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933300000003

第3章 致选择

我为什么鼓励你选择大城市?

大城市追求梦想成真,小城市享受生活安逸,这都没有错。重要的是你喜欢,你享受,你负责。

1.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收到了读者的私信:“七天姐姐,我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你之前说过一定要去大城市,可是我喜欢稳定的生活,我应该选择去大城市还是一个还算安稳的小城市呢?”

选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选大城市里的一般学校还是选小城市里的好学校?这两个选择,我都会选前者。因为我自己也经历了一个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过程,整个心态和机遇的变化让我更倾向于大城市。当然,这也是由于我个人经验有局限。

但我还是想说,重要的不是做出他人眼中最正确的选择,而是做出你最想做的选择。

我选择北京,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这个城市,而是因为在这里,我能最大限度地尝试人生的可能性。

我做的是文化行业,而北京是文化行业资源最丰富,流通最快速的城市,获取资源的渠道也是最多的。在这里,我可以迅速了解到整个行业的变化,并且根据自身能力做出调整和选择,试错成本会大大降低。尽管现在互联网让信息流通了起来,但身边的人对于信息的敏感度,还是要取决于这个城市的氛围。

一旦我对当下的行业和公司不满意,那么在这里,我还能快速地找到其他行业或其他还不错的公司,快速地转化行当。

当然,这样的大城市里要承受的是拥挤的地铁、高额的房租,还有出门一天最多只能办两件事的周折。

如果说大城市主要是生活成本,小城市更多的是关系成本,那么生活成本往往袒露在外,人人可以清晰地得知成本的高低,而关系成本常常是隐性的,难以估量。

潘石屹在前段时间举办的潘谈会上讲述了自己从小镇到省会城市,后来又来到首都的经历,他笑着说:“小地方的关系网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很有利。”

我能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在大城市,你能更体面、有尊严地生活,不会为了一件事四处求人托关系。

我接受这份城市的压力,为的就是在这个城市的无限可能。

你看,每一种生活都有代价,最重要的是你选择承受哪种代价,选择哪种想要的人生。

2.

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哪一个选择,哪一个城市,会左右你的一生。如果在大城市待得不如愿,完全可以收拾行囊回到小城市。如果小城市容纳不了你的灵魂,你可以裹挟着肉身努力奔向一线城市。

与其说艰难的是选择,不如说艰难的是勇敢,勇敢地承担选择的后果,以及勇敢地在选错第一步后,不气馁不抱怨,做出下一个正确的选择。

况且城市是变化的,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妄想两种不断变化的事物会一直匹配。你应该选择一个在当下与你气场相投的城市。

如果你想要冒险,想要尝试更多可能,请勇敢地跳入大城市的人潮中。

如果你向往稳妥的生活、甜蜜简单的小日子,不如就在自己的期望清单上划掉这个“别人家”的理想。喜欢过小日子并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清醒的认知。

不要否定自己内心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争强好胜,渴望更优渥的生活,也有人想要每天陪着爸妈,和心爱的人有一个小小的家,下班煲汤煮饭,一起白头偕老。

大城市追求梦想成真,小城市享受生活安逸,这都没有错。

重要的是你喜欢,你享受,你负责。

3.

往长远一点看,局限你选择的,是你的眼界,是你目光可及之处,你对一种状况作出了什么决定,也就决定了你是井底之蛙还是鹤立鸡群。就像喜欢星星这件事,如果是见过月亮之后说喜欢星星,那就是真的喜欢了,可是如果没有见过月亮也没有看过太阳,你抬头看见的只是星星,这不叫勇敢尝试后的选择,而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我身边的人,有的在暴富之后,选择了买房买车;有人挣到了第一桶金之后,选择了创业;也有人拿着来之不易的钱,选择了留学深造。我不能评判哪一个选择更好,同样的一笔钱,我认为投资比消耗好,让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比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有价值。

当然,这个价值也是我在我的局限里讲述的——你的杠杆价值,你能够撬动的资源。

五年后,房子和车子还在那里,但你的思维或许并没有什么质的突破,反观另一个深造或创业的人,他们收获的是更宽阔的人生体验。

想要自己未来的人生越来越好,重要的是学会改变自我思维,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认知。不要因为留在小城市就停滞不前,照样有人在小地方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创业,赚得盆满钵满。

我的好朋友安然在四川的一个三线小城市,她在国企上班,业余时间写文章、运营公众号、做音频,也拥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她也有固定的三五好友,经常交流着北上广的都市生活状态,是典型的享受着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又以大城市的节奏来要求自我的“斜杆青年”。

相反,有人享受着大城市的红利,却过着最下限的生活。这个城市的资源和上升空间对于无视它们的人来说,也形同虚设。

我有一个程序员朋友,来京近十年,从没去保利剧院、蜂巢剧场等文艺聚集地看过话剧,也没有参加过大型活动,每天三点一线的上班、下班、加班。突然有一天,他决意要回家结婚,那时他对我说了一句:“我在的北京和你在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北京。我好像从来没有好好体验过这个城市。”

生活不是因为你生活在哪个城市而改变的,关键在于你内心的欲望和渴求。

4.

