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之山山水水,可谓无比壮美与秀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爱入名山游”,这是诗仙的追求;“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又是文豪之遐想。爱山爱水、见仁见智,原属自然,可三峡桂林之山水,西湖的水光山色,更让人感觉“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山水相映,缺一不可;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朝迎云海日出,暮送夕阳晚霞”,都是使人觉得观赏景色的距离与位置似乎尤为重要。大凡景色佳绝处,几乎都有观赏之最好位置,而时机当然也必须把握,这样,一座座观日月、观湖海、观松枫的景观台,就成为人们游山玩水时寻觅的理想目标。于是拾级而上,捷足先登,以仰山巅之高远,以窥山后之深远,以望远山之平远,以观气象之万千。
登斯台也观日月
古人曾因日出东方而视东方为日月升华、万物交替之地,故东岳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长。旭日东升自然成为泰山的四大奇观之首,而登泰山云顶观海上日出也就成为游人最感兴趣之事。
泰山之巅称玉皇顶,是古代帝王登封之处,现还竖立着“古登封台”等石刻。泰山上还有一四边围着石柱的巨石,上刻“极顶”二字,并用红字标出1545米的海拔高度。登封台东面有观日亭,这里是观赏海上日出的最佳位置。人们一般凌晨四时到这里等候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奇景,但是不少人多次登山却不能如愿以偿。泰山观日一定要天气整夜晴朗、无风(或微风)。届时,你会看到东方天际出现美丽的彩霞,接着,太阳慢慢升起,由乳白色变成橘黄色,然后,又变成通红的火球,跳出海面。有时由于大气流动,光线折射,红日会一再跳跃,煞是好看。泰山极顶的日出奇景前后不过两分钟光景,但却会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和享受,终身难忘。当然,除了泰山,九华山、普陀山、衡山、华山等名山均有观日之高台,且各有特色。
安徽九华山的天台峰突兀云表,海拔1300余米。每当晴天五更时分,在天台观日台看日出,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被誉为“天台晓日”。
普陀山几宝岭伸于海中的山顶有一山洞,因旭日东升,先映照洞中,故名朝阳洞。洞的右上方有一巨石,状如平台,称初映台,原筑有楼台三层,可观赏日出。晨曦出海,如碎金铺洞,奇妙万状,称“朝阳涌日”。昔人有诗云:“朝朝红日漾深渊,破晓无如此洞先。莫谓江南春信早,朝阳花木发春前。”
杭州宝石山西葛岭顶巅有初阳台,是杭州观日出的好地方。旭日初升,登临台上,向东眺望,但见晨曦微露,转瞬间即霞光万道,东方刹时染得瑰丽辉煌。此时,太阳色如琥珀,形似铜盘,光景奇丽倏忽变幻,奇妙莫可名状,“葛岭朝暾”为旧时钱塘八景之一。
如若寻觅既可观日又能赏月的佳处,那要数华山朝阳台和衡山祝融峰了。华山朝阳台即华山东峰,海拔2099.9米,因可观赏朝阳,故名。在此不仅可以观赏日出,也是观赏月色的好地方。清朝毕沆在《华岳祈译记》中写道:“微月从朝阳峰(东峰)上,先射万松之顶,碧色上腾,照人鬓须皆绿,冷风飕飕然。”
衡山望日台在南岳恒山祝融峰下上封寺后山顶。祝融峰之高,被誉为“南岳四绝”之一。祝融峰虽海拔不到1300米,但由于其四周为丘陵地带,因而显得异常高峻。清晨,在望日台可以看到东方红云层染,继而金轮托云,冉冉上升,一轮红日在金色云彩上跃动的奇景。祝融峰西面有望月台,海拔1290米,为衡山之巅。每当月明星朗之际,清晖洒洗“百州”,皆是“人间朗魄已皆尽,此地清光犹未低”的幽静夜景。
各地望月台中佳奇者,当数贵州天台山和浙江仙居景星岩是也。
