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才有恒,有恒才有我。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是一个天才,不专心就成了你的不幸;如果你资质平凡,只要你下定决心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你就能成功。做人,千万别给人留下一个朝三暮四的形象。用一技之长叩开成功之门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都不会过时。无论你从事技术行业还是做服务行业,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熟稔,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术,无论是什么,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是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真理。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但一是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也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由小及大,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张秉贵1918年出生,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ll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营业员,当时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几百万人,他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
所以,只要找到人生方向,工人也好,农民也罢,只要执著于此,付之以激情,付之以努力,尽力做好做精!同样,也会成为安身立命之本!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人才膨胀、竞争激烈的知识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岗位竞争的残酷现实,生存危机潜伏在每个人的身边,这就更需要人们有过硬的立身本领。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每个人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张秉贵,更不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但至少你应该成为有一技之长,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安身立命吧。社会也不要求每个人都拥有盖世英雄的本事,不需求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但需要每个人都要在某些领域拥有超凡的技艺,只有这样才能有立足之本。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兼顾自己的爱好的同时,努力掌握一门精湛的技艺。用心把事做到最好
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圆满收获,首先要专注于你所做的事,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要知道,你专注的程度越大,取得的成绩也会越大,你获得的发展机会也越多。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地进行,做完一件事就了结一件事。全神贯注于正在做的事情,集中精力处理完毕后,再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情,着手进行下一项工作。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不专心做事的人,正如歌德曾说过的:“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情。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阳光》杂志上有一篇《盯住你手上的石头》的文章,特别符合歌德名言的情景:
阿忆博士才学出众,参加工作5年间,接连跳槽十几次,仍没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还是在京城身心疲惫地漂泊着。看着昔日大学同窗一个个事业有成,自视甚高的他常慨叹自己的命运不佳。
一次,他的一位老师直言不讳地批评他:“你的功利心太急切了,应把目光放远一些,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阿忆却不服气地争辩道:“我具备拿高薪的才能,就应该早一点赢得相应的名利。”
“可是,无论多远的路,都要脚下开始。”老师一脸的认真。
“这样的道理我也明白,可一到实际生活中,我就无法心平气和地从一点点做起了,我总是不知不觉地将眼前的工作,同将来的事业成功与可观的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越是急于求成,成功越是迟迟不来,这让我更加苦恼,更没心思做眼前的工作了……”
“这样吧,我给你介绍一位石刻家,他早已是千万富翁,他的成功或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发。”老师知道阿忆无需更多的大道理。
走进那位著名的石刻家的工作室,面对那一件件镂刻精美的艺术品,阿忆不禁赞叹不已。他随手指着一个最小的石刻作品,问石刻家花了多长时间雕成的,石刻家轻描淡写地告诉他——10年。
“啊,10年?”阿忆·凉诧地张大嘴巴,感觉那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石刻家没有解释,拿起一块绘好图案的花岗岩,旁若无人地镂刻起来。他一点点地挪动着刻刀,认真得像一个眼科医生正在为婴儿做眼球手术。那会儿,仿佛时间都凝固了。
半个小时后,石刻家开始歇息。阿忆不禁问道:“这个花岗岩石刻能卖多少钱?”
