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俗称为“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民间有祭灶神的传统。那么灶王爷要上天干嘛呢?
原来,灶王爷每年都要在小年这一天上天,然后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类似于今天我们常说的“年终总结”。所以在小年夜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烧香送灶,进行祭灶神的活动。一家老少都要朝他跪拜叩头,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国民间的“送灶神”活动中,除了香火供奉外,还要供奉一些食物,而最普遍的便是那些能够吃粘牙的甜食,比如半黄半白的玛瑙团子,俗称送灶团子,加上饴糖供奉。
之所以人们要供奉那些能够吃粘牙的甜食,就是想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所谓“以胶其口”,目的是不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漏了嘴;有的地方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代表着人们希望灶王爷能够替自己家多说一些好听话的寓意;还有的地方则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不管怎样,在“送灶神”这一天晚上,灶神受到了人们的特殊招待。既然是“吃了人家的嘴短”,灶王爷上天当然就不得不说好话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民间伦理道德的自律。
在送走“灶神”以后,有的地方需要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据民俗专家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七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人们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到了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其他神仙一起到人间过年,所以在年三十晚上还有“接灶”的仪式。按地方的一般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这是受古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传统说法的影响。
民间传说的“灶王爷”是怎么来的
灶王爷,也称灶王、灶君、灶神、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了,而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的重要内容。早在先秦时期,祭灶就位列“五祀”之一了(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霤五神,中霤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霤;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霤)。
在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中记载说:“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因此,后世对于灶神是男是女也颇有争议。现在民间供奉的灶君,一般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有人说这是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民间说法倒是平息了不少灶神是男是女的争议。
至于“灶神”的原型,有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还有一种是根据上述《淮南子》中的说法,认为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但是,“灶神”的原型到底是谁,众说不一,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