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及清前驻军
秦代,匈奴称雄北陲,主要利用水草丰盛的河谷川道向南进攻。秦灭六国后,于横山山脉北麓奢延水(今无定河)边置上郡,南麓置阳周县,用以阻挡匈奴进攻。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戍卒数十万驻守上郡,境内亦有驻军,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
隋末唐初,梁师都驻守魏州(今子长县热寺湾乡姜家坪)。唐武德二年(619)八月,延州行军总管殷德操攻破魏州,俘虏2000余人。弘道元年(683)四月,绥州部落稽白铁余部率部起义,占据城平县,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以此为大本营,进攻绥德、大斌,后被夏州兵镇压。
北宋,北界在横山山脉一线。为防御西夏进攻,北宋屯兵坚守秦长城所经长城岭(在今志丹、安塞、子长之北),境内设安定堡、黑水堡,驻守兵千余。庆历二年(1042),宋廷还在宋夏交界内属羌族部落中招募了众多“番兵”驻守边境防御西夏。其中安定堡东路都巡检所领16族兵1989人,马460匹。
明初,县设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1403~1424)移驻清平堡。嘉靖、万历中,游戎带守备一员、千户所两员防秋(防止秋庄稼被敌方抢收)于安定。崇祯四年(1631),张存孟(不沾泥)率起义军破安定城,驻守月余。
清初,县有镇城守兵50人,后改隶延安营,为左哨把总分汛地。嘉庆七年(1802),延安营分防安定县马兵一人,步兵两人,守兵五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延安营分防安定县步兵两人,守兵六人,以外委把总领之,每年由知县捐助火药35公斤,铅子250个。
二、民国时期驻军
(一)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驻军
1.国民革命军第86师
原为陕北一支地方武装。其创始人为辛亥革命时在秦陇复汉军北路宣慰招讨安抚使井勿幕所属的第16标任标统的井岳秀。民国六年(1917),任陕北镇守使的井岳秀派兵驻安定、瓦窑堡。民国十四年(1925),井岳秀部石谦团两个连驻安定。民国十六年(1927)春,井岳秀部石谦旅驻兵一个连。同年十月,井岳秀部增派两个连驻守。民国十九年(1930),井岳秀部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6师。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党军第86师张建南营驻安定,崇保庆团驻瓦窑堡。
因第86师属杂牌部队,经常受到北洋军阀、国民党军正规军的歧视和排挤,几乎被消灭。但井岳秀利用地处边陲和山河阻塞,借保境安民之名,实行封建割据,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积极推行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策略,剿杀红军,与人民为敌。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半年,井岳秀部姜梅生团和高玉亭团分别移驻横山县之石湾镇(今子长石家湾乡)和安塞县,偕同驻安定县瓦窑堡镇的崇保庆团和驻安定县的张建南营,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以安定为中心的陕北红军根据地,血腥镇压和屠杀陕北红军和陕北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第86师反共行径有所收敛。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井岳秀死后,其属旅长高双成继任师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九月,所部张云衢团开赴绥远抗日前线时,该师遂将所属延安的安定县防务自动移交于延安八路军留守处接管。
2.国民革命军第84师
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47军。该军在民国十六年(1927)冬至民国十七年(1928)春夏时,驻防安徽的阜阳一带;民国十七年(1928)秋,移驻河北之遵化、三河、蓟县等地整训;民国十八年(1929)春,蒋桂战争爆发,遂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方振武部,不久被缩编为一个独立旅;民国十九年(1930)十月,蒋、冯、阎大战,冯、阎失败后,随晋军退入山西的平定县被改编为第84师。进驻陕北时,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即第250旅、第251旅和第499团、第500团、第501团、第502团,其中师部偕第499团驻绥德,第500团驻安定的瓦窑堡镇和延川的永坪镇,第501团驻清涧、延川,第502团驻沿大理河至横山的石家湾(今子长石家湾镇)一带。该部番号屡变,编制由军到旅、到师以至到军,但一直由高桂滋任最高军事长官。
国民革命军第84师驻陕北期间,曾伙同国民革命军第86师对陕北人民和陕北红军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二十日,驻清涧县的高建南旅窜入安定境内“清剿”红军扑空后,便将安定东区丹头村的无辜群众26人抓至清涧县,除两名小孩幸免外,其余皆被枪杀在清涧县城南门外;五月六日至九日,红26军、27军在刘志丹带领下,在安定县东川的吴家寨子和马家坪两地干净、利落地全歼了第500团和第499团的两个营和两个连,毙敌100余人,俘敌1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200余支、各种机枪65挺、八二迫击炮两门以及大批辎重物资。六月十九日,驻安定瓦窑堡的李少棠团(第500团)将六月十七日抓捕的18名安定南川赤卫军队员全部杀害于瓦窑堡城外的南门滩。他们的残酷暴行,激起了陕北红军和陕北人民的强烈反击。在陕北红军的强大攻势下,该师第500团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放弃安定瓦窑堡城,北逃绥德。
3.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国民党军第13军汤恩伯部第89师驻扎安定东北一线,师部驻南沟岔,玉家湾驻一个旅。
4.国民革命军第135旅
该旅隶属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三日,胡宗南集团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后,该旅随主力于四月三日进占了子长县瓦窑堡镇。胡宗南主力于四月六日南下延安蟠龙、青化砭集结补给时,该旅被留下守备瓦窑堡镇。下辖两个步兵团(第404团、第405团),全旅共4700余人。四月十四日,该部离开瓦窑堡镇,兵分两路沿蟠龙大道跃进,企图与国民党军整编第1军、整编第29军将西北野战军主力围歼于瓦窑堡以南地区。不料,被西北野战军歼灭于子长县羊马河村一带,全旅覆没,代旅长麦宗禹和第404团团长成耀煌、第405团团长陈简钧被生俘。