如果留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那么面对高房价和高强度的生活状态,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可能你拼尽小半生的努力,才能在北京的六环外拥有一个小房子,甚至还可能被房贷困在每天一睁眼就要计算还给银行多少钱的压力中。

而回到老家或省会城市,或许等待你的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是你要放弃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环境。任何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总能多多少少塞给你一点“幸福肥”,还会拿走一点你的斗志和野心。而你才二十几岁,你要不要为了以后的稳妥,就放弃了现在的奋斗?

答案没有写在哪个公众号或者哪本书里,你想要的生活,终究要自己去探索,去尝试。

有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呢?我想是有的。

比如我喜欢的作者柏邦妮,她日常在北京写剧本,跟朋友们聚会,但她却在杭州买了一套房子,偶尔会过去散心享受生活。对于她来说,在北京开心,留在杭州也开心,哪一种生活都有独特且美妙的一面。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实力来hold住自己想要的多面生活。既要有经济实力,也要有自如切换状态的能力。

私心一点来说,我不希望你选择稳妥,因为我相信稳妥是最后的退路,如果退路还在,那不如奋力向上,勇敢一搏。

这样我们也许有机会得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

那些实现了梦想的年轻人,都做了哪些关键选择?

我们要学会承受生命之重,然后把它变成礼物。

1.

“我会成为我注定要成为的人。”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听到的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源于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我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是想查查牙叔是什么星座,怎么可以这样迷之自信又傲娇,可爱到让人不得不爱呢?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完美主义的处女座。

天才向来都是如此吧,自私又坏脾气,私生活难以描述,喜欢用万人追捧来掩饰自己那颗孤独的心。

但是,当他唱起歌来的时候,这一切的不堪都化作了才华的震慑力,其他的不完美又有什么关系呢?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给每一个人的圆梦之旅,男主从无人问津的机场行李搬运工变成了在几亿人面前演唱的超级明星。

最初他明明是来乐队寻求合作机会的,但说得却像是同行交流,举重若轻地从别人口中得到了乐队休息的地方,然后带着自己写的歌找到乐队成员。那时乐队的主唱刚刚离开,他就咧嘴一笑说:“你们看我怎么样?”

突出来的门牙让银幕外的我忍不住笑了,他的形象看起来似乎不太好,但是他向前走了几步,然后歪过头唱了一段歌,可以说是惊为天人了。“我天生比别人的门牙多四颗,所以音域更宽广。你们想清楚了可以来找我。”弗雷迪眼神一挑,立刻在我的脑海里占据了主角地位。

坦荡、自信、无所畏惧,最初的弗雷迪即便是一文不名,都闪烁着光芒。

弗雷迪是孤独的,就像大师们独有的那份落寞。但是孤独之后的绽放又足够惊艳。在所有人都在寻求六便士的时候,他是可以抬头看到月亮的人。

他孤独、自私、虚荣、不可一世,像个浑蛋。

但是他的梦想,是唱歌给这个世界上觉得格格不入的所有人。

即便是在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之后,他说道:“我不屑于拿出时间去做艾滋病大使,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自己,我要把所有剩下来的时间做音乐,我就是要成为我注定会成为的人。”

他的旋律被深入绵延在世界各地,充满暴戾,又有自恃不由分说的高傲。他说:“也许你们不喜欢我,但我无所谓。”

足够燃!也让人想到一句话——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个人可以为了他的梦想,不顾一切。

2.

影片中除了弗雷迪,其他的辅线同样精彩。弗雷迪的成功是作为Queen乐队主唱的成功,尽管他的表现力,他的作曲天赋,他的行事风格为这个乐队笼罩着一层光芒,但是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同样有着自己的才华和对音乐的坚持。

比如“We will rock you”(我们将震撼你)这个经典的作品,就是吉他手布莱恩·梅在思考如何跟歌迷更亲密地互动中诞生的灵感。如果有第一部电影,布莱恩、罗杰或者约翰,都会成为主角。

吉他手布莱恩·梅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是世界顶尖的吉他手,同时也是帝国理工大学的博士,利物浦约翰莫尔斯大学的荣誉校长,甚至曾和霍金谈笑风生……

他在五十九岁的时候重回学校,在帝国理工大学读完了当年没有完成的博士学位。对他来说,摇滚是一生所爱,天文学也是。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之外,他用漫长的岁月完成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谁说一定要向最初的现实妥协呢?只要足够有耐心,星辰与大海都在你手上。

3.

