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酝酿诞生的地方,是1984年上海市妇联的《为了孩子》杂志社,在长乐路市妇联机关一个阳台的加层里,几个人热烈讨论。当时《为了孩子》的发行和市场影响都不尽如人意,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热浪已开始浸润生活,作为全国妇联三大任务之一的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化中慢慢走向前台。我们想再办一个叫做《家》、《上海家庭》或是《现代家庭》的杂志,讲爱情、婚姻、家庭的故事,谈过去无法吐露的心声。1985年1月,杂志社迁址嵩山路不久,《现代家庭》创刊,3毛2分钱一本。原准备试刊3期,因为一出刊便很受欢迎,就此定下来了。一本新刊一问世便有20万册的要数,这样的好运这辈子会不会还有第二次?
嵩山路是承载激情和梦想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常有不吃不眠的艰苦创业,也品尝波折的跌宕和收获的快乐。创刊时为了扩大影响,我们在江宁路美琪大戏院连续几天举行歌舞演出,办公室地板上堆满服装道具。那时甚至不知道应该有精心彩排,就请来了许多领导,匆匆拉开了大幕。有演员在台上跳了半天不见幕落,只好蹦跳着到后台急呼拉幕,又蹦跳着出台继续演出。事后大家都笑作一团。
我们曾长期生活在只有生产没有生活的时代,生活在心灵不能像花儿一样自由绽放的压抑里,我们想让读者和作者先在纸上冲破思想的牢笼,营造一个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想象的空间,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饱蘸郁结的张力跃然纸上。有四位从小在一个弄堂里长大的青年,因为“文革”中的分配政策而各自下乡、留城,后来在乡下和在城里的两对各自结为夫妻,知青返城后,他们渐渐觉得对方的配偶应该更适合自己,于是经友好协商,双双离了又重新结为夫妻,仍举家和好。《现代家庭》以“奇异的婚变”为题作了报道,鼓舞人们建设新生活的勇气,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正是以温婉而饱满的激情讲述了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使《现代家庭》一直具有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二十年来《现代家庭》风雨兼程,追随时代潮流起伏,裹挟时代风云进步,曾为当年介绍郊区妇女“能挣会花”、注释“炫耀消费”一词而检讨,也为今天如何做拉动消费、提高生活质量的选题而煞费苦心。杂志社曾遭遇天灾人祸,鼎盛时期,每月发行70万册,却突然断了纸源,不得不连夜挤上拥挤如公共汽车的火车南下,到南平造纸厂商洽;办公房也曾不慎失火,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商海中栽了跟斗,几乎将杂志社多年积累葬送殆尽……至于其他各种各样的波折和挑战,更是随岁月前行,绵延不绝,但《现代家庭》始终保持每月按时出版,如一个在时代大潮中奔波不愿落伍的知识分子,不离不弃,忠实地记录着“真人、真事、真情”,为无数家庭服务,为建设温馨、美好、幸福的家庭婚姻情感服务。
因为命运,我参与了《现代家庭》的创办,参与了她二十年来的每一步发展并付出努力。能用这样坚守的方式记录时代记录人生,我深感幸运。如今,杂志社已用自己的积累在繁华的南京西路购买了新的办公房,与时俱进,正酝酿着新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