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应该充当女儿的守护者和指挥者,而应当退回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样才能让女孩在失败时收获经验,在成功时收获欢喜。
给女孩的愿望让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艾里姆夫向广大家长提出这样的建议:父母要倾听女孩的“真实意图”,让女孩根据自己的“内部指导系统”自由发展,而不是让别人的意见指挥自己的人生,这是培养女孩独立的关键。所以,家长应该倾听女孩发自内心的信号,理解她心底的“内在愿望”。给孩子一个自己做主的机会,这样更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形成。
“独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当女孩按照自己的意愿,郑重其事地做出选择时,她独立、自信的潜能就像有魔力一样,能够激发出无穷的超凡能力。
父母疼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不能一手包办,可以尝试鼓励女孩,让她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
此时,家长最好做一位旁观者,适当地引导女孩,给予女孩恰当的指导和关注,而不是溺爱,扼杀她们的自立能力。
芊芊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但中年得女的父母并没有一味地宠惯芊芊,而是用理性的爱教育她。
芊芊在刚学走路时经常摔跤,每一次跌倒,父母都会鼓励她说:“乖女儿,妈妈相信你能自己站起来,是不是?宝贝快起来!”在父母的鼓励下,等芊芊自己站起来时,妈妈就会说:“宝贝,你真棒,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有一次,父母领着5岁的芊芊去朋友家做客,在即将告辞时,芊芊发现自己鞋子上漂亮的蝴蝶结鞋带丢了,原来是朋友家顽皮的小狗把她的鞋带叼走了,此时,朋友热情地说:“芊芊,我帮你换上一根新鞋带吧。”此时,站在一旁的父母始终没有说话,当他们看见朋友欲上前帮忙时,婉言回绝道:“这是芊芊自己的事情,我们相信她自己能处理好!”
只见5岁的芊芊神情自若地拿下头上的橡皮筋,有条不紊地比划着,动作虽然笨拙,但是煞有介事的认真样儿让周围的人十分惊叹。不一会儿,只见芊芊将橡皮筋稳妥地缠在了鞋上,虽然样子不如蝴蝶结鞋带美观,但是鞋子又可以穿啦。
“宝贝,你真棒!”此时,父母不由地夸奖道。在一旁站着的朋友对芊芊的独立感到惊奇。
在教养女孩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落入“美丽的陷阱”或是“误入歧途”,将女孩看成温室中的花朵。
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天生就是脆弱的,因此他们认为女孩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照顾,以避免她们遭受失败之苦。殊不知,正是这种观念扼杀了女孩自信、独立的品质。
雯雯的父母是大学老师,他们认为女孩不应该受到任何伤害,应在无菌的环境中成长。
一次,雯雯和表弟到乡下奶奶家过暑假,乡村的一切对两个从城市来的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门前清澈的河流,屋后连绵不断的山脉,都是孩子们向往已久的地方。
奶奶家的门前有一棵百年老树,出于好奇,两个孩子一同爬到了树上,此时,刚从屋里走出来的妈妈紧张地站在树下,生怕雯雯一个疏忽从树上掉下来,她不断地提醒雯雯要谨慎:“看着你的脚下,不要再往上爬了,快点下来,不要往下看!”
听到妈妈的话,雯雯再也不为自己的探险感到兴奋不已了,她垂头丧气地缓缓爬下来。
站在树下的雯雯只能抬头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在树上远望他处,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向她袭来。
很多家长对女孩都表现出更多的热忱,其实,无论从言语还是行动上,家长都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是受保护的对象,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什么都做不了。”
这是多么消极的暗示!这样的暗示只会让女孩不再相信自己,而理所应当地依赖他人。
女孩也可以有所成就,但是这种成就的获得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如果家长能够倾听女孩内心的声音,放手让她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女孩就会向家长证明她们有多棒。反之,如果女孩过多地受到家长的控制或保护,她们的智力发育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孩就会慢慢地失去自我。
总而言之,家长要让女孩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力量,让她们真正成为精神上的贵族。
无论是在学习走路,还是在堆积木时,家长都应该让女孩和男孩一样,从尝试、失败到再尝试,直到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女孩获得的不仅是自信,更重要的是自立。
女孩不能因为安静、甜蜜和温柔等性格,就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家长不要过分保护你的“小公主”,应该给她成长的机会,支持、引导她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偶尔会失败、会受伤,这也是成长的代价。
让女孩自己做主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只有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才能走向成熟,女孩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成为生命的主宰者。
传统观念认为“女孩是需要保护的,更是娇嫩的象征”。因此,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小公主”受一点苦,经受任何牵绊或者磨难,为此,家长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殊不知,正是这种“爱”吞噬了女孩的独立、自信、潜力等,从而使女孩成为别人思想的跟随者,遇到问题只会求助于人,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
激烈的社会竞争,男女同工同酬,更多的时候,需要女孩独立完成任务,甚至单枪匹马“应敌”。
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女首相,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她任职期间,政绩卓著,领导才能不仅征服了英国人民,而且征服了世界,她就是人称“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
玛格丽特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父亲罗伯茨从小对她的教育。父亲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设了一家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
罗伯茨的爱好很广泛,尤其热衷于政治,受父亲的影响,玛格丽特从小就博览群书,对政治、历史、人物等书籍更是钟爱,所以,从小就对政治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玛格丽特5岁生日那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宝贝,现在你要记住——凡事要有主见,用自己的想法和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做毫无主见的跟随者,那种人云亦云的思维将会害了你!”