昨天晚上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个小姑娘的留言,大意是她在看了《大大的城市,小小的我》之后,希望自己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一个更好的选择。大一的她读到我二十五岁时描述的生活,看到了她对未来的向往。

而半夜十二点还在忙着写周报的我,突然有一种“所有的努力都未被辜负”的释然。

弗雷迪说过的那句话,让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能够实现梦想的人,都做了哪些关键的事。

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坚持。

业内有一个同行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做起了带货量惊人的抖音号,大家纷纷来问有什么秘诀,我也追问:“快说快说,你有什么秘诀?”他坐在我对面淡定地笑了笑:“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很多人问完之后就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自以为找到了什么秘籍,但是做了十多天抖音后就放弃了。

大部分人的理由是:“唉,还是我们设备不行啊。”然而那位同行却说:“其实我们的拍摄工具就是手机,连相机都没用。”

第二件,就是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

想起之前和一个正在做公众号的学弟聊天,在提到自己的目标时他说:“希望我两年后可以年薪三十万。”

我说:“这个不叫目标,叫愿景。”

目标是在什么时间内,通过什么方式,完成什么样的事。赚多少钱只是目标中的冰山一角,它应当分为更多维度和更多阶段。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写道:

最高目标,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数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标,而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件,就是承受生命之重,然后把它变成礼物。

承受孤独,承认在万人交汇的舞台上被审视,被质疑,甚至被身边的朋友利用。

弗雷迪向和他相恋七年的女友Mary坦白自己的双性恋身份。她对他说:“你的生活将会无比艰辛。”

我们常常会有同样的感觉,时而对人生充满无限期待,时而又觉得人生黯淡无光。

摇滚教会了我们什么呢?热情、力量与爱。

在“拯救生命”的演唱会现场,弗雷迪用充满热情的歌声表达着他的创造力和天赋,他是舞台上的王者,是匍匐在普通生活中平凡人的无限光芒。

很多人是因为看到了他的无限力量,才愿意抬起头,握紧拳头,与明天握手言和。

一如弗莱迪所说的:“The show must go on”(演出必须继续)。

你还年轻,你应该在路上,你拥有无限可能。

如何比自己先天条件好的人混得更出色?

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上。——凯鲁亚克

1.

世界上有两种女孩儿,有一种女孩儿从一出生就可以得到很多,可以得到丰盛的爱和物质,好像伸一伸手就有满身星光。

而另一种女孩儿从出生开始就要学会争取,要在贫瘠的人生里挣扎着向前走,先逃离原生家庭的无底洞,再跳过情情爱爱的陷阱,然后躲过职场里的各种磕磕绊绊,历尽千辛万苦,还离理想人生差一大截。

女孩儿A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中,是典型的小镇青年,家中除了她还有一个弟弟。高二那年,母亲曾试探着问她:“家里钱紧得很,以后不上大学好不好。”

女孩儿A哭着跟母亲大闹了一场,说就算砸锅卖铁自己也要上大学,母亲没拗过她,但跟她约定,大学期间每个月只给她五百块钱,其他的钱要她自己想办法。

女孩儿A觉得委屈,刚想说话,抬头看到母亲身上还穿着那件已经穿了七八年的衬衫,又把话憋了回去,只说了声“好”。

那一年她雄心壮志,想靠高考翻身,谁知道当年的数学题是那几年最变态的一次,她栽了坑,只考了个普通的二本。

一路走来,她一直与普通二字贴身不离,只有高二那年考进了全校前十,这样的成绩如昙花一现,成了她永久怀念的巅峰。

大学四年中她当过促销员,在报社实习过,做过流水线上的小时工,谈过不靠谱的异地恋,直到大四那年才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部小小的安卓手机。

那年,微信公众号才刚刚起步。她用买来的二手电脑零零散散写过几篇公众号,但坚持了半年总阅读量也没有破万。

女孩儿A觉得自己前二十二年的生活是被日子推着走的。如果她不去兼职,她就没有生活费;如果她没有生活费,就没办法要到下一年的学费。她就是那个永远没有水晶鞋和王子的灰姑娘。

所谓的奇迹,不过是众筹几万个人的梦想,去向上帝交换一个机会,女孩儿A觉得自己永远是那个分母。

女孩儿B家庭富庶,出生在江南小镇,长得婉约动人,小学就是学校的“两道杠”。从初中到高中练了五年小提琴,是有资格做特长生的,但她自己更喜欢文化课,所以小提琴就成了爱好,而且高考那年她被两家国内顶尖的大学抢着要。

大学开始没两个月,她跟同系的校草谈起了恋爱,两人在恋爱之余还开了一个小的摄影工作室,大四那年女孩儿B又申请了英国的大学,一毕业就飞到了伦敦读研,坦坦荡荡地跟男友说了分手。学成归来后,直接进了一家广告公司,闲暇时间自己琢磨起了公众号,没写几篇就出了第一篇阅读量十万多的爆文。

她也有过无数深夜码字写稿的时刻,她也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她也清楚要多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她自小了解物质的好处,所以一过十八岁就开始学着挣钱,跟爸爸经商的朋友接触,明白努力不过是最基础的东西,她觉得努力无需炫耀,只有优秀,才能让人看到你。

女孩儿A在超市忙着打工的时候,女孩儿B在外企空调房里作方案。

女孩儿A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女孩儿B在跟外教上英语课。

女孩儿A绕着操场一圈圈跑的时候,女孩儿B在健身房打卡私教课。

2.