贵州天台山在贵州平坝县西南13公里,高百余丈,“竖削遥空”,唯从南面可拾级而上,西、北、东三面皆悬崖峭壁。明万历十八年(1590),“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建寺山顶。历康熙、嘉庆、道光三代增修,“群层连亘,高高下下,若城层然”。山顶有望月台,登临眺夜,月光如洗,青山、绿水、农田、村舍,一片静谧,暮色清风,望彩云追月,更是奇妙意境。旁有印宗禅院楹联脍炙人口:“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
浙江仙居城外20公里白塔镇旁的景星岩也是一座三面悬崖、岩体裸露的水平状峰岳,海拔745米,相对高差300米,突兀而起,横截天际,如蜃楼排空、巨艘天船。台上有望月台、摘星台、了望台等胜景。望月台在净居寺西侧,台上有六角形望月亭,西南北三面竹树簇拥,唯东面空旷,陡壁如削,沟深万丈。远望万山一碧如海,与云天相接,茫茫无际。圆月初升,从暮霭重重的峰峦中缓缓升起,山野豁然开朗,月白风清,修篁摇曳,雅色尽收视野之中。“天台观月东海升,初夜月圆请莅临”。早在康熙年间,这景星夜月就列为仙居八景之一。
观云莫如清凉台
黄山清凉台原名颂法台,又名法台,在黄山狮子峰北,海拔1700余米,为黄山九台之首,是黄山后海观云海的最佳处。黄山云海,瑰丽壮美,素有“云海之乡”的别称。黄山的云雾,波澜壮阔,变幻无穷;时而东进,时而西撤,时而舒展;时而像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如果你有机会赶上旭日东升的时候登临清凉台,可以看到与泰山观日所见风光不同的日出胜景,那更是绚丽壮美之至,妙不可言。清凉台方正平削,纵横丈许。1954年,清凉台重修加固后,宽3米,长5米,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游人凭栏远眺:台下是峰云绝妙的后海;台旁山岩上有“清凉世界”、“天然图画”等题刻,笔力苍劲;台侧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等著名景观。云海弥漫围合,荡胸扑面,使奇峰更奇、怪石更怪。清著名文学家袁枚《游黄山记》:“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杖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鎔银散锦,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不能冠,被风吹落;不能襪,被水渥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狠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
江山一览千古台
登台望远,江山一览,自古亦然。
泰山顶有瞻鲁台,亦称凤翔岗,因春秋时孔子曾在瞻鲁台南望鲁国之都而闻名。1966年,在瞻鲁台建石栏一道,凭栏可观赏泰山诸峰。向西可观瞻拱悬深涧之上的巨石——仙人桥,以及莲花山等奇丽景色。
今江西宜春市内的山上存汉代宜春侯刘成始建的宜春台,高出城内地基170余米,为全市最高点。登台可眺望周边10余里,颇为壮观。近2000年来,宜春台屡毁屡建,至今一直为当地一处胜景。台上有清代文人谭子岳对联:“宜画宜诗,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春来春去,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
香港太平山是香港的主要游览胜地之一,堪称现代大都市登台揽胜之代表。太平山山顶公园内芳草萋萋,松柏常青,游人如织。山上有了望台,于台上远眺,维多利亚港湾风光尽受眼底。入夜,香江灯火璀璨,更为迷人。
西湖十八景中有大观台,为吴山大观,在吴山紫阳山顶,为清初李卫所建,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至四时花鸟气盛,云物之奇,气象之雄,繁华之胜,莫不于斯台得之。”
在大观台静观天空之象,又是别样一种滋味。“每当秋涛初壮,东望海门,汪洋澎湃,直趋富春,然后潮平岸阔,风正帆悬,一举目间,江山如画矣。”“湖上诸峰,竞秀争奇,堆青泼黛,澄湖万顷,楼台金碧,揽之都在襟袖。其下市廛鳞次,烟火万家,铜街绮陌,接栋连甍。”
