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35500000014

第14章 四川客家人的“耕读”思想和实践(2)

低山、丘陵的地貌有利于开展多种作物经营倒是事实。客家人深知作物品种单一的弊端,单在水田里种植稻谷,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风险大。由于东山地区属于有田有地、有水有山的丘陵区,客家人因地制宜,除了在东山区的田里种植水稻外,同时还在土中经营旱地作物,如玉蜀黍、大麦、小麦、大豆、高粱、海椒、芝麻等,开展多种经营。对于靠天吃饭的客家人来说,多种经营风险小,且有利于劳动力的综合利用。这地理环境能发挥客家人擅长旱地农业的优势,有利于多种经营。这种生产、生活环境与客家原乡极为相似。“客人常说,这块丘陵的地质地形,多类似于岭南山地。所以他们一到东山后,便聚族而居,不再转徙了”。客家经多次在四川辗转迁徙后,终于在东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乐土”。当然,东山区的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苕等耐旱粮食作物为主,产量低下。红苕是主食,因而平原地区称东山地区为“苕管区”,东山客家人被称为“苕管儿”。这种称谓明显含有歧视,因而整体上“孬田孬土”的东山客家区经济条件远落后于湖广人。

(二)四川客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四川客家这种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计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即以“耕”为生存之本。而事实上,客家移民善于耕种,对四川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主要表现在:

1.引进新作物到四川

明代我国从美洲等地引进新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落花生、西红柿、辣椒和烟草等多种农作物。清代又从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了番茄、甘蓝、洋葱、花椰菜、佛手瓜、小红萝卜、胡萝卜等。由于地缘优势,这些作物最早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种植,清代逐渐在全国得到推广。在“湖广填四川”中,来自福建、广东等省的客家人把新品种引入四川,因而在四川引进新品种的基本上是客家人。

粮食作物中的红薯和经济作物中的苎麻、烟草、优良蔗种、木棉、辣椒、蓝靛等传入和推广到四川,无疑是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客家移民入川有关。如红薯在雍正十一年(1733)传人四川,乾隆时期大规模种植推广。潼川府,“潼民之由闽、粤来者多嗜之,曰‘红薯’”。在资州,“薯预种来自南夷,有红白两色,瘠土沙土皆可种,先是资民自闽粤来者始嗜之,今则土人多种以备荒”。江津县,“邑初无是种,清初邑令曾公受一,粤籍,将此种携来,亲偕夫人到民间教栽种之法,邑人至今祠祀之”。客家居住的地形决定了多种经营的必要性,导致经济作物的引进和种植。蔬菜中建南菜 “闽人皆以为蔬,蜀称建南,以其本出福建闽南也”。显然,建南菜为福建移民引进。苎麻也是客家人引进。嘉庆《温江县志》载,苎麻“粤东籍家多种之”;“住崇之粤东籍常种植,又能织”。荔枝,“合江以甘氏荔枝为特产”,“其种移自粤东”。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商人把甘蔗带到内江,并大力推广,内江因而成为“甜城”。如南溪县“父老相传,(甘蔗)明代无有,清初粤人迁来者众,始由故乡携种来蜀。百年递衍,遂为大宗”。四川原已种有烟草,但美洲烟草的传入归功于福建客家移民。雍正年间从福建龙岩移民至金堂县的傅氏发现“蜀中未谙种烟法”,善于种植烟草的福建龙岩移民用新的种烟草法改良烟草,经济效益可观。“烟古名谈芭菰,种出东洋……始惟闽、广人食之,今用此者遍天下,资产亦多”。“业烟草者多闽人赖、卢诸姓,皆清中叶来,以其业名县中,利颇饶,今多土人承之”。客家种烟草技术在四川逐渐得到推广。

客家人入川时引进了一大批传进中国沿海地方如上所述的“洋”作物,这些大大优化了四川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客家人引进新作物,在四川客家民俗中至今有反映。如传说稻谷是狗尾巴沾带稻谷从海外传来,仪陇“广东人”为了不忘狗传播稻谷之功,每到新稻收获后,家家户户都要煮“干饭”尝新,先敬天地、敬祖先,还要舀碗新米饭喂狗。仪陇客家人举丧时,祭台上的祭品供有面食精制成的黍、玉米、金瓜(南瓜)、番椒(辣椒)等,表达对祖先引进作物的纪念。这种习俗在宜宾客家名人唐君毅著作中也有记载。