女孩儿A和女孩儿B在人生前二十年的时光中没有重叠,一个是贫穷的小镇青年,一个是富有的天之骄子。

她们两个是在大四实习时的公司里遇见的。

女孩儿A看到中午大家都在聊天八卦,而女孩儿B则独自捧着一本国外小说看得津津有味,还把手里多买的一杯星巴克递给了她。

女孩儿A拘谨地说谢谢,两个人就聊了起来。女孩儿A说自己想留在这家公司,女孩儿B笑了笑,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读研的资料。

在职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女孩儿A的武器是勤奋,女孩儿B的武器是专业。虽段数不同,但好过手无寸铁,妄想靠混日子和混美貌博得一片天空。

女孩儿A挣两千,花八百,她住在宿舍,吃在食堂,攒钱为毕业后押一付三的房租做准备。女孩儿B挣两千,花两万,这个工作于她不过是打开交际圈的机会,她看重的不是工资,而是人脉。

她们唯一相同的是,两个人都知道这个公司不会是他们长久的归宿,反之从这里拿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女孩儿A带走的是一份专业技能,她靠着这样的实习经历进入了一家大型公司。小公司学做事,大公司学做人,她太清楚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唯有练好专业技能才是她全部的依靠。

女孩儿B带走的是她得到的人脉,这样的资源一直利用到她后面的创业中,她年纪轻轻就懂得经营与谋略。

3.

女孩儿A就是我,而女孩儿B,是我在成长路上遇到的一个闪闪发光的姑娘。她比我家世好,比我能力突出,比我选择多,重要的是比我更努力。

我们常常以为,比自己优秀的人,不是用来嫉妒,就是用来超越的。但事实上,有很多人你从一开始就超越不了。与其想着弯道超出别人的轨道,不如走好自己既定的轨道。

在宇宙空间中,有无数行星是互不打扰的,它们不贪恋别人轨迹里的风景,只觉得能始终前行就是福报。

在一开始时,我们没办法选择成为女孩儿A和女孩儿B,但是随着岁月渐长,我们走过无数个十字路口,然后停下来,选择一个走下去。走着走着才发现,有些成长是殊途同归的。

这种相同与我们的身家和地位无关,它更像是一种频率。

因为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并不在意有什么局限就去做,没钱有没钱的奋斗方式,有钱有钱多的进阶渠道。

她在她的创业路上所向披靡,勇敢前进,意气风发地打拼着。

我在我的白领生涯中打小怪兽攒经验,岁月静好地缓步前行。

4.

去年女孩儿B路过北京的时候约我吃饭,我写完了当天的稿子后匆匆赶去与她见面。聊天中,她转着无名指上的戒指笑着说:“我去年结婚了,宝宝明年就要出生了。”

我曾经以为她会纵横职场,带着员工们开疆辟土把自媒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谁料她说这次来北京是来沟通一个童装电商的合作。

“你之前的生意怎么办?”

“不做了啊!”

“怎么这么干脆,你之前也没接触过童装行业吧?”

“是没接触过呀,但是有什么害怕的。而且我马上就要当妈了,自己边养娃边练手,母婴市场肯定是红利期,我准备入场了。”

我曾经以为女孩儿B的目标是职场,爱情、家庭于她不过是蜻蜓点水,却不知她也会为了珍爱的小生命改变人生轨迹。

她聪慧有才,雷厉风行,职场于她是一片广阔天地,可是生儿育女,重新开始亦是她人生的幸福所在。

她问我目前在做什么?我说我还在上班,业余时间做公众号,闲暇时做做采访。

她笑了笑,问:“还看书吗?”

“当然,今年目标是一百本。”

“那你要小心了,我今年的阅读量直逼四位数了。”

我笑了笑,说:“我们不一样。”我想表达的是,她起点比我高太多了,我妄图追求她的速度,只会冒冒失失丢掉自己的所得。但我想了想,又接着说,“但是又一样,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生活的人。”

她也笑了,说:“是啊,当年看到你那么拼命的样子,真怕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把努力当作幌子,把别人当成标杆,而忽略了自我。”

女孩儿B曾经也问过我:“你想要更多吗?”