“不知道,也许能卖10块钱,也许能卖10万元。”石刻家很淡然。“那你在雕刻时,心里想到它能卖多少钱?”阿忆追问道。
“根本没想它能卖多少钱,我的眼睛只能紧紧盯着手上的石头,只能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上面。至于它最终的商业价值,那就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决定的了。既然我在做石刻,就必须做好它,这才是最重要的。”
阿忆忽然对石刻家肃然起敬。
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谁的心中都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憧憬,但谁都必须首先把目光凝聚到眼前,凝聚到最真切的现实中。盯紧手上的石头,用智慧和执著去精心镂刻,石刻家才能让普通的石块变成“金块”;盯紧手织针,让灵感和想像驰骋,绣女才能织出绚丽无比的锦缎;盯紧手上的锄头,一次次地松动泥土,锄去杂草,老农才可能拥有喜悦的收获……
专心做好一件事,可以干成大事i专注一件大事,就可以成就伟业。专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这种力量,才能马到成功。也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个焦点试试,就像透镜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但最后走向成功的是那些做事踏踏实实的人,是那些想把理想变成实际行动的人。也更坚信,静下心来专注一件事,必能成功。目标专一,方能成大器
虽然每个人都有成大器的可能,也有成大器的意愿,但最终心想事成者却只是少数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多数人不能执著于目标、持之以恒。
法国作家蒙田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话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在这个世界上,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如果什么都想要,就什么也得不到。只能选定一个目标,盯紧它,全力追赶它,不受其他目标的诱惑,才可能达成心愿。
《人与自然》中有一段动物界那种弱肉强食的画面很震慑人心: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头剽悍的非洲豹向一只未成年羚羊扑去,羚羊在前面狂奔,非洲豹在后面穷追不舍。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但非洲豹对那些和它靠得很近的羚羊,却像没看见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在地。
那只非洲豹为什么不放弃先前追的那只羚羊而改追离它更近的羚羊呢?原来,因为豹子要追赶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很大的体力,而其他的羚羊还在原地休息。如果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之间就会把疲累不堪的豹子甩到身后,因此精明的豹子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直到最后成功。紧追一只羊,就是非洲豹在残酷的动物世界中的生存之道。
做任何事情,都得目标专一,不可脚踩几条船。有句谚语说:别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试想,如果你把所有的鸡蛋放在许多篮子里,不多说,三个篮子,你已经无法用手提了,如果你把它顶在头上,那就更容易打碎鸡蛋。多提篮子不一定能保证鸡蛋不碎,相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好好保管这个篮子,或者才是保证所有的鸡蛋不碎最好的办法。
干事业也是如此,人的精力有限,能办成的事毕竟很少。如果精力分散,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必须对一个目标穷追不舍,才可能有所收获。
禅宗慧远大师悟道,就是一个目标专一的例子。慧远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慧远敬烟,慧远高兴地接受了。由于谈得投机,那人又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两人分手后,慧远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畅,肯定会打扰我禅修,时间长了一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吧!于是,他把烟管和烟草都扔掉了。
后来,慧远又迷上了书法,进步甚快,受到行家好评。慧远又想:“我的目标不是成为书法家,何必潜心于书法?”自此,他又放弃了书法。
最后,慧远摆脱了一切爱好的诱惑,一心参悟,终成一代大师。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要想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都需要具备很强的目标专注力。这就是说,要把心力尽可能用到与目标相关的事情上,而放弃其他。
世上无所谓高尚的职业,也无所谓低贱的职业。无论任何事,只要一心一意把它做到极致,就能成就杰出。
在荷兰,一个名叫万·列文虎克、仅初中毕业的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60年,一生没有换过工作。
不过,门卫这份清闲工作仅仅是他的谋生手段,工作之余,他另有追求。他的目标是打磨出世界上最好的玻璃镜片。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出打磨工具,磨呀磨,一磨就是几十年。他是那样专注和细致,他的打磨技术早已超过当时最好的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放大倍数超过当时最好的显微镜。他因此声名大振,被巴黎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这是多少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耀啊!不仅如此,英国女王也专程到小镇上去拜访他,向这位杰出的老人表达敬意。
列文虎克仅仅初中毕业,他做的又是一件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目标专一,做到了极致,他便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现代社会,机会多多。但是,过多的选择机会反而容易使人见异思迁,走上迷途。如何克服机会的诱惑?这是有志于造就一番事业者的必修课。
诚然,要想培养以上品质,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人们长期为之努力,老子《道德经》的生命力就在于揭示出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辩证思维,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启迪。他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微小处萌芽,都是从头开始的,只有知难而进,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