2.善于种植多种作物

在漫长的迁徙创业生涯中,客家人一直坚持“耕读为本”的宗旨,善于多种经营,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清代陈谦《三台县竹枝词》“五方杂处密如罗,开先楚人来最多。闽人栽蔗住平地,粤人种芋在山坡”,反映了客家人善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事实。东山地区流行的客家《广东小儿歌》有首《劝农》歌也反映客家善于多种经营的状况。“种棉花,种海椒,多种高粱有柴烧。种茄子,种甘蔗,姜嫲种了一大坝。到四月,忙栽秧,胡豆麦子收进仓。麻枯粪,使得多,秧子后来正大窝。栽下去,又要薅,包粟种迟唔满包。种芋子,种番薯,又种冬瓜种黄瓠……白露过了是秋分,收了大春种小春。各样都要种点点,千万唔种鸦片烟。多种麦子好磨面,麦面折餐顶方便。堰塘冬水满东东,小春种完讲过冬。蒜苗萝卜满菜园,打整屋舍过新年……样就安做福气好,莫嫌庄稼赚钱少。”这首儿歌反映了客家人善于多种经营的事实。四川客家许多人正是靠经营经济作物而发家致富的。如成都沙河客家廖氏将20亩黄土地用于培育蔗苗,每亩的收入相当于20石黄谷。廖家因此而发家。

3.农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客家移民入川后在开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较领先,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

客家人有娴熟的农耕技术,在山上造梯田和水利建设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因而备受四川各地的关注和效法。如雍正十三年(1735)四川巡抚上奏,四川多山地区“如层峦叠嶂之间,亦多可耕之地,须广招在川之闽、粤农民,凿引泉源,或设堰分流,庶灌溉有资,旱涝无患”。另外在耕作方式上,土著与客家移民有所区别,即客家移民善于精耕细作。“旱地之薄者因多石,故耕耨皆难,近粤民佃耕,数数拣去,培之以土,沃之以粪,亦觉操变硗之数”。这说明客家人善于改良土地,把边缘区的贫瘠土地改为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在施肥技术方面,客家移民也表现出其优势。清初,四川农家因用粪过多而烧坏禾苗, “下粪则田肥苗茂,禾多损坏,遂不用粪”,因不得法,便弃而不用,粮食产量自是微薄。而当时入川的广东客家人却善用农家肥,成效也较显著。如小儿歌《劝农》所唱,“做庄稼,冇师父,只爱舍得肥来注”,反映了客家人善于使用肥料的精耕细作。以致当地官员要求四川土著民效法广东客家人的施肥方法,以提高粮食产量。乾隆《罗江县地》载:“近见粤民来佃种者,家家用粪,所收倍多,四川民何不效而行之?”除了施肥技术外,客家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也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如昭化县,“土著民不善种植,以其田佃于粤民,粤民岁奉租如自种,所获之数而又因以为利,利且丰”。客家移民佃田而赢利的奥秘自然引起土著的兴趣,于是纷纷效法,“或仿而行之,辄效。今土著亦往往善农焉”。四川土著由“不善种植”而变为“善农”,主要是归功于善耕的客家移民引进和传播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客家人先进的农耕方法为四川土著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四川农业的发展。

清代四川农民中,客家人独到的山地农业开发技术得到社会的公认。正所谓“矧耒耜耘籽之工与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又不及闽、广”,这肯定了四川的福建、广东等省的客家移民善耕的事实。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号称“耕读为本”的客家名不虚传。

四、耕读传家与四川客家的崛起

善耕的客家也重读,不失耕读为本的客家本色。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贸易或农商兼顾等方式走上了发富到发贵的道路,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客家移民发家致富的生计模式

移民生计模式与环境及传统相关,所谓“楚人、粤人多事耕种,赣人、闽人多营商业”。这是因为“属广东者趋利益、好争夺,以粤俗喜斗也;属江西、福建者乐转徙、善懋迁,以赣闽滨江临海、利交通也”。这反映了广东客家善于农业经营,而福建与江西客家善于贸易的客家移民生计模式。

清代多数入川的移民是平民,东山客家区至今还没有发现殷实大户入川的记载,即四川客家多是白手起家。郭沫若回忆,“在封建时代弄到不能不离开故乡,当然是赤贫的人。这样赤贫的人流落他乡,逐渐地在那里发起迹来”。客家移民赤手空拳到四川后是怎样发迹的呢?四川客家生计模式中虽然农商并举或农工商兼业致富的情况较多,但力农致富和农商兼顾等是四川客家最普遍的生计模式。

1.力农致富型

耕田力作是四川客家入川创业的主流。比较普遍的是客家移民迁到四川初期先肩挑贸易或替人佣耕,或两者兼而有之,待积累资金后再买田置业,发家后广买田宅,成为一方地主。

乾隆前,由于战乱、瘟疫等原因,使四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农村劳力缺乏,先期入川的移民多数插占为业,自耕农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客家人由于入川时间较晚,多数是靠佃田力耕后发家致富而成为地主。这些力农致富的典型家族,是入川创业的突出代表。

