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论在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方面的意义是,它为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自社会责任论问世后,社会责任的原则已经取代新闻自由的原则而成为西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一基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精神之上的基本原则,不仅顺应了时代对新闻传播媒体的期望和要求,而且也确实对西方新闻界都产生了广泛的、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责任理论的普及与深入人心,西方新闻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日益加强,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即新闻自律来解决新闻传播职业道德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普遍认同,并建立起了一个以社会责任原则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使西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资产阶级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无论是以新闻自由为原则还是以社会责任为原则,都是以个人主义作为其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的确立
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诞生后,无产阶级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也随着形成与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不仅强调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而且还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此确立为无产阶级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单纯是一个政治概念,同时也包含着道德要求。在政治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伦理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党的宗旨的道德反映。它从根本上与以往的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划清了界限,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切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科学概括,比较全面地表述了无产阶级对人生的根本观点。
首先,科学地解决和回答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什么,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人生目的。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和人生目的,都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伟大的阶级,它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的,这决定了它必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对于人生观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
其次,概括了无产阶级对人生的根本态度。人生目的需要实践来实现,人生态度就是人生目的由理论到实践的转折,它表现为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在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看来,活着只是为了自我或极少数人,而自我的渺小和无力使他们对前途缺乏信心,因而采取悲观厌世和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无产阶级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其人生目的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完全一致,因而对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人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奋进,一往无前。
再次,对人的价值问题作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人的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一方面明确了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与奋斗的人生最有价值,另一方面还指明了人的价值得到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为人民服务中,取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在为人民服务中尽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体现了无产阶级人生观与共产主义道德的联系和统一。人生观与道德规范同属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两者在实践上是一致的。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和共产党人的做人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其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培养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一切言论行为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烈士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将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道德境界概括为闪闪发光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要求,体现在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进行的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奋斗之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爱人民、为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内部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同志式关系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和道德要求仍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信奉与遵循。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所信赖的先锋队组织,才成为能够领导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实践和有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还日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因此,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其具体内容有三:
一是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的关系上,首先以满足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为基本行为准则。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尊重与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活动、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抵制拜金主义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提倡人们在为他人与社会奉献的同时尊重与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人民服务并不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它强调的是要把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在满足和实现他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做到前者服从后者。
三是强调为他人与社会服务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和不同形式的表现。对于共产党员、干部以及其他对于社会具有道义影响力的人们来说,要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当然,提倡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不意味着共产党员和其他先进分子不需要或不应该有个人的正当利益,而是指为他人与社会服务时不以获取个人的利益为条件。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为人民服务主要表现在为他人与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的正当利益,做到以义取利,义利结合,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可见,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非高不可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而且理应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毋庸讳言,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特别是在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新旧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利益追求会出现多元化取向,从而使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有些人未能正确总结历史教训和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向,把为人民服务同尊重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甚至公然否认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要求。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物质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似乎不太协调。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市场经济是与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一种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商品交换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自愿交换,交换双方都以能获取各自的利益为前提。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交换双方必须把追求自己的利益与对方的利益结合起来。谁要想通过市场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谁就应当更好地满足他人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即为他人、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否则,自己的利益难以或无法实现。当然,这种交换行为的平等互利性要求能够实现到何种程度,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建立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
因此,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一切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道德观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消极、破坏因素。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包括新闻传播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一条根本原则。这是因为,为谁服务这一问题,是制约职业道德准则其他条款的核心问题;解决社会主义道德观问题的关键,就是明确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为人民服务主要是共产党人的道德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而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后又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切革命性职业活动(如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解放区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了社会经济制度的主体和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成了社会各项生产与服务的根本目的。各种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种职业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同志式的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的职业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为社会作贡献、同时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人民服务不再仅仅是共产党人的道德品质的主要内涵,也是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职业工作者的道德品质的主要内涵,成了构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简言之,为人民服务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原因在于:其一,它是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二,它是各种职业及其从业人员对待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思想观念及行为选择原则;其三,它贯穿在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中,存在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的整个过程。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之所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根本的原则与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工作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各种新闻传播媒体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映,而且还反过来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既然新闻传播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公共财产,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事业的主人,那么,新闻传播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也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是受全体人民的委托而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这一社会分工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新闻传播从业者理所当然地要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一切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提供必需的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而要当好人民的公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所谓态度问题,就是尊重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新闻传播从业者在群众面前,不可自命不凡,不可自以为高人一等,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新闻的主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新闻传播从业者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信任是新闻传播从业者赖以生存的条件。所谓感情问题,就是要经常深入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新闻传播从业者要把人民群众时刻放在心头,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社会截然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传播媒体绝大多数是私人经营的企业,因而其一举一动都不得有损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它们虽然也挂着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招牌,甚至被称作社会的第四种势力,享有极大的特权,但实际上是为投资者服务。新闻记者虽然被称为社会上的“无冕之王”,但他们在自己的老板面前只是唯命是从的奴仆。因此,无论是第四种势力说,还是“无冕之王”说,只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闻学上的反映,并不反映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