在济南大明湖北岸有二座供奉水神的晏公台和北极台,也都是观赏湖光山色的佳绝之地。
晏公台是为供奉古代治水名吏“水神”晏戌存而建。台上剩一苍峻峭拔的枯松,并有近年移来之金代1.8万公斤的古钟及钟楼。晏公台高耸在纪念文学家曾巩的南丰祠(大明湖园中园)内东西两院之中。据考,此地也是曾巩诗中写的芙蓉台旧址。晏公台前翠竹丛丛,东侧有小桥流水,南面河蕖盈湖,俨然江南水乡,有曾巩故乡江西南丰之秀丽风韵。登此台可南眺千佛诸山,峰峦叠翠,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北极台,亦称北极阁,东邻南丰祠,建筑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之上,是一座高峻的道教庙宇。北极台祀真武神,它始建于元代,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台前石阶30级,南北呈长方形,占地1078平方米。台墙原与古城墙相连,巍然耸立。立台上南望,“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还有北极台长联为证:“出门一瞧,数十里图画屏风,请看些梵宇僧楼,与丹枫翠柏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归台再想,几千年江山人物,回溯那朱门黄阁,和白屋蓬扉接壤,名者争名,利者夺利,圣者益圣,庸者愈庸。”
文殊台在庐山天池山、御碑亭西天池寺旧址。寺西平台即文殊台,是观赏云海之地。每当春夏之交,山中水气郁结,云雾漫天,谷中薄雾如轻纱缭绕,白云时而傍山升腾,时而翻滚直下。尤以天池晚霞最美,高台看红日彩霞满天,极目长江如练,放眼平川生辉,为庐山胜景。
汉阳台在庐山东南部庐山最高峰汉阳峰顶,海拔1474米。据说月明风清之夜,可观“汉阳”灯火,故名。台系石砌,附近有黝黑石碑,上刻“大汉阳峰”四个大字。台前悬崖形同靠椅,相传大禹治水时就坐在这崖石上俯视长江,考虑如何“疏九江”,因称禹王崖。《史记·河渠书》载:“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顶峰黑松遍布,矮小盘结,形状奇异古雅,为别处所罕见。夏日庐山芙蓉盛开,布满山沟边缘。登顶峰,南俯鄱阳湖,波光似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
赏水望湖观海台
人皆自水中来,又皆喜水而亲近水。
宋诗有“著衣台上三冬暖,鸣水台前六月凉”赞誉阁皂山(号称“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系武夷山支脉)。鸣水台在投龙潭西畔的岩石上,一台耸立,六角飞檐。史载,鸣水台始建于公元1072年以前,北宋记有“闻瀑之声曰鸣水台”。《阁皂山鸣水台》一诗中有:“幸兹有台亭,绿荫极清美;霏霏林香生,郁郁山光委。”
如果说鸣水台是以闻山中水鸣为之乐,那百丈台则是以观百丈飘瀑为之妙。黄山百丈台为观黄山名瀑百丈瀑之最佳位置。百丈瀑顺千尺悬崖飞泻,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节涓涓细流,如轻纱飘缈,称百丈泉。大雨初晴,当山风将飞流吹离岩壁,似无数条洁白的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游客观之,赞不绝口。
龙光台位于云南腾冲县叠水河瀑布对面的孤山上,为明嘉靖年间永昌郡守严时泰初建,万历年间永昌参将邓子龙扩建。殿内祀诸葛武侯,后多次毁于兵灾和地震,又几经修复。台上有观瀑楼,游人登楼可瞰叠水河瀑布。叠水河瀑布发源于腾冲北部的大盈江,沿途众流会集,流经腾冲西约1公里地面时,遇到一个极大的断层崖,崖旁三峰突起,并列而立,水从左峡滚滚而出,从46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向前。这里,河水好像被叠为二折,故名叠水河瀑布。龙光台在叠水河西岸,为三峰的中峰,人们在这里观飞瀑犹如千军万马、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奇观,难免心潮激荡,因而,观瀑楼上留下一代代墨客骚人的诗文碑刻。
