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远古时期的原始建筑基址,今天看来几乎连断壁残垣也称不上了,然而,这废墟毕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我们的远祖就是从这些旧的基址出发走向现在的。它是由土木石构筑而成的一部部中华文明的史诗。发现这些遗存是惊喜的,保护它、研究它则是我们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八千年前澧水原
洞庭湖西北部的澧水冲积平原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多处上古台式建筑遗迹,并发现延续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城头山城址台基。1999年7月,在湖南临澧县官亭乡竹马村,发现一处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1万年的台式建筑遗迹,位于一高出周围农田约6米的台地上。高约0.7米的土台建筑直接叠压在台地中的网纹红土之上,占地面积约24平方米,外围轮廓呈椭圆形,中间内凹呈方形,南北向;在其南部有一门道,通过门道往土台中部延伸一条长4米、深达0.8米的封闭式沟道,沟内发现有炭;门道以西紧挨土台边缘有一深0.5米、直径0.6米略呈圆形的水坑。通过对遗迹的解剖,加之从遗迹周围发现的鹅卵石推测:土台为夯筑而成。在遗址周围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连接旧石器时代(典型的网纹红土)与早期新石器时代(叠压在彭头山、八十档遗址之下的黑色湖相土)的地层序列。值得一提的是,在湖相的黑色土中发现了两处地穴式遗迹,从其门道的方向以及从门道纵延至遗迹的沟中可看出其与土台建筑遗迹具有承袭关系。
为认识由丘陵向平原过渡之于人类的意义和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过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这一遗址被认为可能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建筑台基的遗迹,从而把原先认为高台建筑起源于湖北房县七里河长方形房基(距今约5000年)的史实又向前推进了5000年。
彭头山遗址地处澧水平原上,为低岗遗址。1988年发掘了400平方米,发现了在平地起建的房屋基址和墓葬,出土了一些石质工具和陶器,还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前的谷类,可资证明谷类是长江水系及其南方地区最先栽培的。
而距彭头山遗址25公里的八十档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1—2米。1993年、1994年两次发掘,发现了一处年代与彭头山遗址相当的围壕和围墙聚落基址。它平面呈长方形,近南北向,现存部分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80米,环绕面积近8000平方米。围墙顶宽约3米,围壕在围墙外侧,底宽约3.5米,沟底距墙顶高2米。在围墙以内已发现有多座成排布置的房基及一座海星状高台建筑遗址。八十档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具有保护屏障的聚落址。
仰韶基址五千年
殿堂空前大地湾
198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发现一座属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殿堂式建筑。该建筑遗址坐北朝南,由主室以及左、右、后三室组成,前面设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主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6米,进深约8米,室内面积约131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各室基址的地面是采用料礓石烧制的人造轻骨料与胶凝材料铺设的。经检测,其地面相当于现今100号砂浆水泥地面的强度。整个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形成一个规模宏伟、结构复杂的建筑群体。它不仅体现了距今5000年前具有的令人惊叹的设计工艺成就,而且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已达到了空前发展的地步。
板筑墙始疙瘩渠
1994年,在甘肃省西峰市南佐疙瘩渠遗址,发现一处与大地湾大型殿堂式建筑的年代相当,但规模更大的建筑址。疙瘩渠大型房址为西北东南向的长条形,南北长35米、东西宽约18米,室内面积约630平方米。南边为敞开式,墙体为平地板夹夯筑,板宽约0.35米,长2.3米,残高2.6—2.8米,墙体内外壁均烧烤,东墙与西墙顶端均为人工抹角抹光。室内经垫土夯筑,高于室外地面。室外北、东、西三面墙基下修有散水面。此外,还发现有四座房址围绕这座大型房屋分布。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板筑墙体的房屋建筑,体现了5000年前仰韶文化所具有的建筑技能。
残垣之最大河村
1964年秋,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1公里处,发现了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为住房的遗存。已出土房基28座,年代有异,结构并不相同。其中1号至4号房基为东西并列、比邻相连、大小不同的一组地面建筑,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建筑群。据碳同位素测定,此遗址距今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这些住房遗迹保存较好,房基一墙壁现存高达1米,为目前国内同时期房基中所仅存的,极为珍贵。大河村还发掘出大量独具风格的彩陶,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及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巨台莫角山
浙江余杭莫角山遗址是一处人工修筑的台型基址,东西长约75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高出周围地面平均3—5米以上。目前已在遗址上发现了一处面积超过14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基址和另一处留有三排颇大柱洞的夯土基址。夯土基址由9—13层泥和沙层间隔筑成,厚约0.5米;三排大柱洞,排间距约1.5米,柱洞坑口径约0.44—1.35米,深0.21—0.72米。另还发现了数米长的大方木,多处经火烧过的大量土坯堆积。所有这些,表明这一大型台址上曾建有规模空前的巨型建筑物。使人惊叹的是,在莫角山大型台址周围约12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各类大小遗址40余处,其中瑶山、反山、汇观山等都是围绕这一中心遗址而存在。莫角山遗址上的大型建筑物,很可能是良渚人的最高统治者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场所。它与瑶山祭坛和反山土冢共同显示了4800年前的良渚文化及其社会组织结构已进入了相当发达的时期。
龙山台址遗鲁豫
排水之祖平粮台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面,面积约5万平方米,高出地面约3—5米,其年代距今约4300年。平粮台城址内已发现十多处长方形排房建筑址。这些房屋有的为平地起建,有的为高出地面0.72米的土坯墙高台建筑物。平粮台城址还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统。此外,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西约1公里台地上的王城岗城址内,也发现有多处夯土建筑遗迹,距今已4000多年,但破坏严重,原貌不辨。
八城存台鲁西南
1994年,发现分布于鲁西南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分为南北两组。南组三座,其中以阳谷县景阳岗城址为中心。景阳岗城址平面近扁椭圆形,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230—400米不等,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中有大小两个夯土台址,大台址长520米,宽175米,面积9万平方米,台高5—6米,分作几层台面。小台址在大台址东北15米,长130米,宽60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两座台址均是用生黄面沙土筑成。北组五座,则以平县教场铺城址为中心。教场铺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1100米,南北约300多米,面积近40万平方米,城内也有东西对立的大小两个台址。东台址长160米,宽1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高6米;西台址长800米,宽160米,面积12.8万平方米。两台址相距70米。
三代基址数周原
夏代、商代的整组宫殿,无论是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还是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都坐落于高出当时地面的夯土台基上,而中心宫殿又高出庭院0.2米左右。1976年,在陕西周原遗址凤雏村和召陈村发现的两处西周宫殿遗址,中心殿堂台基比庭院高出0.75米以上,较之于商代又有很大提升。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水,为周之先人古公亶父由邠迁岐定居之地。周人来到周原,建都立国,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所以,周原是周人的发祥地。周原遗址中凤雏建筑基址是目前考古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高台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坐落在东西宽32.5米、南北长45.2米、高约1.3米的夯土台基上。坐北朝南,偏西北10度。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前堂为主体建筑,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以4廊相连接,形成一座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