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西太平洋上靠近东亚大陆的一长溜儿岛屿,长期处在东亚文明的边缘。生活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要比大陆上艰辛太多,岛上多山,物产贫瘠,加上台风、地震甚是海啸不时侵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成为文明的中心。但日本却一直有这样的追求,艰困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刻苦和偏执,因为文化的吸引和利益的驱使,扩张到大陆,成为一个大陆国家,一直是日本的努力的方向。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陆权大国。这主要是中国在地缘上位于欧亚大陆,中国西陲更直接深入到欧亚大陆的核心;而人类历史至少在10世纪甚至15世纪之前,远洋航运的技术都未臻成熟,一直到15世纪初明朝郑成功下西洋才正式大规模地揭开了人类远洋航运的历史,可惜昙花一现。
然而,继郑成功之后,西方哥伦布、麦哲伦陆续的海上探险却展开了近代西方海权强国的崛起。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英国、美国、日本,可以说,近500年来,所有强权无一不是海权国家。
对中国而言,在明初昙花一现、戛然而止的远洋活动之后,却走上了战略收缩,甚至最终到了闭关自守的地步。“西”进“东”退的结果,就是近两百年来,帝国主义频叩中国大门,闯开大门,欺凌中国。中国也进入到3000年来最恶劣不堪的处境。
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受挫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战争”惨败,这场惨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当时,日本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获胜,则在中国登陆,打平的话,就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拉锯。可见,中日海上决战是一场决定两个国家未来命运的事件,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正如以后众所周知的那样,清帝国在那场决定性的海上会战中严重受挫,从而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接着在日本海陆进攻下,输掉了整个甲午战争,并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在苏联建立之前,俄罗斯人就已经占据了广袤少人的整个欧亚大陆北端,版图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一流的海权国家的地理位置应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便于出入大洋,而难以被封锁。俄国自彼得大帝伊始,就不断的寻找良港,沙俄不断的与瑞典、波兰、土耳其宣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得到一个能够自由进出大洋的不冻港,温水港是当时俄国沙皇的渴望,但是由于国家地理位置纬度过高,虽然俄国得到了波罗的海、黑海、北太平洋等出海口,甚至把首都都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但是波罗的海过于狭小,与半封闭的黑海一样容易被封锁,而北太平洋和北冰洋不冻港又很少,所以俄国的海军力量没有像英国、美国海军那样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历代沙皇数百年寻找良港所遗留下来的巨大财富却是广阔的具有丰富资源的领土,也许这是历代沙皇所没想到的,可是广阔的领土却将俄国的舰队分割成几大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难以相互支援,使得俄国海军力量看起来庞大无比,却是难以集中。结果出现了在日俄战争中,波罗的海舰队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奇迹,结果增援太平洋舰队途中,而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所歼灭的憾事。然而,一个疆域偌大的国家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优势体现在几次面对强敌的进攻时。二战胜利后,这样一个国家,还会有什么地理上的困境吗?西方一直敌视苏联,二战后更是形成以美苏为首壁垒分明的铁幕世界,围困和被围困,冷战史就是两个巨人殊死绞杀的历史。苏联虽然倒下了,新生的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大国,未来的俄罗斯还将是一个强国。在地缘上,俄罗斯只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因为巨大而撕裂,这种隐忧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1837年,年仅18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0多年当中,英国控制全球海权,主宰世界贸易,其广阔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国”俨然“可以与世界抗衡”。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
而让中国人永世不忘的鸦片战争,正是由当时担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顿所发动。历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混合体。英国步步东来直至用坚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大门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但这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却又有其偶然性。对西方缺乏最起码了解的大清王朝误打误撞地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时机。恰恰正是在1839年,英国政府办成了一件在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创建了一个国家。
法国东北部和荷兰南部沿海地区是一片无险可守的平原,任何控制了这里的敌对势力都会构成对英伦三岛的巨大压力。1815年,正是在这片平原上的滑铁卢,威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解除了有史以来对英国最大的威胁。自此之后,确保这片土地不落入任何欧洲大陆强权之手便一直是英国的目标。
1839年,英法普奥俄五大欧洲强国签署了承认比利时独立的公约,并庄严地宣誓公认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未经比利时的请求,缔约国军队不得踏入比利时一步。
比利时公约对于俄奥两家关系不大,乐得做顺水人情;法德却都受到了这片缓冲带的限制;占了大便宜的只有英国一家。大英帝国的国家利益变成了欧洲的“正义与公理”。
“帝国的手腕”再厉害,也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当维多利亚女王在1901年逝世时,又有多少英国人能意识到大英帝国百年的全盛时期即将随她而去,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那两场可怕的战争?事实上,维多利亚帝国兴盛的缘由恰恰正是其必然衰落之所在。大国的兴衰又岂是人力可以强求的?
