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言行,是教育孩子怎样做人的第一步。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个受欢迎、受尊敬的人。
琪琪的妈妈是这样教育她的:在早期教育当中,除了开发她的智力外。也同步进行文明行为的训练,让她懂得礼貌待人。
从琪琪学会说话,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提示和要求开始,他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了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
在宴席上,他们让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吃大人夹给她的饭菜。咳嗽时,他们提醒孩子要对客人说“对不起”。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他们抓住她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她不许再犯。饭后,孩子要保姆替她取水,他们提醒孩子,不该随意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若是非让不可,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凡是见过琪琪的人都说她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妈妈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也是要培养出一个文明的孩子。
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不讲文明礼貌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些不文明的言行都是后天形成的。
首先是妈妈的影响。孩子生来就有模仿的能力,有的妈妈在孩子面前不检点自己的行为,殊不知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养成了妈妈所有的不文明不礼貌的习惯。
其次是同伴的影响。如果同伴中有几个人不讲文明礼貌,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他们,以此来肯定自己与他们是同类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独特的心理变化,使之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有时候,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家人。
还有周围大环境的影响。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接触。社会上的人是良莠不齐的,一些不良的习气也随之而来。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缺乏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更易受影响。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妈妈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妈妈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妈妈应充分利用机会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的含义,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文明礼貌的品德。
文明礼貌能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高尚人格,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教孩子学礼仪、懂礼貌,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让孩子懂得文明礼貌,妈妈要首先帮孩子确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二,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文明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使用日常文明用语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弱、病、残、孕者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购物付费时按顺序排队;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第三,为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妈妈要给孩子讲解待客的规矩,使孩子懂得一定的行为规范。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茶点,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食用;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