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纸命令把我从舟山海军部队的军机关宣传处调到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海军的一个基层分队担任教导员。从军十四年,一直在舟山海岛工作,除了回老家偶尔从宁波经过之外,很少在宁波驻足停留。
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这个美丽城市的一员了。我的爱人和女儿可以随军到宁波,很荣幸地就要做这个城市的市民了。然而从舟山到宁波,要面临重新安家,妻子要面临重新就业等许多困难。我在担心,宁波,它肯接纳我们吗?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真是一个巧合。和我同车的是一群小记者。他们唧唧喳喳的就像春天的燕子。有《宁波晚报》标志的红色太阳帽,映着一张张充满稚气却竭力要装出一番深沉的脸。因为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报到,我的心事太多,所以穿着一身军装的我一路无话,比小记者们更显得深沉。坐在我座位旁边的一个小记者,试图用记者的敏锐和机智找我搭讪,我都懒得理他。下车的时候,那些涉世不深的小记者们一哄而散了。我正欲下车,却发现我旁边的小记者拉下了他一上车就一直拿在手上的一份《宁波晚报》。本欲叫他回来,那小记者却早已走远了。也罢,单位来接我的车还有一段时间,我姑且拿它消磨时光吧!
晚报的头条讲的是宁波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在市场上出售一种有毒的织纹螺,记者提醒广大市民注意。接着翻到报纸的副刊,想浏览一下副刊的散文。因为我在宣传部门工作,更因为自己从军十多年也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散文诗歌,拿过几本获奖证书,所以,看报纸,更关心的是人家的散文,如果人家写得好,便如喝了一口清茶,觉得沁人心脾。如写得不好,便自己在心里得意一阵:这文章如果换了我写,必将那样写而不这样写。
副刊上有一篇介绍宁波“天一阁”的文章,本来古色古香充满文化品味的天一阁却让华丽的词汇描绘得走样了。我便想,等我到新单位报到后,也给晚报的副刊写上几篇。
我继续往下看报,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宁波市为了解决工薪阶层住房难的问题,计划在2004年推出一批限价房,2005年6月交付使用。我下一步考虑的最大问题就是我的老婆孩子来宁波后住哪里的问题,这则新闻上详细讲明了购买限价房的条件、方法、程序等。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购买限价房的条件,但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把这则新闻给“收藏”了。
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我的远见。果不其然,当开始登记购买限价房时,又是《宁波晚报》告诉我应该到哪里去登记。我很顺利地交上材料,进行购房登记。最后,在2004年7月份的摇号中我的爱人榜上有名,我们取得了购买限价房的资格。我开玩笑对老婆说,我的名字上了很多次报纸,你的名字就上了一次报纸,但显然比我的含金量要高得多。老婆这时候一本正经地说,这要感谢宁波市委市政府。我在心里说,当然,不过也应该感谢《宁波晚报》。
不久,又是《宁波晚报》上的一则招聘启事让因为随军失去工作的老婆重新在一家商场找到一份工作。再后来,我果然开始给《宁波晚报》的副刊写稿了。我的心情好,写出的稿子就充满了激情,当然质量就高。这一次我又创了记录,我写的散文《丘逢甲和他的诗》从寄出到发表,仅仅—个星期的时间。这在以前的投稿中,可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它差一点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军机关的宣传干事,写稿子在一个城市的晚报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于是赶紧又写几篇,本来抱希望很大,还记得有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井水叮咚》,自以为写得满有文采,不会比杨朔的《茶花赋》差,没想到还是给编辑大人给“枪毙”了,后来再写,竟屡投不中。看来,给《宁波晚报》写稿,大意不得。
记得有一位资深的报人说过,一份好的晚报,就是城市的一张好的名片。是啊,城市的名片,不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不是这个城市的风味小吃,甚至也不是这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因为它们都只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某个方面,而不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全部。而一张好的晚报,它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虽然琐碎。却情真意切,虽然鸡毛蒜皮,但却关乎民生大事!
