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温州老板的最好写照。“鸡首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温州人几乎个个都想做老板,他们认为“找工作”、“就业”等想法都是替人打工,赚不了钱、没有前途。因此只有有“找生意做”的念头才是有大志向、大抱负的。
温州人认为,自己为自己干,哪怕“事业”再小,但它是自己的,干起来才有劲,才能铆足了劲去干。一位温州人说:“在温州,即使你做了微软的CEO、IBM的总裁,都还不如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值钱’。”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温州人的老板情结。温州人宁愿做只挣1万元的老板,也不愿做年薪10万元的总经理。因为当老板将生意做大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身成功欲望的过程,只有当老板才会感受到将生意做大做强时的喜悦激动,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得到大奖般令人欢欣鼓舞。何况当老板在精神上有一种优越感,人格上更自由,能自己给自己做主,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赚了有成就感,赔了有刺激感,在这赚赚赔赔当中,虽然惊心动魄,但能欣赏到波澜壮阔的人生。
温州人有想当老板的天性,当然温州老板中也不乏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被迫创业当上老板甚至大老板的。外在的刺激经常让承受者感到屈辱、痛苦,激起他们强烈的自尊与反抗精神,从而激起他们远大的志向,使得他们爆发出非凡的力量。但是无论是通过外在压力还是内心动力而走上经商之路,温州人的老板梦代代相承,从未改变过。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早在八十年代初的西北大学校门口,一名大学生到修鞋摊上补鞋,补鞋的是个温州大姑娘。有人知道这个补鞋的姑娘还在念大学之后,问她道:“一个大姑娘给人修鞋不怕人看不起吗?”姑娘反唇相讥:“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不怕人看不起吗?”那人继续问道:“你以后打算干什么?”姑娘毫不犹豫地答:“当老板。”“想当老板?你有钱开公司吗?”“我这不正在挣钱吗?”原来温州姑娘每天不辞辛劳不怕别人讥讽嘲笑每天修鞋,就是为了实现当老板的愿望。这正是温州人心态的最好的写照。
其实很多温州年轻人都有与这位温州姑娘相同的想法。他们不想几十年如一日在国有企业上班或机关“坐班”,而是想自己走出去打拼打拼,自己创业、办厂或开店。有的年轻人怕自己经验不足,都先到一些民企去打工见习,等学得差不多了,再出来自己干。连一些偏僻农村的青年也是如此,他们外出都是立志于自己干,不满足于做打工仔、打工妹。
而对于那些已经在机关上班的过着规律的“朝九晚五”生活的中年人,如果家里有人办企业或开店,那么一旦机关下班,都会马上赶回来帮忙,过过自己经营的瘾。在温州,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员工,投资意识都很强,大多把闲钱用于入股办企业,或用于借贷,或购置房地产,所以温州人一般都有两三套房子,用于出租或升值。
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对于温州人而言,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不想当老板的温州人不是真正的温州人。”温州人在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当老板的欲望驱使下,越来越多地背起行囊,走向广阔的世界寻找赚钱的机会,“有钱赚的地方就是家”、“能当老板的地方就是家”。为了当老板,他们敢于背井离乡、敢于吃苦冒险。
曾经有人说过:“不知自己箭靶的位置,你就永远无法射中它。”一个人有了自己真正想要去完成的目标,就能不断地、生动地把这个目标向自己灌输,使目标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当全部精力凝注于目标这个焦点上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朝目标前进。温州人生而树立了当老板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积极地走出去,全力地打拼。
17岁就开始只身闯荡巴黎的蔡良勇就是众多勇于拼闯、敢于“做自己的老板”的典例,也是15万温州老板在巴黎创业的缩影。他用自己17岁闯天下的事实证明了温州人的老板梦不只停留在口头功夫,更不是逞一时快意,而是心中的的确确存在的一生的追求。
蔡良勇17岁时,正值敢干敢闯的年纪,他在温州一家建筑公司工作。那时单在法国巴黎的温州人就已经有15万之多,同乡们不断寄明信片回来,让他无法安心。1982年,他终于说服父母,从他们手中蹭到了飞往巴黎的机票。第一次坐飞机去巴黎,那份紧张与激动,他仍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每年仍然在两地往返飞行,却已经没了感觉,但他那时没有想到的是,就从他走下飞机的那刻起,漫长的穷日子就正式开始了。