在苏州城西天平山顶有一块圆形巨石,形似明镜,平整如刀削,可容百余人,面向太湖。在此极目远眺,太湖万顷碧水,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故也名“望湖台”。在此俯瞰,万里长江就好似在我们脚下流淌。西面的黄泥山、马鞍山匍匐江岸,而江南的虞山、君山、福山,恰在似有若无间,依稀可辨。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正是它的写照。
至于最有名的观海胜地自然还是那碣石山汉武台。汉武台位于河北昌黎县城北,东距渤海仅15公里,为燕山余脉。碣石山汉武台又名仙台顶,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为古今观海胜地。据史书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第四次东巡碣石,驻跸碣石期间,曾经“刻碣石门”,以歌颂文治武功,“示强威,服海内”。
汉武帝即位后的汉元封元年(前110)曾北至碣石,在碣石筑观海台一望大海,这便是著名的汉武台。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魏武帝曹操东征回来,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此写下了千古绝唱《碣石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后,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唐太宗等,均曾登临。碣石山环山有十景,碣石观海列十景之首。登临碣石山汉武台,如身临霄汉,在此举目四顾,方圆百余里长城、滦河、渤海清波帆影,历历在目。碣石山分前后两顶:前顶名碧山峰,顶上有棋盘及脚迹,俗传为仙人所遗;后顶东端石壁刻有《波罗蜜多心经》。
望枫看松又柏台
有些台与山中林木有关,或观望枫林,或赏看松柏,也别有情趣。
天平山在苏州西南约18公里处,海拔221米,山地面积55公顷,为苏州西南诸山最高峰。因其山顶正平,亦称“天平”。山中枫树成林,碧海成荫,与清泉、怪石并称“三绝”,至今约有古枫树380余棵,相传是明万历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移栽于此。大者高30余米,枝干需两人合抱,如巨龙擎天;小者怪枝百态,婆娑婀娜,气象万千。入秋后,日照霜打,枫叶由青变黄,由黄转橙,由橙透红,由红泛紫。远望似漂浮的五彩祥云,名曰“五色枫”。深秋时节,初霜后的枫叶更呈现火焰般的红色,枫林与青峰相映,如落霞,似披锦,犹如“万丈红霞”,甚是壮观。因此,从明末始,年年霜染枫林之时,城中百姓结伴从游,欣赏天平红枫佳景,已然成为吴中传统。而天平山上之望枫台是远眺山景、尽揽红枫之美的最佳位置。
柏洼山位于山西吕梁山,“前山多茂柏,后洼复松林”,峰峦秀丽的柏洼山满目苍翠,以松柏茂密见长。稀有树种白皮松,树龄愈久,树皮愈白,星星点点的白色点缀在绿意中,山色更秀。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柏抱松、镇山柏、福寿柏、千岁柏、万寿柏,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笔直挺拔,雄伟矫健;有的虬干扭曲,古朴苍劲;有的形如猛兽,状似珍禽,可谓惟妙惟肖,天然成趣。
看松台在杭州西湖北岸的宝石山上,又名保俶看松台,为一巨大的天然金山石,在“宝石流霞”里,如云凝霞聚,故又有题名为“屯霞”、“绮云”。坐看松台上,满山松林郁郁葱葱,风起松摇,松浪起伏,松涛阵阵,煞是好看。如遇晴日夕阳,满山彩霞,与满湖波光上下相衬映,更显青松叠翠,再加清风送来阵阵松香,顿觉看松台之乐趣无穷。
山麓园林多名台
从周灵台始,中国的园林就似乎离不了台,从古代帝苑中的高台渐至明清文人园林中“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都被视为台。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是建在厅堂之前,高度与厅堂台基相同或略低,宽度亦与厅堂台基相同或稍宽狭。如北京恭王府花园安善堂前平台,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前平台等。这些台的作用是供纳凉赏月,一般称为月台或露台。