靠佃田力耕而发家致富的家族不乏其例。如广东移民张恭人,入川后先后在简阳、金堂、新都等地佃耕,前后8次搬家,连年购置田土,成为东山客家大族。江西赣南客家何兴崇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入川时,“家无斗筲,室如置罄”,后佃田而耕,不断积累,于乾隆三年(1738)买田100多亩。雍正四年(1726)廖明达从广东入川,寄人篱下而佃耕。“适年屡丰,麻麦有秋,公及诸子垦荒播种,力作维勤,五年之间,遂得百余金”;1732年置业于新都,课子耕作,多次买田,暮年置产数千亩,成为东山客家大户。广东客家钟宏予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赤手入川,佃耕起家,前后三次买田,到乾隆中期置业1000余亩。

2.农商起家型

当然,客家移民的生计模式农商兼顾也大有人在,靠农商起家后,成为耕读人家(参见表3-3)。

林济从生计模式的角度对湖广人与客家人作了比较。在生计模式上,清代的新移民与明代的土著有很大区别,即土著旧家多乡居务农,热心于土地经营,甚至在康熙中叶以前迁徙而来的清初移民也多为自耕农。而康熙中叶后迁入的新移民多从事工商业。这时期的移民生计模式是:迁到四川初期先肩挑贸易或替人佣耕,或两者兼而有之,待积累资金后再买田置业,客家移民依靠商贸发家的较多。据《广汉益兰祠续修张氏族谱》记载“贸易为金”、“贸易起家”、“贸易立宅起家”的有15支。

农商起家的耕读家族较典型的有郫县邓氏家族、周氏家族,金堂的曾氏家族和宜宾的唐氏家族等。

1753年从广东上川邓氏家族,初期邓滉率五兄弟力耕5年仅足糊口,后学做生意,五弟兄分工合作,农商并举;长兄做米生意,三弟做行商,其余佃耕,数年后置田达数千亩。邓氏家族致富后,鼓励后代读书应考,入川后第三代分别在道光和同治年间出两个进士。

韩素音的周氏家族在1682年到1710年之间迁移到四川,祖辈第一个从广东到四川落户的是个货郎。从一个非常穷的货郎到四川郫县就改种田,先是当雇工,后来成了一个小佃农,不久购置了一些土地,不断地添置产业,便谋求在成都发展,开起了“广兴行”商行,主要经营烟草生意,走上了“城乡结合,亦商亦农”的发家道路。

金堂曾秀清为广东入川第四世,“性颖悟异常,儿入乡塾,数月《四书》、《五经》辄能成诵,人骇为神童”。曾秀清从小立志读书成才,但后弃儒经商而致富,常自叹曰:“‘吾已矣,当令子孙率吾志。’故平日束子弟以读,法甚严。尝云:‘子弟读至三十岁,虽无成,亦不至为败家子。’”金堂曾秀清靠贩卖粮食而成为巨富,买田数百亩,耕读传家。曾秀清五子皆有功名,孙19人中有拔贡、庠生等,终成文化世家。

儒学大师唐君毅的先祖从广东五华迁到四川后已成孤儿。十五六岁便为制糖店佣工,因得主人信赖,借与本钱使独立制糖,生意极好,致富后在金沙江畔购地业农。到第四代,便有五六百亩田,发迹后其祖父辈才开始读书。

受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贸易起家而致富的客家移民在后期基本都投资于土地,成为耕读人家,即所谓“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因此,在四川客家名人中商界名人较少,这与四川客家重名轻利的价值观有关。

(二)从发富到发贵的四川客家

四川客家白手入川,勤俭劳动,通过耕田力作或农商起家等方式逐渐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客家人开始重视子孙的教育,许多家族培养出自己的科举人才,从而走上了从发富到发贵的道路。

1.四川客家发富

尽管客家发家致富的途径主要有力农致富、农商致富等方式,但都没有脱离农业,而且致富后多数是把资金投入到购买田地上,以此耕读传家。清前期四川客家移民多是白手起家,“这样赤贫的人流落到他乡,渐渐在那儿发起迹来”。四川客家白手起家需要多长时间才走上致富道路呢?在此抽取了一些白手起家的客家移民致富情况及时间作了统计。如新都县石板滩廖氏从“不挟一钱”入川到置田数千亩,前后仅用了17年时间;简阳钟氏赤手上川,后买田300亩,前后只用了16年时间;江西客家何兴崇在康熙五十五年上川时,“家无斗筲,室如置罄”,到乾隆三年买田100多亩,前后20多年。雍正元年广东客家陈润吉入川,佃田耕种13年,家境逐渐好转。乾隆初长子鹏振,“入隆昌县学,四应乡试,两荐闱卷,两例优等,买业千余亩”。四川客家勤俭致富时间平均需要35年。由于多数是青壮年入川,四川客家移民致富的时间多数是在入川的当代出现。

