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妈妈:“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
很多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够自由地成长,但却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妈妈的话”,他们希望孩子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妈妈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妈妈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绝对地听从妈妈的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应付妈妈对自己的期待,孩子只好装作既听话又顺从。
但是小时候绝对地服从妈妈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容易惹出更大的麻烦。他们一直很担心自己会让妈妈失望,因此尽量避免跟妈妈进行对话,一直抑制自己的欲望,因此他们对妈妈的叛逆心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种叛逆心理最终会让孩子经常说谎,或者让孩子无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长期下来,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张默的妈妈从小就对他非常严格,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会挨打,所以从上学开始,张默就一直很乖,只要妈妈说的话,从来不敢不听。在妈妈的严格教育下,张默的成绩也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中,张默绝对是个好孩子。但是,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的张默,却在关键时刻不听话了。
“我们的心愿就是他能考上重点初中,所以学习上对他更加严格,他并没有反抗。但是,去年底,他却不愿意上学了,把自己锁在房间内,我们怎么劝都不肯出来。”张默的妈妈说道,“一开始我们只好假称他生病了,跟老师请假。但是,几天下来,他还是不肯上学,把我们急坏了,不管我们怎么骂、怎么劝都没有用,只能跟老师说了实话。从老师那我们才了解到,我们家的乖儿子竟然前不久跟班上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差点动起手来。”
后来,妈妈带张默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跟张默单独交流后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张默一直活得很压抑,为了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他只是做妈妈的乖儿子,而失去了自我。长期的压抑让他在与同学的争执中爆发了。他认为同学们都在背后说他坏话,大家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愿意去上学。
经过医生诊断,张默已经出现了焦虑症。由于病情比较严重,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
正是由于张默的妈妈一味要求他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所以才导致了张默活得很压抑,很不开心。要求孩子听话并不错,但关键是听什么话和怎么听。听话的孩子往往会缺乏创造性、冒险性和自我决断能力,而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被妈妈抹杀后,一旦有一天他们面对困难时,就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或者胃痛、心动过速、头痛等身心疾病。所以,心理专家指出,妈妈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妈妈要允许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犯错,而且,妈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不能简单地通过责骂、体罚等让孩子变得听话。
太听话不仅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影响,还会对自己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一,太听话的孩子会失去创造力。
与孩子不听话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妈妈责怪孩子太淘气,因为太淘气才不听大人的话。其实大人们往往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因淘气带来的“不良后果”上,忽视了淘气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有句俗话说得好,“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淘气正是孩子聪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淘气的孩子接触事物多,大脑接受的刺激多,从而可激活智能。因此,妈妈要宽容因淘气不听话的孩子,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这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第二,太听话的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听话的孩子常常认为在家里妈妈的话都是对的,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孩子就会失去求是和探索的精神,变成唯唯诺诺、低眉顺眼的人。听话的孩子往往懂事早,学习态度认真,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这样能使孩子就此失去自己的个性,阻碍其自身创造力的发展,缺乏独立思考和求异思辨的能力。妈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
在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苛求孩子“太听话”。妈妈应因势利导,在分清大是大非的原则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说许多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妈妈要努力做到“解放儿童的头脑”,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多长几个“脑袋”。引导还在于学会分析,善于鉴别,该听则听。当然,这也要求妈妈应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要互相尊重,不断清除“妈妈”式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