怎么会不想呢?谁甘心来世间只做灰姑娘?无数的少男少女千辛万苦地从小镇走到大城市,不仅仅是为了看到世界,更是想要世界看到自己。

想要是一种欲望,怎么要,却是战略和技能的结合。好高骛远是不可取的,好运气是不可求的。唯一能把握的是眼前的这双手,赤手空拳地向前走虽然艰辛了点,但好过依靠别人让风险不可控。

我也问女孩儿B:“你不怕失去很多吗?”

“怎么会不怕呢?可是怕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得敢。”

敢从头开始,敢转变航向,敢为了你想拥抱的,舍弃你已经拥有的。

女孩儿B说:“对待命运的方式不是顺遂和祈求,而是迎难而上,所谓的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能胜,只是不想输。”

我们都对自己此刻的所得无比满意,她走得快,却转了弯,未必不是好的人生。我走得慢,但仍旧心系前方,也会有更好的可能。

给我们信心的是岁月,是时间,是一点点地重塑自我,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和路。

凯鲁亚克在《在路上》这部小说里写下:“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明珠会交到我手上。”

也但愿你能找到属于你的路,得到你想要的明珠。

强大还是被爱,你选择哪个?

我就是要这个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打的,有一个舞台是为我亮的,这个世界上有人是为我而来的。这很重要。——演员春夏

1.

看姜思达跟王菊《刚过二十五》,视频开始时,思达穿着夏天的衬衫骑着小电动车,接上了眼神炫酷的菊姐,两个人飞驰在路上,无比青春,也无比美好。

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他们的谈话:如果放下现在的一切,你选择成为强大的还是被爱的?二选一。

王菊想了想,说:“强大的。”

思达笑了笑,说:“可是我想被爱,我觉得强大很累。”

而王菊却说:“给予也是一种快乐,如果我足够强大,我也可以爱别人,我同样可以从主动去爱里面得到快乐。”

这种强大是温柔的、自信的,能重塑自我,不祈求别人的回报,爱得更加天真。

王菊坦言,以前的自己没有现在这么坚定,包括在爱情里也是容易迷失的。但现在她说:“如果爱情不能让我变得更好,那它也不应该让我变得更差。不然爱情的意义在哪里呢?”

爱情不应该是让人觉得痛苦或者变得消沉的事情。

这个访谈让我想起春夏,同样是一个在思考也在自我审慎的女孩儿。她坦言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只是比其他人好一点点。

我喜欢她那种努力看到自我,从不拿捏姿态的感觉。我认为自知之明是很重要的东西,就像是空杯心态,你只有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承接更多的东西。

但同样我觉得野心也很诱人。春夏就是在我看来既有自知之明又有野心的人。

她说她一定要成为不一样的人:“我就是要这个世界上有一束光是为我打的,有一个舞台是为我亮的,这个世界上有人是为我而来的。这很重要。”

我喜欢她讲出这段话的瞬间,眼睛里有泪光,但是她没去擦它,就是这么自然。

2.

一个女孩子的强大,究竟起点在哪里?我经常会跟好朋友陶瓷兔子探讨这个问题。

还有,为什么在女性作者的写作中,总会有那么强烈的自我情绪和个人体验?我觉得是格局太小,兜兜转转只探讨爱情和失恋、美妆和护肤。

也许真正不局限女性写作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脱离这个角色,只是以人的身份来观察和叙述。这也是我们达成的共识。

这半年来,她给我推荐了吴伯凡、李松蔚、刘润还有雾满拦江等一些作者,我的感受是,自己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这是认知上的提升,因为男性作者的文章更多从宏观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从几个人的故事得出结论的简单叙述。

女性作者中当然也有这样的存在,比如梁宁和脱不花,以及我在微博上关注的斯一。

脱不花以前在微博上写清单,建一个话题,一下写出十条对于话题的认知,每一点角度都不同,特别干货。没有故事渲染,没有情绪,实打实地输出心得。

梁宁更甚,跟雷军等大佬们熟识。而且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创始人,很多都是她笔下的“我的一个朋友”。她写书评可以写出一个企业的底层逻辑,她有个公众号叫“梁宁—闲水照花录”,写产品逻辑、写创业、写情绪,用的都是中国企业二十年来的真实案例,切入口小,但是观察精准,完全脱离了个人情绪。

我和斯一并不熟,但我知道她曾是胡辛束的合伙人,聪明,年纪不大却经历丰富,在新媒体创业群里,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推手。这个表述可能不太恰当,但是一个人浸淫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东西。

如果有选择,我一定要成为不只能写励志、爱情和娱乐八卦的人,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再说回写爱情这件事,爱情当然是应该被讨论的,但它不应该局限在这个人为什么不喜欢我,他为什么不如我喜欢他那么多?或者他这样做算不算喜欢我等问题上。

被爱还挺重要的,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被一个人惦记,放在心上,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存在感。

可是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匹配被爱?我们有没有在学习、在进步?今年的我有没有比一年前的自己成长一点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

我认为强大在于主动剥离,剥离开女性意识,把自己先当成一个人去看待。不是女人脆弱,同样还有脆弱的、情绪化的男性,不是因为你是女生,你就应该获得哪些特权。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你要不要演戏?

