐之时,则国家一败涂地。寡人现在真正认识到先生对于我们楚国的重要性了。寡人再也不会听信谗言而疏远先生了。请先生接受寡人的歉意。”说完怀王就要向屈原施礼赔罪。
屈原慌忙扶着怀王,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便是圣君。大王您就不必自责了。”
君臣之间坦诚相待,又和好如初。屈原觉得楚怀王又成了昔日的明君,为再次得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感到欣慰。君臣二人面对面地倾心相谈。
屈原说:“秦,虎狼之国,吞并天下之心昭然若揭,不可与之联盟。自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以来,秦之历代国君,虽然不像秦穆公时代那样称王称霸,但吞并天下的雄心却是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所以无论秦国是谁当政,秦国要吞并天下的大政方针并没有改变。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后的历史趋势,望大王能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只有与齐国联盟,共同抗秦,才是楚国惟一的出路。”
怀王后悔地说:“寡人已决定断绝与秦国的交往,想重新恢复与齐国的联盟,这还可能吗?”
屈原虽遭免职,但这时他丝毫没有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对楚王说:“大王,臣多次出使齐国,与齐王也有交谊,与齐重新修好的重任就交给我吧!”
怀王感激地说:“如果爱卿能与齐再次修好,则是楚国的再造功臣。我们楚国的国家命运,现在就全系在先生一人身上了。”
屈原说:“臣将尽最大努力,望大王放心!”
怀王非常感激屈原的不计前嫌,于是在屈原行前举行了隆重的送别宴会,并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到郊外送屈原出使的车队。直到屈原的车队消失在原野里看不见了,楚王才乘车返回宫殿。
屈原在齐国享有崇高的威望,齐王也非常赞赏屈原的才干,见他奉命前来,知道是楚国战败,又来重新修好了。齐王当时正在气头上,很不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如果是别的楚使前来,我定然将他拒之国门之外,但是楚国派屈原来,我只好接待了!”于是让人将屈原迎进宫殿来。
屈原见了齐王,说:“我奉楚王之命前来,请大王不计前嫌,与楚国再次联盟!”
齐王冷淡地说:“楚王朝令夕改,寡人再也不敢与楚联盟了。这样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耻笑,说寡人不守信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楚国这样不守信用的国家交往,寡人也难免要背上黑名声,在五国面前名誉扫地。恕寡人难与先生谈判。”
屈原说:“上次齐楚关系破裂,主要是怀王被秦相张仪所欺骗,张仪提出只要齐楚联盟破裂,他愿意将秦国夺走楚国的六百里商于之地归还楚国,楚王爱国心切,急于收回那被夺失地,这样楚王才被迫答应了张仪的条件,糊涂地与齐绝交。还希望大王理解楚王想收复国土的急切心情,能够谅解楚王。目前,秦国战胜了楚国,吞并天下的威风更加强盛了。齐楚联盟是形势所迫,对两国都有好处。”
齐王知道屈原素来正直诚实,品德高尚,不会欺骗,所以相信了屈原所言为真,况且,屈原是齐楚两国人民都称颂的政治家,若是这一次为难屈原,反倒会使自己失去政治名声,使齐楚两国的人民有怨言。于是齐王顺水推舟地说:
“屈大夫在齐楚两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诚实不欺,寡人信赖你所说的话。寡人若不是看在屈大夫出使齐国的份上,定不会原谅楚王。”齐王再次与楚国签订了联盟协议。
屈原这次入齐,是在楚国两次战败之后,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屈原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齐王,凭借屈原在政治上的崇高威望,凭借屈原素来的诚实不欺,获得了齐王的信任。屈原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计前嫌,为楚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毅然奔走赴命,取得合纵的成功,暂时扭转了楚国被动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