在到达的第一年里,他不但没看到想象中的“天堂”,就连巴黎的太阳都没见过。他坐在亲戚家灰暗的皮包工厂里,望着眼前的剪刀、绳子、胶水,终于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他也从此背上了跟所有海外温州人一样艰巨的使命包袱——当老板、发大财。“我的青春是在苦闷中度过的。”瘦弱的蔡良勇此前根本没动过车衣机,更经受不起日夜赶工的折腾。他做的活儿,质量差、速度慢,根本无法让当老板的亲戚满意。一年后,在亲戚的埋怨声中他告别了那家皮包工厂。寄人篱下的痛苦和为别人卖命却得不到回报的伤感更坚定了他要自己创业、干出一番成就的决心。
在离开亲戚之后,他先是借了别人的裁缝机,又问其他乡亲借了一点皮,自己设计了一个包,拿到街上去卖。但根本没有人买,他只好挨个找杂货店去推销。一个金边老板抵不过他的软磨硬泡,收下了这个包,付了几个法郎。“出了店门,我直奔一个食品店,买了一包山楂片,在路上一边吃一边跳。”这是他在巴黎做成的第一笔生意。以后的无数桩生意,都没有比这次交易更激动人心。但他的皮包梦很快落空了,他接下来做的包都无人问津。房租和生活费的压力开始逼得他在街上乱转。他先是发现了一家法国人的成衣工厂,就跑去那里缝衣服,但他天生不是踩机器的料,笨手笨脚地干了几天就被老板赶走了。好在讲信誉的法国人还是给了他50法郎(一周的工资)。
在经过两年如斯的艰难摸索和打拼之后,蔡良勇终于积攒了一点资金和经验。于是,蔡良勇决定开始自己创业。他和另外一个制衣技术娴熟的同乡看中了一个店铺,于是打算合伙开一家服装店,由此迈开了他创业的第一步。没多久他经营服装店失败,又转卖传真机、做手表生意、倒卖银行刷卡器、打火机、眼镜、卖小玩具,开度假酒店……一路忐忑不平,吃够了苦,但是蔡良勇却一步一步坚定地朝自己的老板梦跋涉,从未放弃。最终,蔡良勇在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磨砺、在熬过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终于成功了,他用敢闯的拼劲打破了终生做一个平庸的打工族的命运,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成为了巴黎一代巨商。至今在巴黎的唐人街中,蔡良勇的故事还被传为美谈。
另一个温州商人“宁为鸡头”,立志做自己老板的创业神话主角的是一个放弃了牛津大学博士offer的温州小伙,名叫胡加明。
胡加明生于一个典型的温州商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当老板”在他的大脑里已经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创业是温州人的人生必经之路。而他的梦想更远大:做一名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儒商。
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胡加明跟父亲达成了一个约定:在大学期间要自己养活自己。父亲对胡加明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目不识丁的男人,白手起家。胡加明说,尽管父亲跟很多温州成功商人相比并不算成功,但父亲的勤劳和胆识却深深印在了胡加明心里。正因如此胡加明才从小决定向爸爸学习,做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顶天立地的男人。
胡加明进入大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创业,然而为了创业,胡加明却又多次休学参加创业实践或者外出考察。就这样在大学校门进进出出,直至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那时我是带着问题,带着理想到英国留学的。”胡加明说,他一直对服装行业比较感兴趣,但当时国内的服装行业还在起步阶段,虽然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是设计和品牌运作却很落后。胡加明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趁着留学到国外吸收成功的品牌运作经验,结合中国市场回来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国际服装品牌。于是在硕士期间的选修课,胡加明都选择了与此相关的课程。在英国留学的日子里,胡加明的目标更加明确,为了实现自己的老板梦,他也更加努力地学习。2007年,正值中国经济形势空前好,胡加明的创业激情又被点燃。那年,他同时获得了诺丁汉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operation management 专业的博士offer。是留下继续读书,还是趁着大好势头回国创业?挣扎了半宿,胡加明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2007年下半年回国后,胡加明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创业。不料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胡加明的服装生意出现了危机,又因心力交瘁患水痘进了医院。在医院躺了一礼拜,胡加明反思了很多、也为将来做了更多规划。他说:“自己在控制成本、把握市场、预测经济环境以及危机处理方面还都很欠缺”,于是胡加明决定回校深造。“我会再回来的”,胡加明说,“时间真的很宝贵,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商界之中,一定会闪耀起一颗耀眼的新星,这颗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远的眼光,为了理想而不懈地奋斗,真实地向世人诠释着一个温州人内心对创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