其实我还挺赞同飞飞是大王的观点的。求生欲这个词,本身就是当下女尊男卑的网络环境下的产物,它太过于强调对女生的讨好,但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对于女性的歧视吗?

男人只要按照套路把女孩儿哄高兴了,只要懂得买买买,女孩子就自动愿意跟你在一起。肤浅、拜金、虚荣,我们真的要变成这样的人吗?

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期待在爱情里看到真善美和自由的。不然爱情的意义在哪里呢?

不应该是两个人携手并肩去看一个更大的世界吗?

3.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认识了一位生活在香港的女作者,我们并不熟悉,但我却挺喜欢她的。由于我打算帮她做音频课程,就约了个电话会议来沟通内容,也得以了解了她的过往。

她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三十多岁,前半生称得上跌宕起伏。

如果她是亦舒笔下的女子,座右铭应该是:“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讨好自己,而非满足他人。”

她高分考入北京的知名大学,想要挣钱,活络了各种心思,甚至还在冬天的北京卖过冰棍。她在二十岁之前开了一家自己的酒吧。她听从家人的安排嫁给了富豪,但是毕业后又果断离婚,因为不想成为某个人豢养的太太。

太想做自己的女性,总会有一段艰难的革命之路。

她住过筒子楼,也有过每天吃速冻饺子等待发工资的日子,干过做会议记录和端茶倒水的琐事,最拼的时候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她花了三年时间,从实习生做到了公司副总。

我问她:“有没有什么可复制的技巧和技能?”

她笑了,说:“你看你们总是想问出什么捷径。可是做事情哪有什么捷径,只不过就是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罢了。”

我一怔,说:“其实在现在的语境里,努力一词挺被大家嗤之以鼻的,反而是选择、格局,都比努力更重要。”

她说:“那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努力方法了。不是加了一会儿班,多做了一点儿工作就叫苦不迭,那还算不上努力。”

她说自己头天刚进医院急诊,夜里还连续开了两个会。她发给我看她的行程表,从九月到十月,安排了十几个不同的目的地,几乎是马不停蹄。

和她聊天的过程,是我固有认知被打破的过程。

她说到财务自由,我说我身边大多是工薪阶层,有少部分人在理财。她又笑了:“你看,为什么说到挣钱,你们想到的总是投资,而不是努力在工作上爬到更高的高度呢?”

我沉默了。她继续说:“大家都觉得让事业变得更好很难,对吧?可是那些投资人,他们念完硕士念博士,再念MBA,他们这样努力提升自己,做的投资还不一定能挣到钱,你怎么能奢望只靠投资实现财务自由呢?”

后来人要懂得的,永远是投资自己。

我们聊职场话题,我问她对“贵人”这个话题怎么看。

她说:“即便是你遇到了贵人,如果你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也没有用。那些大佬们个个都是老油条,你动了什么小心思,用了什么殷勤手段,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贵人是给那些有实力也有潜力的人准备的,不是给那些想要做白日梦,凭借自己揣摩人的心思,想要一步登天的投机者做后盾的。”

我说:“大家都太想要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她又笑了:“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你想要的东西总要付出代价。”

我们有时的确贪婪,想要两头都占着。但是当你开始想要往后退时,很可能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了。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是近年来最知名的女性商业大腕之一,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女性不够努力,不够拼命,总是见好就收,想着找一个男人来依靠。”

她说得非常残酷,但她说的可能是对的。

见好就收,或许已经不再是我们这代女孩儿的归宿了。未来的就业环境只会更糟糕,我们必须更努力,才能在职场中获得一点点的生存之地。

4.

很多时候我也很想赢,但有些时候,我还想要酷。

我想清楚了我为什么想要强大,而不是被爱。尽管这个世界残酷,但我还是挺想正面面对它的,我不能总是躲在别人的背后,让别人来替我遮风挡雨。

在北京的这三年,是我切实在练习成长的三年,每一天我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我没有被谁好好爱着,呵护着,我一个人对着遇到的风雨迎难而上,挺有感触的。

我想对那个一身孤勇向前走的自己说:“你没有赢,但也没有输,你会越来越勇敢,也会越来越强大。”

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都对这个问题焦虑过:工作还是考研?

不要贪图便捷的成功。——字节跳动CEO张一鸣

1.

