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王的奏章上报后,再次引起了皇帝的勃然大怒,因为吏部的真实情况严重的超出了他的想象。这吏部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连个小小的执事都能贪腐上万两白银,如此下去,大宋何谈文景汉武盛世!一怒之下,皇帝要下旨斩首吏部尚书葛宝旭,幸亏太子力保,尚书令自认识人不明,也愿承担处罚,才平息了天子之怒。
最终的结果,是判了葛宝旭家产充公,举家发配琼州。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处罚依旧是不公的,那葛宝旭还不是真正的大老虎,按照道理来讲,真正能考核冯思勰这种地方大员的,只能是尚书令。
诏书发布,举国哗然,葛宝旭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被发配出京之日,百姓纷纷出来“欢送”,不过,送的礼物基本上都是烂白菜和臭鸡蛋。
没过几天,太子党的另一员股肱之臣户部尚书崔元赟上书朝廷,声称自己年迈多病,欲告老还乡,皇帝恩准了。
大臣们都知道,那崔元赟年纪是不小了,可身体却还健壮,他之所以主动请辞,是被翼王给吓到了,所以才会提前告病回乡的。但没有人可怜他,甚至认为他算是逃过了一劫,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崔元赟本身没有毛病,那翼王岂能会针对他发难呢!
一连几天,失去了吏部尚书葛宝旭和户部尚书崔元赟这样的左膀右臂,太子觉得非常的郁闷,心中对于恒王的仇恨更加深了一层,同时,对于那“只会打仗,不懂朝政”的翼王心中也产生了嫉恨,他在密室里对心腹谋士苏希绛狠狠的说道:“将来登基的那一天,一定要将恒王千刀万剐,翼王发配岭南”。
苏希绛知道眼下太子遇到了重重挫折,当即劝道:“眼下宣王没有回来,殿下切记不能和风头正盛的这两个人硬碰。太子现在要做的,就是忍耐。”
太子也知道,现如今的情势,恒王越发得势,自己还需要忍耐。
看到皇帝的信任日重,恒王又开始琢磨起当今官员的选拔机制了,在和几个下属一起对当今的官员选拔制度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形成奏章上报皇帝。奏章中写道:“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此国之人才凋零之根源也。”
针对此种情况,恒王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即抛弃多年沿用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之法,而进一步采用阳嘉之制,即任命时,不以门第为第一标准,而是在律法、政务、文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并进一步提出了三关法,第一关,入门关,即对待选人员先进行律法、政务等方面的考试,过关者方可获得铨选资格,第二关,面铨关,即不再由吏部一言定官职,而是由其召集各空缺职位之主事集中在一起对入选者统一品评,对合适者,方可录用。第三关,审核关,所有录用者,张榜公布天下,供天下万民阅览。
这样的奏章一出,整个朝堂一片哗然。不但太子认为此举有伤祖制,更有以尚书令王道蕴为首的大批官员直接摇头否定了这个奏议。
恒王等几个人仍然坚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天下大治的宏图大业,所以坚定的建议皇帝施行此策,翼王对于这种亘古未有的新鲜方法想不清楚,所以也没有发表意见。
朝堂上乱哄哄的一片。
皇帝被吵的头疼,当即喝令众人平静下来,可是面对两个儿子一比一的局面,仍然无法拿定主意,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翼王,他希望翼王能够说个意见,好解决太子和恒王之间一比一的难题,他也好做个决策。
仿佛看懂了皇帝的眼神,翼王仔细思考了一番,无法确定是否可以成功,因此他当即答道:“五弟的这个方法前所未有,儿臣也不甚明白,故儿臣暂时没有意见,恐怕,待儿臣想清楚了再回父皇。”
翼王的话基本上等于没发表意见,但皇帝听了却深有启发,他大脑中灵光一闪,遂决定效仿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时朝廷辩论的方式,就此奏议展开朝堂大辩论。
展开朝堂大辩论的诏书一下发,立即引起了举国的轰动,这可是千百年来的一次大变革啊,没有谁不关心自己的命运,所以每个人都在关注这场辩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