这就是父亲赠给玛格丽特的箴言,也是他送给女儿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坚强、独立的孩子,父亲决定塑造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对与错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
在父亲这位“人生导师”的指引下,玛格丽特坚实、独立地成长着。
罗伯茨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洗澡间、没有热水,甚至没有室内厕所,家中更没有像样、值钱的东西。
有一阵子玛格丽特迷上了电影和戏剧,几乎每周都去一趟电影院或是戏院,每次都是尽兴而归。
有一天,她的零用钱不足以支付日常基本开销,于是,她胆怯地向父亲“借钱”,却遭到了父亲的断然拒绝。父亲并不是不爱她,而是有意识地为她营造一种独立、自强、拼搏向上的生活氛围。父亲要让她知道,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不受制于人。于是,父亲要求她到店里站柜台,在家中做家务,为她安排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不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是“这太难了”之类的话,罗伯茨就以这种方法培养玛格丽特的独立能力。
玛格丽特到了入学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才惊讶地发现同学们都拥有比自己更自由、幸福的生活,原来在劳动、学习、礼拜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空。
她的同学可以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外出或是游戏。想想这一切,玛格丽特都觉得很诱人。
有一天,回到家的玛格丽特终于鼓起勇气对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爸爸,我也想和小朋友们出去玩!”此时,威严的父亲说:“你必须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你的朋友要做某件事情你就尾随其后,凡事你都应该自己做决定。”
见玛格丽特不说话,父亲的语气缓和下来,继续劝导她:“孩子,不是爸爸要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是你学习的大好时光,如果你沉迷于游乐,那样的人生注定会一事无成,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力,那好,现在你就自己做决定吧!”
听完父亲的话,幼小的玛格丽特依旧没有出声,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入了她的脑海中,她想:“是啊,我就是我自己,为什么要学别人呢?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刚刚买回来的书还没有读完呢!”
罗伯茨经常这样教育女儿:“做事要有主见和理想;独立行事,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让光芒隐藏在芸芸众生之中,千万不要盲目迎合他人。”在这种家庭教育的培养下,铸就了玛格丽特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羁的个性。
玛格丽特所在的学校经常会请人来校做演讲,每次演讲结束后,总会给学生们留下自由提问的时间。此时,玛格丽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其他同学都怯怯地不敢开口。
回家之后,玛格丽特会向父亲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父亲总是鼓励她说:“孩子,爸爸为你拥有这样的自信感到骄傲,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出色的辩论家!”
有了父亲的鼓励和支持,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了自信。上中学时,玛格丽特已经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
每一次上台演讲,她从来都不怯场,但是玛格丽特当时的演讲技巧并不高明,用同学的话说叫“不能振奋人心”,然而,玛格丽特对此却毫不顾忌。一有演讲的机会,她就滔滔不绝地发言。
有一次,因为大家对玛格丽特的演讲内容都不感兴趣,而且她又讲了很长时间,尽管当时台下不时地传来欷歔声,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兴致。
甚至到最后,讽刺、嘲笑随之而起,但这对一向自信、好强的玛格丽特来讲,根本就构不成威胁,她依然镇定自若地演讲着,即使台下所有人都走光了,她仍旧完整地讲完了。
很多同学对她的性格表示不理解,对周边人的议论,她毫不在意,一直保持着独立自信、我行我素的个性。
1974年,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处理重大国际、国内问题时,她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强硬的态度以及做事果断的风格征服了所有人,最终成为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
女孩需要的是“娇美”,而不是“软弱”,能够独立做出正确决定的女孩更具魅力。因此,家长要让女孩自己多做决定,将自主权交还给女孩,培养她们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性。
有些家长总是因为女孩小,剥夺她们的判断力和选择权,有些家长会说,如果让孩子自由选择,她们就会任性妄为,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让孩子自己做主,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她们的自主能力以及独立做事的能力,促使其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女孩的成长极为有利。
爱也要有顺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序列化教育不是救火式,而是按部就班、有计划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效果最好,父母要多做塑造教育,少做改造工作。如,就孩子认识国旗的不同要求:幼儿园小班时,要求认识国旗,能分辨是不是国旗;中班时,要求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大班时,要求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静。
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开始筹划着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许多家长都视女儿如掌上明珠,“望女成凤”促使他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视为“时尚追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陷入它带来的种种误区,父母所谓的“教育”只会为众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其实,爱也要结合孩子的实际需求和个人意愿,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不是参与而是引导,这就是爱的顺序。
获得硕士学位的孙小姐,一直梦想着有个会说外语的孩子,所以在怀孕时,就已经计划好要从小培养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女儿田新两岁的时候,孙女士就亲自教她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同时让婆婆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女儿看两小时的英语原声动画片。
这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着,但是没料到,两岁的田新说话开始有些口吃了。这让孙女士怀疑自己的方法有不妥之处,是不是太过心急了:现实生活中的双语可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打架”。自此之后,她就不再给田新放英语动画了,在医生的指导下,田新的症状才有了一点好转。
许多家有女孩的父母认为女孩的个性不如男孩强,而且年龄还小,所以为女孩包办一切,认为这是为孩子好。可让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忙了、累了,女儿不仅没有进步,还不领他们的情,甚至变得不如以前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