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有很多情需要忍;有很多气需要忍;有很多苦累需要忍;有很多的欲望需要忍……忍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领悟,一种人生技巧,一种大智慧。一个人若能忍天下难忍之事,不做性情中人,就能成常人难成之事。凡事忍为高俗话说得好,“忍”乃“心”字头上一把刀,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挫折、困难、阻碍、打击等等都是一种常态,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去和所有的“敌人”战斗。有些困难固然需要战胜它,才能继续前行,但是,有些阻碍忍让一下就能很好地解决掉,没必要非得战而胜之。比如,别人的闲言碎语、嘲讽,只要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就好了,何必去计较呢?
做人要先忍,才能后仁。忍是一种修养和品质的体现,一个冷静的头脑是有利于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足智多谋,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也不是天生就才华横溢的,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不过张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用自己的“忍”换来了天赐良机。
张良闲来无事到野外踏青,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圮桥之上。有一个穿着麻布衣服的老翁过桥时,不小心将鞋子掉到了桥下面。见张良走到身前,老翁用手指着桥百,要张良为他取鞋。张良原本很生气,觉得老头有些戏耍人,可见老翁已是耄耋之年,又不忍心,就跑到桥下将鞋子取回来送给老翁。谁知老翁让张良给他穿上鞋,张良尽管很不情愿,但也忍着怒气,跪地为老翁将鞋穿上。老翁穿上鞋,也不道谢,转身大笑着下桥去了。张良非常奇怪,目送老翁走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后,又折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黎明,在止匕才目会。”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来到圮桥相会,结果发现老翁已经先到了,老翁很生气地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说完转身就走了,临走扔下一句话:五日之后再次相会。
这次张良不敢怠慢,五天后鸡刚一啼呜,张良就来了。结果发现,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刚半夜他就来到了圮桥,耐心地等了几个时辰,老翁才来。张良急忙迎上前去。老翁会心一笑,夸奖张良有志有为,为何考验三次,是因为“难得看重,易得看轻”之理,并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当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然后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牢记恩师黄石公的指教,苦读《太公兵法》,韬略满腹,辅佐汉王刘邦统一天下。
这样的事情,相信未必能有几个人做得到,如果不对老翁恶语相向就算是很客气的了。而张良做到了,这不仅需要过人的涵养,同样需要长远的眼光与平和的气度,这些都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中国人讲究处世要能够忍气吞声,做人要学会忍辱负重。在中国人眼里,忍让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学会“忍”,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泥潭,难以自拔。而不懂得“忍”,则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成为千古笑谈,历史上由于脾气焦躁而不懂得忍的人屡见不鲜。
晋人王述吃鸡蛋,用筷子夹不住,气急败坏地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直打转,他又用脚踩,没踩上,最后把鸡蛋捡起来用嘴嚼烂才吐出来。
魏人王思提笔写字时,有只苍蝇停在笔头上,被他几次弹走,又飞回。王思一怒之下就把笔扔在地上踩烂,拔剑追斩苍蝇。
唐人皇甫因儿子抄诗抄错了一个字就要用棍子打。来不及拿棍子,就咬儿子的胳膊以致出血。
这些都成了笑话。
正如俗话所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但有的人会觉得忍让是吃亏、受气、丢面子,是懦弱的表现,因此一旦和人发生矛盾,就为了面子互不相让,连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非要争个你高我低不可。其实,忍让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美德。
曾国藩修身很注重“忍”,因为“忍”才能静心,才会有大出息,所以他主张凡事忍为高。咸丰初年,曾国藩在京城做官,一天,湖南老家来信,说府上为盖新宅,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乎闹到要打官司的地步,但是打官司也没有什么结果,所以干脆想求助曾国藩的权势解决了争端了事。
曾国藩收到信后,联想起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将这首诗附上:“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诗后,也是突然间豁然开朗。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再说“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曾家毅然将地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邻居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着“让他三尺有何妨”的忍让精神,干脆转让给了曾家扩建新宅。
一场冲突就这样消于无形。不忍时双方为三尺地界争执得要打官司,忍时则各自退让,邻居甚至干脆行个方便,直接全部转让给了对方。忍与不忍,差别就是如此之大。人生有限,何必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生气上呢?不做性情中人
我们常常说“某某是性情中人”,于是,人们之间就有了一种同类的感觉,从心理上好像也贴近了不少。那么,到底什么是“性情中人”呢?所谓“性情中人”,是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随其本性、情感外露、率性而为。
一个人情感丰富且外露未见得是坏事,但是过于丰富就肯定是坏事了。“黛玉葬花”赚得了多少人的眼泪,但是从健康角度讲,其实并不可取。情感过于丰富就容易让人陷入某种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呈现一种病态,这对身体的机能是一种极大的损伤。林黛玉的死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她的多愁善感绝对不能排除在外。
至于率性而为。情感丰富并无大碍,只要懂得控制,懂得疏导,就不会带来伤害。但是,如果率性而为,任由情感自由漫延,就会导致身体的机能出现偏差,使某种情绪长期占据身心,身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疾病也就随之而来了。
很多人对生气这样的小事毫不在意,而且觉得有时候不生气是懦弱的表现。殊不知,生气也是人类的正常情感之一,动不动为小事生气的人,虽然表现得很“性情”,却为此埋下了致命的祸根。
阿兰·马尔蒂是法国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这天晚上他身着便装来到市中心的一间烟草店门前。他准备到店里买包香烟。这时店门外一个叫埃里克的流浪汉向他讨烟抽。马尔蒂说他正要去买烟。埃里克认为马尔蒂买了烟后会给他一支。当马尔蒂出来时,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汉缠着他索要烟。马尔蒂不给,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随着互相谩骂和嘲讽的升级,两人情绪逐渐激动。马尔蒂掏出了警官证和手铐,说:“如果你不放老实点,我就给你一些颜色看。”埃里克反唇相讥:“你这个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在言语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团。旁边的人赶紧将两人分开,劝他们不要为一支香烟而发那么大火。
