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过桥米钱因滋味鲜美,食法独特,名列云南风味小吃之首。故有人说:“不吃过桥米线,不算到过云南。”一套过桥米线,足抵得上半台宴席:上汤、上米线、上作料,切成薄片的生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成碗成碟,分别上桌。用料讲究,刀法精细,而价格便宜,深为云南人所喜爱,也常是招待客人的风味佳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如今的云南过桥米线店已经开到了大江南北,不用身处云南也能吃得到正宗的过桥米线。
关于“过桥米线”这一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位秀才为了躲避迎来送往之应酬,独居于小岛中攻读诗书。他的妻子非常贤惠,每天为他送饭,但由于湖心岛离家较远,总是在饭菜送到时却早就凉了。有一次,妻子提了一罐鸡汤送去,揭开一看,还热乎乎的,原来是汤面上有一层厚厚的鸡油保住了汤的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
从此之后,她便常用鸡汤烫米线给丈夫吃。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丈夫悬梁刺骨,发奋读书,终于考上了状元,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位贤惠的妻子送米线时要经过小桥,这种米线就被后人称为“过桥米线”,又因秀才考中了状元,也一度被叫做“状元米线”。
在如今的各大过桥米线店中,除了口味的不同之外,还有根据配料多少而不同的米线名称,比如“状元米线”、“榜眼米线”及“探花米线”等不同种类。
关于过桥米线的外交故事
据传曾经在清朝时期,外交上有一则趣闻与过桥米线相关。
光绪年间,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对方端给李鸿章一盘冰激凌。因为室内温度较高,冰激凌受热散发出了冷气。李鸿章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人见此哈哈大笑,李鸿章当时十分尴尬,并一直耿耿于怀。不久俄国外交大臣回访,李鸿章就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从未吃过过桥米线,不见汤面上冒烟,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结果烫得使臣哇啦哇啦直叫唤。借此李鸿章才报了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