英格兰占据压倒优势的制造业、英格兰坚不可摧的海上优势和英格兰无与伦比的金融体系构成了帝国兴盛的三大支柱。1860年的英国以全世界区区2%的人口,却生产了全球53%的钢铁和50%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着1/3的世界海运。大英帝国一年的能源消耗是俄罗斯的155倍!经济学界估计,当时英国一国的工业在欧洲占约60%,全世界约45%,可谓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场”。
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了她海上霸权的地位。作为岛国,英国的安全不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依赖强大的陆军。当拿破仑的大军所向披靡之际,近乎于疯狂的造舰运动使得皇家海军的实力比其主要对手的总和还远为强大。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参战之前俄国舰队的耀武扬威和英国参战之后俄国人在远程大炮轰击下的东躲西藏,在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权的垄断让英国人得以放手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国的“海外属地”在维多利亚时期以每年十万平方英里的速度增加。当英国第一枚邮票发行时,凡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都有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
然而,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1873年的全球大萧条之后,英帝国的三大支柱迅速动摇,其速度之快和似乎也和英国不可一世的统治地位成正比。
在大萧条的冲击下,自由贸易体系全面崩溃。新兴的美国和德国筑起关税壁垒,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出口;而美德企业却迅速的吸收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而后来居上。1913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已经下降到全世界的13.6%,落到了美德两国之后。在技术领域,英国也已优势不再。欧洲人最先发明的汽车却是在美国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以严谨认真著称的德国人则在化学工业上占据了领导地位。技术进步迅速扩展到了军事领域,空军和潜艇的投入战场对英格兰的海权构成致命打击。过去以长长的一支舰队维持英国的安全,犹如千钧系之于一发。现在,欧洲大陆上的强权既可以从空中威胁英伦三岛,也可以从水下攻击英国的海上生命线。英国人欧洲安全天堂的日子到头了。本土“绝对安全”和制造业优势地位的丧失不可避免的冲击到英国的金融体系,大批资金从欧洲流向北美。后起的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殖民利益。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把大英帝国推进了危险的下坠螺旋。邱吉尔打赢了两场对德国的大战,却无法挽回英国跌落成一个不多不少的中等强国。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新国家,早期大多数居民都停留在东海岸附近,其后开始大规模的西部开发,美国人才真正深入这片大陆。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枪声,揭开了北美13州独立的序幕。虽然一开始总司令华盛顿就强调,获得海上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此时美国的海上力量还主要是为了保家卫国,根本无法撼动英国的海上霸权。在1783年美国独立以后,英国仍能对美国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
1812年至1815年,独立不久的美国就主动挑起了一场与前宗主国大英帝国的战争,史称1812年美英战争,这也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战事爆发时,英国在欧陆战场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
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巴尔的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这场战争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后,奴隶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而此时力主海权论的马汉为美国称霸海上提供了战略思想。马汉的海权论真实地指导了美国的崛起,并影响美国至今。当年的马汉通过对英国霸权的研究,认为制海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谁控制了海洋,就能掌握世界的财富,从而统治全世界。他在1890年指出:英国霸权依靠皇家海军控制欧亚力量的平衡。美国获得安全和强大的最佳机会,在于用主力舰队和靠前部署海军基地支援英国,控制太平洋。同时马汉也宣扬要从古巴穿过巴拿马到夏威夷建立一系列基地网。马汉还认为俄罗斯由于占据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倾向于向东西两翼海洋方向扩张,因此海洋国家如美、英、日等要联合起来从东西两翼进行围堵,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同时防止俄罗斯南下印度洋实行中间突破。尽管马汉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从未亲自实践过自己的理论,但在日后却被一次又一次的海战所验证,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基础。
1898年,美国借口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没,将矛头对准了西班牙,出动海军封锁古巴港口,掠夺西班牙商船。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美西终于开战。这是美国海军向外扩张中的第一个巨大胜利,也是美国夺取海权的初步尝试。这次战争胜利不仅让美国夺取了海上的一些战略要地,取得向东方跃进的跳板,更为重要的是,战争进一步促动了美国夺取海权的欲望。
一战爆发后,美国加快了海军建设的步伐,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猛增到50万人,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海上强国。一战给美国带来的另外一个机遇就是它削弱了英德这两个海军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