留园中的冠云台是一座卷棚歇山顶方亭,挑临水面之上。在台上既可隔池赏景,也可临池欣赏冠云峰倒影,形似古代梳妆仕女,别有意趣。台有匾额“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取自《庄子·秋水》篇,在此可得赏鱼之乐。
可园滋树台位于广东东莞西郊博夏村可园内。可园为晚清军官张敬修于咸丰八年(1858)建成,与佛山梁园、番禺馀荫山房、顺德清晖园合称清代岭南四大名园。可园内有一台专植四季花木的“滋树台”。滋树台俗名兰花亭,是个有砖栏而没有顶的小台。台名源于屈原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有树蕙之百亩。”滋和树,都是种的意思。滋树台就是种兰花的台子。张敬修的父亲字九畹,名字也源于屈原这名句。张敬修建滋树台,亦有纪念父亲的用意。客居可园的画家居巢有《滋树台》诗曰:“露台养名香,疏簟量风日;时见南村人,乐与共晨夕。”
在苏州园里的退思园中有一平台,原为园主人的书斋,取“辛苦读诗书”之意,名辛台。虽名为台,但实际上是依水而筑的两层小阁,造型简洁朴素,富有江南水乡民居风格。辛台位于中心水池之南,与退思堂隔水南北相望。在辛台与东边的菰雨生凉小轩之间,建有临池的“天桥”。实际上是上下两层的复道敞廊,这在江南小园中较为少见,很有观赏价值。
熙春台在瘦西湖由西向北转折处,为该景区主体建筑之一。熙春台,又名春台祝寿(传说乾隆在此祝寿而得名),基本按原貌复建。主楼坐西朝东,上下两层,规模宏大,飞甍反宇,金碧辉煌。内部装修和陈设,集中体现了扬州的漆画、江南丝竹、竹刻艺术等传统文化。顶层365只竹编灯笼,色彩纷呈,熠熠生辉。熙春台主楼临水为宽广的二级露台,左观二十四桥,右邻九曲雕空石栏平桥。驻足于此,露台宽大,湖面开阔,天蓝云白,水碧柳青,使人心胸舒展,神清气爽。
江南无锡明代山麓别墅园林寄畅园中有一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全山突兀峻峭,置有若干块狮子形湖石而构成一头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据说九狮台是根据无锡画家倪云林所画的九狮图造型堆砌而成。若对这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雄狮状石峰细细揣摩,可以从多变的轮廓和突兀的形态中,看出不少姿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狮子来。有的居高临下,伏地而眠;有的张牙舞爪,直立猛吼;有的幼狮相戏,翩翩起舞;有的回首顾盼,静坐小憩。静中寓动,妙趣横生。攀上九狮台顶,又正好站到了寄畅园中心的最高处,可以观赏古园全貌和四周山林野趣,游人至此,不禁赞叹叠石大师的别具匠心。
纵览冠云台、滋树台、辛台、九狮台这些园林中名台,一般都寓意深远,设计工巧,追求幽静,也有个别如熙春台的略呈繁华。
至于一些依山而筑的山麓园林,就颇具自然野趣,园中也不乏名台。
如福州城内乌石山,简称乌山,又称道山。怪石嶙峋,林荫壑深。有天章台、冲天台和霹雳台等三十六奇景。自道山观登山,首见冲天台;再则为道山亭、天章台。在天章台上观乌山夜景,其趣甚佳,元代诗人萨都刺作《晚上天章台》诗云:“晚凉上乌台,置酒天章台。日夕下山去,海月吹风来。毫气吐千丈,朗吟动三台。白露洒仙掌,银河泻金杯。谁识芙蓉仙,飞身来蓬莱。”
天心台是江南赏梅胜地无锡梅园中的一处中心景点。梅园为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自1907年起设想筹造经营40多年的名园。园内不仅遍植数千枝梅花,并建有招鹤亭等古雅的亭台楼阁。天心台,在太湖石峰后面,源出于古诗“梅花点点皆天心”之句。台建于1915年,用黄石高筑而成,高2.5米,有六角亭巍立台上。登上天心台,远可望惠山、浒山;中可观鼋头渚、蠡园等太湖名胜;近赏园内楠木厅等景点。天心台三面为黄石堆砌的小溪萦绕,上架小桥,有“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意境。而今,梅花瘦的时代已经过去,早春花开漫山,云蒸霞蔚,为游人赏梅、摄影的最佳处。
