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某人对他人阿谀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其中特别擅长于此道的,一般被称为“马屁精”。但是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拍马屁”,而不是叫做“拍狗屁”呢?
关于“拍马屁”的典故,一般认为来源于元朝文化。而之所以是“拍马屁”而不是“拍狗屁”,也都与蒙古人的生活习俗有关,关于其来历,有这样几种有趣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第二种说法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这是蒙古人爱马的表现。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
由此可见,拍马的屁股,这个行为本身并无贬义色彩,人们只是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这种习俗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尤其是对于上司的马,就算是再劣的马,下级也会说成是难得的好马。于是,人们逐渐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后来,由于夸赞的话不同,而拍马的动作却是一致的,因此后世就将这种阿谀奉承的行为统一称为“拍马屁”,“拍马屁”也就成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
而汉民族之所以后来也使用“拍马屁”形容向人谄媚奉承,是由于当时蒙古入主中原,蒙古族的一些文化也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在汉民族中流传了下来。
拍马屁有时候为什么又叫做“溜须拍马”,“溜须”和“拍马”有关系吗
“溜须拍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他人的阿谀逢迎。一般是指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而对对方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和“赞扬”。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
这个词原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所构成——“溜须”与“拍马”。我们都知道了“拍马”的来源和意思,但是“溜须”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词怎么会组合到了一起?
实际上,“拍马”和“溜须”这两个词都有差不多的来源。“拍马”源自北方的蒙古族,而“溜须”则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带。宋真宗时期有个名叫丁谓的人,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参知政事。当时的宰相是北宋政治家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
有一天,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像。寇准讥讽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后世便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比喻讨好奉承。
由于“溜须”与“拍马”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接近,所以后人便将其“和亲”,组成了“一个家庭”,直接用“溜须拍马”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