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在百度百科里的定义为:视觉有障碍的人(本文以盲人述称,无任何歧视意味)。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失明或称全失明(即盲人),二为弱视(低于正常视力60%)。
生物体内的不同细胞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性(养在培养皿里观察所得),或者说生物钟。但是,全世界的钟如果不校正,就算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滴答滴答,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一个主时钟来准点报时校正偏差,这个过程叫同步。在一个生物体内,这个主时钟叫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 SCN)。
有了视交叉上核,个体的问题解决了,不过,如果全世界的人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也是不可以的,他们需要同步性。不然错过早市就买不到蔬菜了。那么有一个完美的强大的外界规律叫自然界的昼夜交替,24h,刚好能跟这种生物体的内在节律性契合起来。
个体的昼夜节律和自然界的昼夜交替相整合的过程叫 entrainment。于是有了大多数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及夜行动物的相反的行为模式。整合以后,这种新的节律完美趋近于 24h,注意,这个时候已经叫 nycthemeral rhythms,因为这个新的节律是和自然界昼夜交替相调谐的(或者是实验室的 LD 周期)。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逐渐就会产生误差和偏移,道理和历法设计需要增加闰年一样。
全靠自然界昼夜交替给了个体生物以时间线索,所以在德语里这种昼夜交替线索叫 zeitgeber,就是 time giver。以及,最重要的线索其实就是光线。昼夜交替,本质就是外界是否有光。(终于答到正题了。)那么生物体只要能感光就能调谐了。
3.生物体如何感光?
低等动物,在视觉出现之前就有了光感受器,专门为了同步昼夜节律。略下不表。
哺乳动物,包括人,有两种光感受系统:
1.image forming vision(产生视觉)
2.non-image forming vision(不产生视觉,专门为昼夜节律和瞳孔反射服务)
因此,image forming,需要感受光的强度和颜色,就需要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胞(rod)作为光感受器。而 non-image forming,调用的是另一种广泛分布但是含量极少的细胞(一种表达有黑素作为生物标记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
RGC(就是图中的 M)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直接受光子(photon)刺激而产生电位变化;一种是接受来自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信息(经过双极细胞传递,图中为 ON 和 OFF 两种双极细胞)从而产生突触后电位。
接下来 RGC 将伸出轴突到 SCN,到达传递来自外界的明暗交替信息的目的。
所以可以推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受损,不完全影响昼夜节律跟昼夜交替同步。RGC 细胞受损,也不完全影响昼夜节律跟昼夜交替同步;若二者完全受损,则失去与昼夜交替同步的能力。目前,以上推理都在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
在全盲后,除了用耳朵听了很多关于失明的论文,我发现自己对以前漠视的很多事情开始关心了。比如中国盲人现状。
中国目前大概有1700多万的盲人,也就是说每100个人里,就有1个盲人。这个比例,超出了我的想象。
尽管有这么大数量的盲人群体,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却很少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直到我成为他们的一员后我才找到答案。
在我正式成为他们的一员后,我才发现,主要是出门难的问题。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都有为方便盲人而修建的盲道。但是,盲人出行难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
盲道的存在是让盲人能够独自出行。若盲人每次出行,都得靠亲友协助,那么从实用性方面来看,修建盲道就失去了意义。
现实的情况是,盲道的使用率着实堪忧。我们在街上看到的盲人,依然无法离开家人的陪同的,他们在害怕些什么?
换做我们,让你独自蒙着眼睛出门,你敢吗?我不敢。
一方面,当我们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就会发现,盲道占用的情况十分严重。
曾有视残者写信给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站在盲道上不禁心惊胆战,这哪是盲道啊!分明是个超级杂货铺!小到卖鸡蛋的、卖早点的,大到汽车、摩托车……什么都有!您说就这种配置我们盲人敢走吗?”
没有丝毫的夸张,这的确是当下现象赤裸裸的形象描述。在盲道上摆放广告牌、堆积杂物、停放车辆,摊贩摆摊的现象比比皆是。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道路建设不够宽、人们对公共资源的肆意占取、监管不到位等等,在此暂且不去深究。
另一方面,街道、商场等场合导航装置的缺失和极大的不完善。
虽然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例如街道十字路口、购物商场,导视设计式样丰富多样,但多数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设计从规划到施工,基本上以正常人群的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空间参数为参照,而忽略了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
盲人走在路上,无法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和当下的道路状况。即便有各种形式的引导,盲人撞到周围的物体,发生安全意外事件的概率也会极高。试想一下,在不确定因素这么多的情况下,谁还会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去冒险?如此,盲人不敢独自出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改善盲人出行的安全和便利方面,我认为语音导航系统是最有效的。
盲道的使用,需要系列配套工程共同配合和辅助。盲道等引导基础设施,配合智能手机,使用蓝牙节点增强手机在各个位置定位的精度,提供参照已经在美国机场得到尝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相信科技研究团体在语音系统的应用和完善上大可有所作为,只是现在结合盲人出行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考虑。
观察一个国家的盲道是不是真的用心为盲人服务,不需要去看盲道的里程、覆盖率,而要看相关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虽然它们不像盲道那样显眼,但却是真正做在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