原载《我与晚报》征文作品选
锤炼海上保障硬功
东海舰队某勤务船大队着眼于提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上综合保障能力,建立了一支由五种型号、七艘船艇组成的“五型七船”应急保障编队。几年来,该保障编队完成了夜间岛礁区补给、昼夜三向、四向综合补给、大风浪条件下伴随补给、无码头油水装载和锚地导弹重复装填补给、军民混编船队应召补给,以及1船同时串拖2艘受损舰艇和2船同时援救受损舰艇等30多个海上高难课题的训练,探索出了一套快速、高效、准确的保障方法。亡羊补牢保障编队初组建
1995年盛夏,东海某海域“红”、“蓝”双方舰艇编队正在进行对抗演习,担任“蓝”方编队后勤保障任务的东海舰队某勤务船大队临时组成的保障编队,由于保障技能单一、手段落后导致“蓝”方的多艘舰艇不能得到有效补给,失去机动能力和二次以上打击能力,被“红”方编队当靶子“聚歼”,与此同时,保障编队船艇也被“红”方一一“击沉”。
演习结果出人意料吗? 分明又在情理之中!长期以来受近岸防御战略思想的局限,该大队对海上应急保障补给,在海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海上应急保障的训练创新,部队的训练大都是在附近海区和锚地进行,且战术背景简单,训练方法落后,保障方式单一陈旧,离现代海战对应急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中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从而导致了作战“腿长”,后勤保障“腿短”,使作战舰艇无法形成海上二次或多次打击能力。
这次重大演习败走“麦城”,无疑给该勤务船大队官兵敲响了警钟。他们深刻认识到,作为勤务船大队必须要着眼于未来海战场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海上训练,确保“出得去、补得出、防得住,救得起”。他们随即成立了海上保障练兵领导小组,计划在两年内,建立起一支高效、快速、准确,能在战时进行各种海上综合补给的勤务船保障编队。
当年10月,该大队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包括训练指挥室、多媒体教室、网络训练室和信息资料室的军官训练中心,定期请专家、领导来大队授课,探讨勤务船编队海上保障中的训法、战法高技术条件下海上保障手段、保障方式,强化应用性和对策性问题的研究。该大队敢于瞄准强敌,着眼未来实战,从提高单船保障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入手,加强了复杂海况下海上综合补给和新老装备对接保障等高难课题的演练,成立了油、水、冷、运、拖五种型号共七艘船艇的“五型七船”海上应急综合保障编队。乘风破浪海上保障海上练
海上保障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到海上去解决。保障编队不放过每一次实际练兵的机会,每年都要组织海上综合保障演练,在训练中提高,在风浪中接受检验。
1996年开训后,他们就把“五型七船”的海上应急保障编队拉到海上,向过去从未碰过的夜间岛礁区补给、左右舷和船尾三向补给、大风浪条件下伴随补给等13个高难科目发起了冲击。复杂条件下应急快速保障科目,难度高,危险性大,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撞船等事故。为确保演练安全成功,各船艇在数十个单项操作科目全部过关的基础上,展开了战位蒙眼操作,让官兵演练补给技术动作“一摸准”的绝招。
在大风浪条件下遂行补给,一直是几十年间不敢碰的风险区。经过半年多84次实操和6次海上演练,突破了这一课题,使大队保障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
1997年,他们在攻克对猎潜艇、扫雷舰、护卫艇小型舰艇保障课题的基础上,又完成了航行中对驱护舰纵向油水补给、干货补给、战损拖带、支援损管补给和夜间三向、四向综合补给的演练。
深秋一天晚上,一阵急促的紧急备航电铃在码头各船齐响。一支由五种型号、七种船艇组成的勤务船保障编队,经过数小时的隐蔽航渡抵达指定海区。此时,8级大风刮得大海波涛翻滚,勤务船编队按照预定的方案,迅速与在此等候补给的驱护舰编队会合,完成了编队夜间码头物资紧急装载、紧急出航、隐蔽航渡、综合防御、航行中油、水补给、锚地补给和复杂条件下的并拖、串拖及支援损管、海上伤员转送救治等十几个科目。特别是夜间复杂条件下1船同时串拖2艘受损舰艇和2船同时支援1艘受损舰艇,一直是勤务保障上的高难科目,以前只在理论上模拟演练过,这次他们以实战为背景,在复杂条件下组织实施。抢救起火舰艇和为舰艇补给油、水,以前都是模拟练,这次他们采取油、水实补,实战救护,攻克了海上勤务综合保障的高难科目,练成了一手全天候保障的硬功夫。这次演练的成功,标志着该大队的“五型七船”保障编队经过海上两年来多次训练和摔打,已初步具备海上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