点易台在江南第一山惠山玉皇殿东北的山坡上,为明代正德年间(约1510—1521)著名儒臣邵宝所筑。点易台是在山坡上叠石筑成,形如八卦的石台。一块圆台象征太极;二块坠石象征两仪;4块坠石象征四象。石台上有天然砚台一方,上书“研朱石”,当年邵宝经常坐在台边用朱砂点读《易经》,试泉品茗,并写有“海天庭上坐焚香,静爱山中寒日长。却漫有台名点易,莫叫游客问行藏”。后毁于1972年。
仙人遗田白水台
在云南迪庆州的中甸,有一片洁白如玉的“梯田”在翠绿的群山之间,这便是三坝乡白地村的“白水台”。白水台是中国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面积达3平方公里之广。由于泉水从上往下缓缓流淌,水中的碳酸氢钙经阳光照射发生化合作用产生白色碳酸钙沉淀物,长年累月不断覆盖地表,形成大面积坡状岩溶地貌。这层层叠叠的田坝就像用晶莹洁白的汉白玉砌成,形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阳光下细细的水纹映在洁白的“田畈”上,闪烁晃动,仿佛给整片梯田裹上了一层透明的轻柔飘动的薄纱。这里的纳西人还流传着玉皇、神女的传说:远古时,玉皇的母亲不小心打翻了奶罐,形成了白水台;是玉皇派仙女下凡教人们按白水台的形状造梯田,种谷物,因而又称白水台为“仙人遗田”,这更让人感到白水台的神秘莫测。
白水台是东巴教的发源地,纳西语称白水台为“释卜芝”,意思是“逐渐长大的花朵”,很形象地描绘了白水台的形状。每年农历二月八日,白地村人都要在白水台集会,隆重朝拜白水神。
岭南首奇丹霞山
海市蜃楼是在沙漠或海滨难得观赏到的奇妙的自然景观,而道教圣地三清山也有此类奇特的气象景观。在三清山玉京峰下梯云岭,当一轮落日沉入西部群峰叠嶂之后,在罗汉朝天峰至琼台一线,峰峦叠嶂幻化成黑色的城堡与雉堞状的城墙,并隐约可见敌楼与箭垛等形状。夕阳的余辉犹如万家灯火,光芒烛天,连天上的流云也染成了金红色。在这光的幻影里,依稀可辨亭台楼阁的轮廓,仿佛在古诗中描写的通都大市元宵之夜的景象:十里长街市井连,火树银花不夜天。人们称之为“城堡之光”或“霞光城”。
广东韶关的丹霞山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属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岭南第一奇山。丹霞山由红色矿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岩为特色,看去似赤岩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澳丹,火山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世界上此类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就是以丹霞山命名的。登高远眺丹霞群山,晨观日出昏赏晚霞,百里丹霞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旷达与豪迈。
峨眉佛影睹光台
峨眉山金顶普光殿到卧云庵左数十步处有著名的睹光台,海拔3077米,是观日出、云海、佛光三大奇观之地。峨眉十景之一的“金顶祥光”就在这里出现。游人偶尔能巧遇“峨眉金光”或“峨眉佛光”。佛光一般在午后初霁、红日西照、云平风静时出现。只见对面空际,几圈闪着紫色或红色的光环,光环中虚明朗耀,如悬明镜。其中央影映游人身影,犹如佛影幢幢,栩栩如生。且举手动身,无不相成,人动环移,无不相失,故有“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的诗句。其实,这佛光是光线通过云层或云雾中的小水滴时,经衍射作用形成的,科学家称为“峨眉光环”。佛光中的“佛影”乃是人影,是游人自身受阳光照射的投影。这“高山佛光”可谓一种“瞬息美”,如同雨后彩虹、海市蜃楼、落霞余辉、海上日出等待我们前去捕捉、去观赏、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