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课间,同学叫我出去玩,我有气无力地摇摇头,继续趴在课桌上捂着肚子。同学以为我生病了,赶紧问我哪里不舒服。
我说:“肚子疼。”
同学说:“那赶紧向老师请假吧!”
我说:“不用了,是我的‘大姨妈’来了。”
同学会心地一笑,说:“哦,原来是这样呀!”
她赶紧跑去饮水机那儿,接来一杯热水让我暖暖身子,过了一会,疼痛减轻了好多,我继续打起精神上课。
月经是每个女孩都会遇到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女孩都会有正常的反应。有的女孩在月经期间只是稍感不适,而有的女孩可能反应很剧烈,比如我们常见到的痛经。
虽然两者相比似乎后者有些不正常,但实际上痛经也是正常现象之一。痛经的主要症状就是不同程度的下腹胀痛或腰部酸痛。
月经期间,由于子宫内壁的肌肉会不断收缩,以便排出萎缩脱落的子宫内膜和经血,所以在行经的第一、二天,会出现腹痛、腰痛等现象。在月经后期,伴随着子宫内充血的减轻,这些不适的症状就会自然缓解了。
引起痛经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理因素。
由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增多,使子宫收缩过度或不协调,子宫局部缺氧导致痛经。
第二,心理因素。
月经时恐惧的心理暗示会加重疼痛感。
第三,遗传因素。
痛经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
第四,饮食习惯。
月经期间吃冷食会导致子宫内的充盈物凝滞在一起而无法排出,导致痛经。
第五,受到寒凉。
月经期间遇天气寒冷或者穿的衣服太少,使身体受寒,也会引起痛经。
第六,子宫发育不良。
青春期少女子宫发育尚不完善,如子宫肌肉和纤维组织比例失调,致使来潮时子宫产生不协调收缩。有些少女的子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曲以致经血流通不畅,刺激子宫剧烈收缩而发生痛经。
第七,子宫内膜整块排出。
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一般是呈碎片状随经血一起排出的。有些少女来月经时子宫内膜呈块状脱落,引起经血引流不畅,刺激子宫收缩增强,发生痛经。这类患者往往在月经第3~4天时疼痛剧烈并伴有膜状物排出。膜状物排出后,疼痛也立即消失。
其实,痛经是可以得到改善的,懂得一些注意事项就能够减轻痛经的程度。比如,在月经期间不要做剧烈运动,但轻微的运动有助于排出子宫内的充盈物,缓解疼痛;经期尽量避免寒冷、淋雨、洗凉水澡等。
此外,掌握一些小常识也能有效缓解痛经。
第一,快乐止痛。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紧张会降低对疼痛的忍受度,也就是说,保持心情愉悦,那么痛经的程度就会减轻。此外,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证实,大脑感受他人痛苦的区域与感受自己疼痛的区域相同,也就是说见到别人痛经可能导致你的痛经加重。因此,月经期间,尽量让自己放松,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别和痛经的人在一起,防止被对方感染;干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将注意力从痛经上转移,当人们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时,体内产生大量内啡肽,能切断疼痛信号,暂时止痛。
第二,温暖身体。
疼痛导致交感神经紧张、引起血管收缩,而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又进而加重痛经,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让身体热起来,比如用热水泡脚、喝热水、多穿衣服等方法加热身体,能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对抗子宫平滑肌收缩,进而减轻疼痛。
第三,保持通畅。
经血若不能畅快地从子宫颈流出,而是从子宫内慢慢流出,就会造成盆腔淤血,加重经期疼痛和腰背酸痛。痛经时跪在床上、抬高臀部,保持这种头低臀高的姿势能有效改善子宫的后倾位置,方便经血外流、解除盆腔淤血、减轻疼痛和腰背不适等症状。
第四,防止便秘。
便秘引起的应激反应会使消化道蠕动加快,刺激子宫收缩,进而引发短时的剧烈疼痛或加重痛经症状。因此,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就可以避免因消化道剧烈蠕动而加重经期疼痛的症状。
痛经的症状一般两三天即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很严重,以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那最好到医院检查,以排除生殖道的畸形和器质性病变。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青春期少女,精神因素往往占主导地位,特别要多学习月经生理知识,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要注意经期卫生,适当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消除精神上的恐惧、焦虑,体质增强了,绝大多数痛经可以不治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