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寓言
在一个下雨天,3个化缘的和尚偶然在一个破庙里相遇。
“这庙为什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了这一问题。
“一定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一定是和尚不勤,所以庙宇不修。”乙和尚说。
“一定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3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所能,看看谁能最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宇,丙和尚化缘讲经。在3个和尚共同努力下,庙里的香火逐渐旺盛,庙宇经过整修后,也恢复了旧观。
“都因我礼佛虔心,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充实。”乙和尚说。
“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3个和尚为此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
当这座庙宇已破落得无法安身时,3个和尚只得各奔东西,另谋出路。
在分手的那天,3个和尚总算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管理解析
这个寓言故事验证了古人留下的那句话:1个和尚挑水喝,2个和尚抬水喝,3个和尚没水喝。假如3个和尚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庙宇里的香火肯定就会长盛不衰。而庙宇最终还是衰落了,其原因就是人心没有凝聚在一起。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在企业里,人心向背十分关键。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号召力,不能凝聚人心,那么员工们就像一盘散沙,各干各的,而分散之后,每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管理者能凝聚人心,员工们就会乐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
管理经典
王永庆:从企业内部寻找人才
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直接关系到其对外竞争的能力。因此,如果管理者身边能聚集一大批人才,那么企业肯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因为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失去人才必然失去企业的生命力。要留住人才,首先就是凝聚人心;而失去人心,必然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因此,许多管理者都很注重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塑料大王王永庆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现代企业里,一些管理者都争相到企业外去招揽人才。但王永庆不完全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人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因此求才应首先从企业内部去寻找。他说:“寻找人才是非常困难的,最主要的是,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先要做好;管理上了轨道,大家懂得做事,高层经理人才有了知人之明,有了伯乐,人才自然就被发掘出来了。自己企业内部先行健全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选拔人才之道。”
如今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虽然求才若渴,可是,由于企业内部基本的管理工作没做好,有很多人才而不自知,却在那里大叹求才之难;由于管理未上轨道,根本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盲目到处寻找人才。对此,王永庆进一步分析指出:“管理者对自己企业内有无人才浑然不知,却又盲目向外找人才,即使找到了人才,但不能给予适才适所的安置,这也是枉然。身为管理者,应该知道哪一个部门为何需要此种人才?例如:这个单位是欠缺一个分析成本的会计人员,还是电脑的程序设计人员?究竟是哪一种成本分析?需要的是哪一方面的电脑专家?困难在哪里?从哪里去找?如果这些都弄不清楚,如何去找人才呢?如果自己不了解,怎么去判断谁适合哪一项工作呢?应该说,遇到这种情况,先确定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再决定何种类型的人来担任最适宜,然后寻求胜任此职位的人才。”
王永庆说:“就像认真研究一样东西,到了重要阶段,参观人家的制造,触类旁通,一点就会;如果不经苦苦的研究追求,参观人家的制造,仍然一无所得。要自己经过分析,知道追求的目的,才知道找怎样的人才;否则空言找人才,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懂得用。还有,人才找来了,因为自己的无知,三言两语便认为不行的也多的是;或者因为本身制度的不健全,好好的人才来了,不久就失望而去。”基于这个道理,台塑每当人员缺少时,并不是立即对外招聘,而是先看看本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有没有合适的人员可以调任,如果有的话,先在内部解决,填写“调任单”,两个单位互相协调调任即可。负责人事的台塑高级专员陈清标说:“通过内部的甄选有两大优点,一方面可以改善人员闲置与人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则因人员已熟悉环境,训练时间可以节省下来。”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发挥了轮调的作用,将那些不适合现职的人,或对现职有倦怠的人另换一个工作,使其更能发挥所长,而且分工太细组织僵化等现象,也可以从调任中消除掉。
有了人才,并善于利用人才,企业才能迅速占领市场,台塑企业集团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管理智慧
管理的艺术就是用人的艺术,成功的经验不在于怎样赚钱,而在于怎样凝聚人心,发挥人才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