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观众对于六小龄童主演的87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都很熟悉。在第一集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高中状元,在丞相府门前跨马游街时,巧遇丞相之女殷温娇抛打绣球招亲。镜头扫过不少欲争绣球的青年男子,最后骑着高头大马的陈光蕊的出现让殷温娇眼前一亮,并将绣球抛给了他。而在明清小说、戏剧中,对于抛绣球选夫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不过,其实像《西游记》中抛绣球招亲这样方式,大都是文学作品,存在着艺术夸张,因为在婚姻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抛绣球”并不是当时成亲的主要方式。尽管我们对于这样的文学描写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抛绣球”的相关来历却很少有人清楚。其实,关于“抛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与我国壮族民俗有关。我国壮族一直就有抛绣球的习俗,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以作娱乐使用。到了宋代,“抛绣球”就逐步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而且在当时非常流行。据宋代诗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古兵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
直到今天,抛绣球的习俗依然在广西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每当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慕的心意之时,便借助抛绣球来选择心仪的对象。在当地的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各分队伍,对唱山歌,寻找中意的对象。如果看到了自己满意的对象,姑娘们便用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需要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将绣球接住,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
是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绣球”
其实不仅是中国,在国外的很多地方同样存在制作绣球和馈赠绣球的风俗。比如在今天东南亚的越南、缅甸、泰国和南美洲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当地的人民同样也有制作绣球、将绣球作为吉祥物馈赠亲朋好友的风俗。
墨西哥人制作的绣球比较小,颜色鲜艳,制作精美。每逢佳节或贵宾来临,好客的墨西哥人就会给客人或长辈馈赠绣球,代表吉祥如意。泰国当地的居民将绣球视为佛的替身,认为经常佩带有驱邪健体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