“选择大于努力。”这是很多公众号作者和博主们分享的一句话。

但这句话细究起来,也有一点投机取巧的意味。它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只要你选择了很多条路中的某一条捷径,你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这周末我参加了采铜新书《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的发布会,有一个读者问:“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想要考研,我应该努力先考上研,还是在日常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用把考研这个目标当作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果你是真的想考研的话,那么此刻你就应该坐在自习室认真复习,而不是来这个分享会听一个叫采铜的人说如何考研。”作者这样回答。

我是明白他的意思的,如果你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目标,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朝着这个标准去前进,而不是分心去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

作者继续问这位读者:“你为什么考研?”

她说,希望能用心理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采铜继续说:“那你在日常中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积累就可以了,你不需要考这个研究生了,因为学校里面教的知识跟你需要的是不一样的。”

最后采铜老师很不幽默地来了一句:“其实我也是害怕考研的,所以我选择了保送。”

考研的痛苦在于,它有明确的录取标准和界定。但纠结之处又在于,在付出重重努力获得研究生资格后,你又会怀疑毕业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奇葩说》导师黄执中的微博上也有一个大学生的留言说,自己是很坚定的考研者,因为想要一条出路,但是很多人说三本学校的人就不要考985、211了,是不是自己太不现实了,自己应该坚持吗?

黄执中在回复他时说了一句话:“考研是手段,想要一条出路才是目标。”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她顺嘴说了两句:“现在来面试的人,如果是双非学校的研究生,基本可以判断这个人既想逃避就业压力,又没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判断力,也对自己不负责,混研究生学历的也会混工作任务。”

这番话听起来特别让人感慨。

2.

周末的时候跟作者韦娜一起在浙工大做了一次分享会。如今她已是七个月的孕妇,但还是拖着沉重的身体从上海来到了杭州。跟她聊天时,才知道她的第五本书要上市了。

在她的分享中,她说自己连续七年五点起床写作,在选择了写作之后,她从未有过懈怠,哪怕有过对风格和类型不满意的时刻,也没有停下来过。尽管已经到了孕晚期,她对于创作的热情和投入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一个有大量时间且精力充沛的年轻人。

在读者的提问环节,她对于这些困惑的解答轻车熟路,还能用一种春风化雨的风格轻轻抚慰学生的迷茫,并且对毛姆等人作品里的名句信手拈来。

我喜欢她在文章里写下的这段话: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做好任何一件小事都需要努力和耐心,更需要慢慢来;他们比任何人都惜时惜命,所以才有资格享受拼命尽兴后的人生礼遇。

在看完今日头条张一鸣的相关报道文章时,他的一些特质打动了我。

“机器人”是外界对他最多的称呼,但这个“机器人”并不是说他待人冰冷,而是他能精确把控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无限地延迟自己的满足感。他说话时的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而且他做选择的路径非常明确,那就是找到所有可行的路径,并从其中寻求最优解。

在他选大学、选专业上就可见一斑。

张一鸣是在南开读的大学,他在母校的演讲里面提到,为什么他这个福建娃会来天津上学:

①最好在北方,冬天会下雪,因为没见过,想玩。

②想独立,离家远,不能让父母突然跑到学校来找我(这样就排除掉东南沿海的城市了)。

③综合性大学,不要像中科大那样偏专科。

④男女比例不要太失调,方便找女朋友(排除了工科类院校)。

⑤靠海,因为喜欢吃海鲜(只剩下渤海湾)。

根据几个维度的综合依据,排除干扰选项后留下了他想去的地方。

3.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在关于决策的问题上,我也有一些心得:

第一,不在小事情的选择上消耗时间和精力。

比如点外卖的时候选什么,吃饭的时候选什么,所谓的“选择恐惧症”会让你在这些事情上浪费很多精力。

我跟一个朋友去买饮料,她站在饮料柜前五分钟都想不好自己应该拿什么。

“为什么你选得那么快啊!”

“因为我会逼自己做选择。”

因为你不选,你就永远不知道哪个饮料是你喜欢的,品尝不到味道的时候,只是无意义的决策拖延。选了之后,你就知道下一次怎么选了。

小事情上“下一次”选择的机会有很多,这种日常的选择,决策的影响结果并不大。

第二,应该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决策质量。

在遇到问题时,不要被大脑里跳出来的第一个解决方法搞定。要在“好,就这么着了”拍板前,自问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时,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第三,作不了决定就把“目标悬置”。

在作不了决定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做这件事情需要的一些模块和技能你还不具备,可以先把这个事情放在一边。

美国斯坦福大学近年来就把四年大学制改成了终身大学制,也就是说,你不必着急尽快毕业,再去为其他事情做准备,而是可以把工作和学习交叉进行,在实践中学习。

第四,不要轻易破釜沉舟。

在作任何决定前都要想好退路,也就是第二方案。不是说不要用尽全力,而是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当下的路径行不通的时候,你要学会改变轨道去尝试新的可能。

我在工作中学习到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你的判断力,明白做成一件事的概率,而不仅仅是碰运气赌机会。努力之外,要有灵活的变通。

