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不但是红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常为《红楼梦》爱好者所关注。这大观园究竟在什么地方?人间究竟有没有这样的园林?
大观园即是随园
早在《红楼梦》传世不久,就有人提出了大观园的所在地问题。乾隆时满洲人明义在《绿烟琐窗集》中写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其中一首就谈到大观园:“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原诗序:“曹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造,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二中也有同样的说法:“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尽管这种说法出现得最早,而且提出此种说法的人也是曹雪芹的同时代人,但并不可信,这种说法很快被大多数人否定了。
大观园在北京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胡大镛的《七宝楼诗集》卷二十七,有五律《雨后得古香北地书柬书尾》三首。小序云:“来书云:访古,得《红楼梦》中大观园故址,晤老衲,力赖大耳孙,是真闻所未闻。”古香是胡大镛的朋友,在北京写信给胡,为我们留下了迄今所见的最早认定大观园园址在北京的资料。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相同的说法,而且更加具体而细致。光绪年间的诗人谢道隆的《红楼梦分咏绝句题词》中有这样一首诗:“汊海方塘十亩宽,枯荷瘦柳蘸波寒。落花无主燕归去,犹说荒园古大观。”并在其后注:“十汊海,或谓即大观园遗址,有白石大花盘尚存。”同时,在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京师后城之西北,有大观园遗址,树石池水,犹隐约可辨”的句子,进一步确认此说法。
“五四”后的大观园园址三说
“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红楼梦》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大观园园址这个谜也成为热烈探索的内容之一。谈论它的学者既多,论述也更精密详尽,但论调仍是难以统一。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1921年)主张大观园即随园,直接重复了袁枚的说法,并未加以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1952年)认为大观园在北京,但又说大观园的描写中掺有江南风光。曹聚仁在20世纪60年代曾谈到苏州的拙政园也曾被传为大观园。
除了这几种说法外,近50年来,红学研究在大观园地点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三种主要说法:综合说、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和恭王府说。
说法一,综合说
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即提出了综合说。他指出:“《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假北京景物追忆曹家当日在江宁(南京、金陵、石头城)的荣华富贵的盛况。”曹聚仁在《小说新语》(1964年)中也指出:“总之,大观园是拿曹家的院落作底子,而曹家的府院,有北京的芷园,南京、扬州、苏州的织造府,都是大观园的蓝本。同时,曹雪芹生前所到过的园林,都可以嵌入这一空中楼阁中去,所谓‘大观’也不妨说是‘集大成’之意。不能看得太老实,却也并非虚无缥缈的。”
说法二,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
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可追溯到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主人。《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对冷子兴讲到南京的荣、宁二府及其花园:“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烟润之气”。脂砚斋在这一段上批道:“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取用‘西’字。”这段脂批,暗示大观园即是江宁织造署的西花园,曹家曾在此处迎接康熙皇帝的大驾。
从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学者赵冈对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的考证用力甚勤。他在《红楼梦考证拾遗》和《红楼梦新探》中都认为江宁织造署行宫西花园即是大观园。1980年,赵冈在台北《联合报》上发表《再谈大观园》一文,他从《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建筑的逻辑进行推论,与南京行宫图相对照,最后提出:“这个荣府西花园也就是南京行宫的西花园,现已改为大行宫小学,西临碑亭巷,北临汉府街。”
南京的吴新雷在1979年写了《南京曹家史迹考察记》,考出大行宫小学的操场一角即是当年西花园的西堂。他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十八回的脂批,说明曹雪芹曾把西堂的曹家故事汲取为《红楼梦》的文学素材。冯其庸把它摄入了《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1983年)。到1984年8月,就在这块地方发掘出了完整的假山石基和原来的水池,这就是记载上有名的西花园西池。作为近年红学文物研究的重大成果,西池的发现,揭示了湮没已近百年的西花园,这为主张大观园即是西花园的说法提供了实物依据。
说法三,恭王府说
早在20世纪50年代,部分红学家印证清人记载,主张北京后海恭王府即是大观园,这就是著名的恭王府说。
这一说由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首先提出。吴柳的《京华何处大观园》(1962年)对恭王府作了详细介绍,指出了恭王府和大观园之间的相似之处。文中引用古建筑家单士元的话:认为恭王府是大观园遗址,完全有可能。陈从周在1978年发表《关于恭王府的通信》,从建筑的角度肯定了恭王府在清初已存在。信中写道:“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庑周接,排场大,有格局,传为贾母所居也。……府后为花园,东有院,以短垣作围,翠竹丛生,而廊空室静,帘隐几净,多雅淡之趣。……此即所谓‘潇湘馆’。最后亘于北墙下,以山作屏者为‘福厅’,三间抱厦厅凸出,自早至暮,皆有日用,北京唯此一例而已,传为‘怡红院’。”
周汝昌经过多年研究,写成《芳园筑向帝城西》,对恭王府作了详尽的考证。他从地理环境、景物遗存、建筑布局、府第沿革、文献印证等方面,结合《红楼梦》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加以考证。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恭王府与大观园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则是清楚的。
这篇专题以翔实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1980年12月以《恭王府考》为题出版,字数超过11万,是近年来在大观园地点考证方面的较大的收获。该书在结尾部分特别指出:也许在将来整理清代内务府满文档案时会得到恭王府是否原属于曹家的答案。
当年,恭王府说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周总理亲自参观了恭王府,并发表了意见:“不要轻率地肯定它就是《红楼梦》的大观园,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
尽管如此,也有人不同意恭王府说。顾平旦在《从“大观”到“萃锦”》(1980年)一文中,认为恭王府的萃锦园规模和大部分建筑都是同治以后才有的。恭亲王奕,也许就是个《红楼梦》迷,把自己的府园仿照“大观园”建造。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也就否定了恭王府说。
红学家们考据了一个多世纪还是没有结果。文学艺术的“真实”,未必就是现实生活具体的“真实”。“大观园”是当时南北官绅豪宅、园林的集萃和典型塑造,作者对园子环境的精心刻画和雕琢,都是为作品服务的,所以又称之为“典型环境”。这种“典型环境”的意境,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复制或体验到。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究竟在哪里?专家学者的争论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