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是我们民间结婚时经常会有的一项活动,意思是亲朋好友在新人结婚这一天喧腾一番,使出各种招数,让新郎新娘“坐困愁城”哭笑不得。而我们经常说的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便是“洞房花烛夜”,然而,结婚的新房为何要叫做“洞房”呢?
实际上,“洞房”一词出现很早,不过最初并不是指结婚的新房。西汉大辞赋家马相如曾写作了一篇叫做《长门赋》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描述了失宠的陈皇后得知武帝许诺朝往而暮来,于是苦苦等待。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君王幸临,于是她独自徘徊,只好“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这里的洞房指的并不是新人完婚的新房,而是指幽深而又豪华的居所。
“洞房”和“花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洞房花烛夜”一句,而是出自于北周时庾信的《三和咏舞》一诗,诗云:“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这里的洞房的意思同样不是新房。到了唐代,洞房一词开始被用来指代男欢女爱的场所,并借以描写“闺情”,比如乔知之《倡女行》中所写:“莫吹羌笛惊邻里,不用琵琶喧洞房。”
而洞房真正成为结婚新房的意思,则出现在中唐之后。中唐后期的诗人朱庆馀在《近试上张籍水部》诗中有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第一句的洞房即为婚房的意思,这句诗写出了特定的地点“洞房”,特定的时间“昨夜”,新婚之夜,“红烛”高照,渲染了一种浓浓的新婚洞房的氛围。此后,洞房也就慢慢成为新婚夫妇结婚时新房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过去结婚时,为何要闹洞房
“闹洞房”作为过去中国人结婚时必备的习俗和“节目”之一,在民间的影响深远。但是为何要闹洞房,却很少有人知道。
关于闹洞房这一习俗的来源,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习俗起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紫微星看出这是邪魔的化身,目的是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披麻戴孝的女子先到,并躲进了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有邪魔。于是众亲属便请他指点驱邪的方法。他说,这种歪门邪道的邪魔最怕人多,人一多,他们就不敢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到了凌晨,这位邪魔的化身果然逃走了。因此,闹洞房一开始被蒙上的是原始的驱邪避灾的外衣。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闹洞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以新郎为主,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过去的北方民族主要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所以男子十分剽悍和勇猛,如果在新婚之夜能够忍受棒打,则证明新郎作为一个男人才是合格的大丈夫。于是后来,人们在结婚时便保留了这一古老和原始的习俗。
不管怎样,闹洞房这一习俗起码在汉代便已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了。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已有所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