2.四川客家人的发贵

入川移民勤俭创业致富后,一般都十分重视子孙的培养,以致在入川后不久就培养出科举人才,家族因此从发富走向发贵。如金堂县陈氏入川始祖自福建迁来,“勤朴治家,家资转益丰饶。其第二代、三代注重读书,第三代陈锡畴中举,选任武强知县,光大其门闾”。郭沫若祖先背着两个麻袋上川,生活颇为艰难,主要靠跟随马帮长途贩运,谋生度日。经过几代的“亦商亦农”,到郭沫若的曾祖父辈,郭家的家产开始积累起来,其祖父一代郭家才开始读书,即郭沫若的先伯父郭朝瀚在同治七年(1868)入县庠,“为吾家通籍之始”。

在古代社会,科举人才的出现即“通籍”之始是一个家庭的地位显耀的开端。“通籍”指科考及第,即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绅士阶层。科举人才的等级分为生员(即秀才,包括廪生、增生、附生、监生、贡生等)、五贡、举人、进士等,生员是科举人才的最低等次,本文中开始出现科举人才指生员以上的等次。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交通与出行

    老北京的交通与出行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本书旁征博引,为你讲解近300条国人误用至今的文史常识,分析易错的文史常识的来龙去脉,辨析易错的礼仪知识、容易混淆的词语用法、讲述有特定含义的历史典故、揭秘丰富多彩的民俗……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让你恍悟文史知识的真正用法,避免误用的尴尬,增加国学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本书既是编辑、记者等文化工作者及学生的案头工具书,也是一本趣味盎然的历史枕边书。打开本书,带你进行一场充满奇趣的文化旅行,让你轻松掌握近300条文史常识的准确用法。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老而又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这里,更是自古中原进入西城的门户……
热门推荐
  • 和世界交朋友的日子

    和世界交朋友的日子

    一开始的时候妥妥:『宿主大大让我们去逆袭吧!』白白:[真要这么做吗?](瑟瑟发抖)后来的时候妥妥:『……』(默默跪下)白白:[妥妥,这个世界也是我朋友哎!]注:1.作者是小徐声(小学生)!好吧,已经不是了…2.谢绝人身公鸡(* ̄︶ ̄*)不喜的小朋友劝退~
  • 我的方寸大乱

    我的方寸大乱

    在排队无聊,我想上厕所,怎么办很着急,马
  • 冷媚如霜

    冷媚如霜

    忏魂曲,妖娆身,女子皆如姽婳般。废材起,惊四海,无人不问千代事。意外遇,承蒙救,我亦是心悦于你。嗜血出,战征起,待君归来时,长相守,不负韶华。(不要看写的文艺,其实是篇沙雕文)
  • 重生八零:穆少,请矜持

    重生八零:穆少,请矜持

    谢晓凡是一个武术教练,在回家途中见义勇为被一刀子捅到平行世界的八十年代。在那个年代作为孤儿的她收养了同为孤儿的穆宁,原本是作为弟弟来养的,谁知道养成自己老公了……
  • 天狩记

    天狩记

    百葬生,轮回转,千世恩怨一朝灭,万般情仇终须无。苍生苦,行道难,碧血凝珠擎天瘦,一曲长歌剑轩辕。众道问我真本我,我问众道道本真?这是一部一个普通人突破自我,成为武圣的进化史……
  • 浮尘飘散的时节

    浮尘飘散的时节

    资源型地区的黄金十年称得上是一场饕餮盛宴,当一大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成为社会主流;当官场生态被商业气息严重污染,当一夜暴富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当各种情感被功利侵蚀......
  •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辩证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本质内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系统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给理论以深化、给实践以指导、给未来以启迪。
  • 风大佬的心肝小宝贝

    风大佬的心肝小宝贝

    [甜文+宠文]她叫风浅,是风家收养的女儿。他叫风离痕,是风家的大少爷,也是风家的继承人。一个可盐可甜一个霸道腹黑而两个人的命运之轮也由此开启。十几年后,一对夫妇找上门,说是风浅的亲生父母,想让风浅回去。风浅:“生我,没养我者不配做我风浅的父母。”风离痕:老婆说的好!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我在异界有个黑市

    我在异界有个黑市

    (一日五更,敬请阅读)我背着包包进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修为就提升啦!别问我包包里有啥!兄弟别走,我看你骨骼清奇,天赋异禀,有本秘籍送给你,小声告诉你,这东西黑市上才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