第五,通过写清单不断逼问自己,具象化自己的标准。

当不知道该怎么选专业、选工作的时候,拿一张纸列下来,把所有的优势、劣势写上去。选男朋友,把“靠谱”二字的具象化写出来,比如约会后送你回家,可以在关键时刻借钱给你,等等。

列清单会让你更加明确自己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和框架。哪怕你在尝试之后发现自己的标准跟预期的不符,也可以通过不断修改标准来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我特别喜欢张一鸣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贪图便捷的成功。”

在作决策的时候,如果能够一直以人生的大目标作为标准,而不仅仅追求短期的满足和获利,那这一定是一个更高质量的决策。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德鲁克曾经提到过一个原则:以终为始,先有愿景目标,再以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同类推荐
  • 保持你的善良 也要坚持你的底线

    保持你的善良 也要坚持你的底线

    善良,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贵的品德。但是善良更多的是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盲目善良,是一种失败的给予。这样的善良只会成为别人的枷锁,自己的刑具。久而久之,原本纯洁美好的善良会被戾气侵蚀,失去它原本的真正美好。
  •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本书以成熟温婉的笔调,娓娓道来的语言和温和可亲的视角,写出了现代都市男女都会遇到的“心灵病症”,并以朋友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抚慰和建议,给人以绝境中的出口,痛苦中的希望,黑暗中的温暖。
  • 改变一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改变一生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为什么能成功?马云、史玉柱又是如何能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关键是他们拥有非同一般的心理素质。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不得不读的一本关于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书,让你从容应对人生。
  • 说话办事心计学

    说话办事心计学

    《说话办事心计学》,成功总是垂青于善于说话和巧于办事的人!可以说,会说话会办事是一个人在生存和竞争中获胜的必备本领。当你真正掌握了说话办事的“心计”学,你就拥有了成功人生的资本,就一定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生中找到幸福。
  • 胸怀决定规模

    胸怀决定规模

    随时与上司保持沟通,他可能就是你的贵人,强烈的企图心,让你不再为别人打工,相信自己不单是一种品格,而是生存的技能。一开始心中怀有最终目标,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胸怀宽广的基本标志是能够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美国总统林肯曾试图跟他的政敌交朋友,引起一位官员不满,他认为林肯应该利用权力消灭他们。对此,林肯则十分温和地说:“当我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胸怀决定规模》以一个个醒目、响亮的法则为引导,内容涉及职场、管理、创业、理财、人际交往、自我完善等方面理念和技巧,语言通俗易读,行文流畅,尽最大能刺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激发人们!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八零暖宠小娇妻

    八零暖宠小娇妻

    何楚本以为自己死了,却不想一睁眼重生回到了架空国家四十年前的南方小山村。前世她为了渣男,抛弃了青梅竹马的小哥哥,却惨遭背叛,带着无穷的悔恨结束自己悲凉的一生。重活一世,传承空间灵泉,看她怎么恶斗渣男和小三,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奔小康,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长歌吟

    长歌吟

    一次背叛,让她心力交瘁一场车祸,让她意外穿越一个充满音乐的新奇世界让她又寻回生存真谛这是一部与音乐有关的玄幻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异时空之倾世绝恋

    异时空之倾世绝恋

    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异世少女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之间的纠葛背后牵扯着家国情愁,还是那山海般眷恋你的温柔?是谁失了心,丧了魂,剪不断,理还乱,当岁月的印记发黄,蓦然回首,你的影子还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命运又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守护甜心之花之语录

    守护甜心之花之语录

    圣夜来了新的转学生,亚梦酱和唯世的感情有了破裂,转学生的陷害,朋友的不信任,家人的离去,亚梦酱将何其何从········
  • 他似时光深处来

    他似时光深处来

    脑洞大开配音小姐姐×分外傲娇医生小哥哥???他啊,似乎一直没走,一直站在时光深处,一直站在他们故事发生的起点。在等她,只要她稍稍有所回应,他就会毫不犹豫的从时光深处而来。一步一步,朝她走来,最后拥住她。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最强爆杀流剑修

    最强爆杀流剑修

    苏辰穿越到了苍元大陆的废物身上,然后发现自己竟然拥有金手指——天赋丛刃!“你们可能不知道三剑就解决对手是什么概念,一般我用三个字来形容——爆杀流!”
  • 极品娘亲太妖娆

    极品娘亲太妖娆

    一个出生在权利家族的官家小姐冷曲意,父不疼,姨娘不爱,姐妹使坏,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最糟糕的是,人都被嫌弃成这样了,还玩带球跑!这下可好,婚约被毁,还被生父逼下悬崖,世上还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吗?当然有!天降宝宝,带子寻夫,还得报灭门之仇!曲意:涣禾殇什么时候成了你爹了?曲笙:你刚刚睡着的时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