5.胡宗南第76师72团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三日,国民党胡宗南部第15师第135旅主力占据瓦窑堡。四月十四日,该旅被西北野战军全歼于羊马河后,胡宗南遂以驻清涧的第76师第72团2000余人接替瓦窑堡防务,团部驻县政府,龙虎山驻1营营部,寺圪堵、文昌庙、小东门、南门、黄家山各驻一个排,陈家洼山驻一个连,大部兵力驻七楞山。十月十四日,该部撤离。在胡宗南部盘踞境内六个月内,仅南区就抢拉民夫276人,杀牛、羊、猪等牲畜3100头,砸做饭锅513口,吃、烧粮食1044石,毁坏农具近600件,烧毁门窗600余架、房子37间,抢掠棉花555公斤、被褥560床。在胡宗南部的掳掠下,境内民众饥寒交迫,衣食无着,饿殍遍野。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1.红26军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七日,新的红26军第42师在甘肃合水县莲花寺成立,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黄子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团和骑兵团,全师共440人。主要活动于南梁地区,发展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刘志丹任师长兼骑兵团政委,杨森任师政委。同年七月,杨森改任师长,谢子长任政委。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十五日,红26军42师在政委谢子长的率领下抵安定与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的第1、第2、第5支队并肩战斗,先后在安定取得了景武塌、绥德张家圪台、清涧河口镇、安定董家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同年十月十五日,红26军42师在师长杨森率领下抵安定,先后取得了湫峪沟、长蛇湾战斗的胜利。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红26军编入红15军团。
2.红27军
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932~1933),陕北游击队第1、第2、第3、第4、第5支队相继建立,为了统一对各游击队的领导和指挥,七月八日,陕北特委在安定县(今子长县)杨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在陕甘边红军的支援下,陕北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扩大了苏区。九月十八日,以红军第1支队和第8支队为基础,在安定县崖窑沟成立了红军陕北第1团;九月中旬,在神木县将红军陕北游击队第3支队改编为红军陕北第3团;十一月四日,在清涧县马家山将红军陕北游击队第2支队改编为红军陕北第2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三十日,在中共陕北特委和中共北方代表派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领导下,根据中共北方代表的指示,在赤源县白庙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第84师,未建立军的领导机关。将红军陕北第1、第2、第3团编为第84师第1、第2、第3团。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朱子休任参谋长,共1200人,300余支枪。第1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全团200余人,100余支枪;第2团团长郭玉仁,政委马万里,全团300余人;第3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其主力主要在以安定县为中心的陕北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同年二月谢子长去世后,红27军在刘志丹的率领下转战陕北,并在五月至七月,连克五座县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保安(今志丹)、靖边六县,使陕北和陕甘两块红军根据地连成一片。九月,红27军编入红15军团。
3.西北野战军
为抗击国民党胡宗南集团对陕北的进攻,保卫陕甘宁边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陕甘宁边区部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由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统一指挥。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将第1纵队、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等部3万余人,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二十日,野战兵团指挥机关在延安梁村组成,张文舟任参谋长,王政柱任副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七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定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简称西北野战军),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克夫任副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副主任。八月,晋绥军区第3纵队由晋入陕,归建西北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成立后,其时常驻留于子长地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六日,西北野战军在永坪伏击国民党整编第17师之12旅后,部队进驻瓦窑堡至蟠龙大道的两侧地区,休整待机。四月十四日,第2纵队与教导旅、新4旅在羊马河地区设伏,全歼国民党军第135旅。羊马河战役后,西北野战军主力迅速转移至子长西北及子长至清涧大道地区隐蔽待机。四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胡宗南整编第1军、第29军在子长东南合围西北野战军主力扑空,九个旅之众在无人无粮地区盲目“游行”数日,仍未找到西北野战军去向。四月十九日,西北野战军又集中主力于新寨河乘机歼灭了国民军第29军一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驻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子长县驻军为84543部队92分队。
1979年10月,兰州军区84543部队92分队在子长县栾家坪乡桃园村征地9.2亩,在桃园建有平房28间,组建了通信站,连级编制,人员48人。隶属于兰州军区驻陕西省通信团,马光仁任连长,陈福松任指导员,下设:外线分队、机务分队、载波分队、子长玉家湾哨所、寺湾哨所、南沟岔小苗坪哨所、子洲裴家湾哨所,负责维修境内通信线路。1992年,桃园通信站迁至延安城北(延安师范附近)大砭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