被劝开后的流浪汉骂骂咧咧地向附近一条小路走去,他边走边喊:“臭警察,有本事你来抓我呀!”失去理智、愤怒不已的马尔蒂拔出枪,冲过去,朝埃里克连开四枪,埃里克倒在了血泊中……法庭以“故意杀人罪”对马尔蒂作出判决,他将服刑30年。一个人死了,一个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烟,罪魁是失控的激动情绪。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因为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而导致矛盾升级,最后遗憾终身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的冲突都源于一时的冲动,很多的犯罪也是一时头脑发热的结果。可事后想来,原本都是一些根本就不足为道的事情,就因为“性情”的“率性”而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结局。
相反,那些成大事者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那他估计能控制的东西也非常有限。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穷困潦倒,既不愿种田,又没有人推荐他做官,自己学做生意又以亏本告终,因此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佩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裆下爬过去了。集市上的人都哄堂大笑,以为韩信真的是因为胆怯才爬过去的。
如果当时韩信气不过,三下五除二解决了那几个泼皮无赖,固然心情大爽,但是接踵而来的就会是官司缠身,最后为此赔上自己的一条命,还会有后来的淮阴侯吗?对任何人来说,胯下之辱都是莫大的耻辱,是尊严和良知都无法忍受的。但是,韩信忍受了,他得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由此也可看出韩信的大气魄。
如果你忍不住别人的刺激就要如火山一般爆发,那就试试美国前总统杰弗逊所教的方法:“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用“忍”扫平人生的不平
人生自古多磨难。忍是永不放弃的执著,是不言后退的坚持,是为了最后目标的迂回,是为自己争取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不是脾气。
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小不忍”为“匹夫之勇”,在《朱子语类》中他又进一步阐释:“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以此告诫后人,凡事要忍耐、宽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会坏了大事。
那么,怎样去忍呢?答案就是学会弯曲的做人艺术。在人生的前进路途上,不仅要有一颗挑战困难、战胜挫折的决心,更要有一颗懂得保护自己,善于迂回实现目标的弯曲的心。
一对夫妇的婚姻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重新挽回这一切,他们决定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如果不能就友好分手。
他们来到一条山谷,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谷很平常,它的南坡长满松、柏等树,而北坡只有雪松。
天快黑了,也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在帐篷里共同回忆着曾经的美好和即将逝去的美好,两个人都是唏嘘不已。第二天一早,两个人迎着耀眼的阳光走出帐篷,欣赏着银装素襄的世界,心中也像白皑皑的大地一样纯净。看着看着,他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由于特殊的风向,北坡的雪总比南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南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南坡除了雪松,还有柏树等树木。
妻子若有所思地对丈夫说:“北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压毁了。”
丈夫点头同意。过了片刻,两人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拥抱在一起。
丈夫兴奋地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这样就不会被压垮了。”
这样的承受就是坚强,而这样的弯曲不是软弱,不是逃避,不是躲让,不是放弃,而是一种坚忍,一种保存实力的忍受。留得青山在,才不怕没柴烧。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向邓小平请教复出的“秘诀”,邓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凭着这个“秘诀”,他三次被打倒,三次复出,而且获得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成功,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在佛经里,“忍”的意涵是很丰富的。挫折、打击固然要忍,成功与欢乐也要忍;逆来受,顺来也要受。但是,所谓“受”,并不是被动地接
受认可,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把境遇转化、超越,让自己从中获得学
习成长的机会。
在美国新奥尔良的中心广场上,伫立着一庄美丽的大理石雕像,雕像上写着这样几个字:“玛格丽特雕像,新奥尔良。”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在黄热病疯狂蔓延时,玛格丽特的父母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她成了一个孤儿。她非常贫穷,而且没有文化,除了会写自己的名字外几乎什么也不会写。她在年龄不大时就嫁了人,但不久她的丈夫就死去了,紧接着她惟一的孩子也死去了。
后来,她去了女子孤儿收容所,在那里,她每天从早到晚地忙碌不停,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了照料这些孤儿的工作中。玛格丽特非常努力地工作着,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帮助这些孤儿,因为她已经把这些孤儿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孩子。她的努力后来得到了回报——她离开人世后,为表达对一个美丽的、无私的人的感激之情,这座城市就为这位孤儿的朋友和保护者建造了一庄美丽的纪念雕像。牧师查尔斯·金斯利说:“让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应该做的事情中去,而不是别的。不久,他的脑门就将印上某种标记,那也有可能是一种殉道者的印记,以显示他所有勇敢坚毅的品质,也将显示其难能可贵的自我克制,显示其伟大的理想或无尽的悲痛。”玛格丽特的巨大不幸并没有成为其自甘堕落、消沉度日的借口,相反她默默地忍受并承受了这一切,并以积极的、充满爱心的、无私奉献的姿态努力去改变这一切,而且真的改变了,为自己的人生重新谱写了更加光辉的篇章。
一般来说,当人们受到冤屈挫折时,心理上总是难免愤愤不平的。而如果不懂得“忍”,任由愤怒的情绪恣意流窜,那痛苦煎熬也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这又是破坏自信,打击士气的罪魁祸首。
聪明的人不是不生气,而是他们懂得或者善于将生气转化成争气,并借着面对打击来锻炼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击看成是提升自己的大好机会,以感恩的心来面对磨难,不仅不感到生气,相反还会很快乐。因为不但没有失去,反而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