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认真地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听了翻然醒悟,立即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地生活。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一个人的性格往往都是在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给孩子以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平时在家里,家长能做到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家长做到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家长做到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不忘提醒孩子给家长留一份……如果家长平时能做到这些,相信孩子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学会去关爱他人。
2.进行移情训练
爱心培养还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很冷,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儿衣服和食品给灾区的人吧!”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具体体现。孩子如果缺乏同情心,只会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可怕的;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坏习惯要及时改
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当时几十个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
在确定人选前的一个星期,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罗廖夫说:“我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才会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好习惯给加加林带来好运气,也可以说好习惯解放了加加林,他其实并没有刻意考虑去脱鞋,是他的文明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好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习惯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形象地描述道:“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形成担负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家长并不知道具体要怎样做,经常是立了规矩却无法有效实施。习惯影响一生,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好习惯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
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听力成绩首次计入总分。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在1345前进入考场,利用考前的这段时间进行调试收音机和试听等工作,1345后禁止考生入内。”这个规定在考场纪律和准考证上都被明确地写出来,各大媒体也在考前一再提醒。
考试当天下午,上海市某大学考点,1345以后一连来了4名迟到的考生,而这时1355都已经过了。当老师告诉他们不得入内时,这几名同学当场傻眼了,这才想起看准考证。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看见该规定,请求监考老师放行。其中一个学生不断地向老师苦苦哀求:“我为今年考研已经准备了3年,我很有信心考上,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另一位考生边哭边说考官不近人情。
这几名考生迟到,有的因为睡觉睡过了头,有的因为吃饭吃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忽视了“1345前入场”这一规定。据说,全国很多考点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件事说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凡事要养成“谨慎”的习惯。例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的时候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提前落实等。而“谨慎”只是众多习惯中的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小到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大到待人接物、礼仪礼貌、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习惯。习惯就是养成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是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说到习惯的培养,有人担心会不会束缚孩子的天性。其实,孩子养成了好习惯是对他一生莫大的帮助,孩子将因此受益终生。
既然习惯如此重要,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从小培养女孩的好习惯呢?
首先,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家长面对女孩的小错误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结果后悔晚矣。比如说脏话,一些家长刚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往往会感到惊奇,而没有及时制止。终于发展到家长没办法忍受时,才发现说脏话已经成了孩子的习惯,很难去纠正了。因此,家长在平时发现孩子的小毛病时就要及时纠正。
有一个妈妈,她的女儿上五年级,写作业一直磨磨蹭蹭的,慢慢地养成了做事情拖拉的坏毛病。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在生活中一步一步改变孩子的坏毛病。
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于是,妈妈对女儿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你在1个小时里站起来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妈妈接着说:“你如果在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女儿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在1小时内站起来超过了3回,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结果5天下来,女儿有3天做到了,这3天她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不能看动画片。这样对孩子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一想到在1个小时内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地去控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改正孩子的缺点。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将好的行为不断地表现出来,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
其次,坚持不懈地进行行为训练。其实,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对孩子的习惯培养,可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问题在于许多父母还是把习惯培养当成了说教的内容,而忽略了习惯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换句话说,习惯培养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按照其规律来做才会见效。
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一种行为如果能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让行为变成稳定的习惯。换句话说,孩子习惯的形成需要21~90天的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允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反复、有失误。
最后,家长应该及时评估和奖惩。小孩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因此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反复,甚至出现倒退。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想建立并巩固一个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它;同理,要想撤销一个条件反射,也要通过消退或者惩罚。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了积极行为,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和奖赏。另外,家长要言传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应该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提供一个现实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