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连几天,李世民都没有宣陈懿轩入宫,而陈懿轩本也不想进宫,再加上汝南公主也已从昏倒中醒了过来,因此他也就更没有非要进宫的理由了。不过这样也好,他能落得清静自在。
这几天里,陈懿轩每日都有在教瑾儿读书习字,而这些书籍自然是从程处亮那里借来的,之所以说借,乃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书籍本就是稀罕之物,一个大家族的立家之本,所以程处亮能够借给陈懿轩,这已经是对他莫大的信任了,即便陈懿轩人在自己家。
可是陈懿轩仔细的看过那些书籍之后,觉得用来当做启蒙书籍来教瑾儿有些不合适,主要是因为书籍都太过晦涩难懂。
所以陈懿轩就凭着自己的记忆,默写了宋代的《三字经》和《百家姓》,作为瑾儿的启蒙之学。
当然,有陈懿轩这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在,瑾儿学习之时也格外的认真,陪同她一起学习的赵桂兰也异常认真。
瑾儿的阿娘何夫人也偷偷的去看过几次,但每次看到的都是瑾儿在认真的学习,她心里也很是高兴的。同时,看到细心给瑾儿讲学的陈懿轩,她的感激之情亦是更甚往昔,就差给陈懿轩造生祠,每日烧香祭拜了。
而陈懿轩每日除了给瑾儿上课之外,剩下的时间就是想着明天的课应该给她讲些什么。
同时,最令陈懿轩烦恼的就是每次写字之时,每次写字之时他都回感觉浑身不自在了,习惯了用纸张写字的他,一时之间用这坚硬的竹简,自是感觉不习惯、不喜欢,这也让他更加的渴望尽快造出纸来了。
可是李世民近几天都未曾宣自己进宫,而且世家之人也还没有来找自己,按说,距离程咬金请客都过去十日了,世家之人也应该有所动静了,可是到如今却依旧还没有人来找他谈入股宣纸作坊之事,这也让他觉得可能是时机还不成熟,遂只能奈在性子,继续用竹简写下去。
当然,陈懿轩每日半晚之时也会去练武场活动活动筋骨,有时也会教程处默两兄弟学自己会的武术。
----------------
在这几天里,同样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上演着。
某日下午,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往利州,前去利州都督府宣旨,当然,这一行人是内常侍的张顺和几位礼部的官员。
很快,他们便在都督府见到了一位身穿青色长袍的中年男子,无情的岁月在这位中年男子的脸上洒满了无数的皱纹。
他们对着这位中年男子先是一阵寒暄之后,才正色道:“利州都督应国公武士彟接旨。”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是应国公武士彟,他就知道这些个礼部官员怎么会闲来没事跑他这利州玩,感情是带着旨意来的,但是他听后,还是将衣冠整理了一番,才跪下接旨。
“制曰:利州都督武士彟自上任以来恪尽职守、政绩突出......”礼部官员道。
李世民的旨意大体也就说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对于武士彟在政绩上的肯定,褒奖一番;另一件事则是道明了他们一行人此次的来意,那便是命武士彟的小女儿武媚立即入京,先行入住宿国公府,等长大之后随同汝南公主一同嫁给陈懿轩陈县子。
听到旨意之后,武士彟有点头晕,想不到陛下竟然让自己的女儿随同公主一起下嫁,虽说嫁过去之后也只能是为妾,不是他之所愿,可是足以见李世民对这位陈县子的宠爱,毕竟皇帝下旨给一位驸马娶妾,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啊!
以李世民对这陈县子的宠爱,想来他以后必定能够位极人臣,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妾倒也算不上是多大的委屈。说不定凭此关系,以后这位陈县子还能照拂我武氏一族呢!
旨意已经宣读完毕,可是礼部的官员见武士彟还没有接旨的意思,便好心的提醒道:“应国公,该接旨了。”
武士彟这才从中惊醒过来,连忙捧着双手去接旨,接过旨后,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过他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还是先问了有关陈懿轩的事迹,道:“诸位大人,你们能否给我讲讲这陈县子的事迹。你们也是知道的,我武士彟久不待长安,对长安之事更是全然不知,所以诸位能否给我讲讲。当然,我也不会让各位白讲,一会我请各位喝茶。”
随后武士彟便看向一位家仆,说道:“去给诸位大人准备一些银两来。”那家仆听后,立即就跑了去。
自古钱帛动人心,一众官员见此,便将自己所知道的添油加醋说了出来。
武士彟听后,这才知道为何李世民会如此器重陈懿轩,因为如今的灾民出海之策也是源自于他,而且准备建宣纸作坊,看来此人毕竟能力超群,不然陛下也不会亲自下旨,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同时这人还是一位天外来客,如此一来,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更不吃亏了。
很快,仆人就将钱财取来了,然后武士彟便分给了这些个官员,他们每人平均拿到手的都有十多贯之数。
众人见钱财到手,才说道:“应国公,你看是否应该请令媛出来了,然后随我等一同进京长安。”
“诸位同僚,我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们。”武士彟听后,想了想,还是把他担忧之事的原委说了出来。
那便是他武士彟如今已有了三个女儿,旨意中的指名的是小女儿武媚,这也让他有些哭笑不得。他的小女儿是在大半年前才出生的,如今还未满岁,取名为武沁,而他的二女儿才是武媚,也是李世民旨意中点名之人,可却不是他的小女儿,因此这也让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此是好。
诸位官员和内常侍张顺听后,也不禁有些汗颜,因为他们对于武士彟家的详细情况打探不足,此事才闹了这么个乌龙出来。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这这个时代,通讯本就不发达,加上武士彟家一直久待京城外,朝廷之人自是不会花经历来关注谁家有几个公子小姐,什么时候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