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李书记:我是陕北人,羊粪上的软糜子做的油糕好吃。
党全发:还有的人到养鸡场买鸡粪来上苹果,效果更佳。
李书记: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话不错。老百姓为了提高苹果的内在质量,也在做着各种实验。
接着党全发把李书记一行人带到他的家里。这个村里的村民为了彰显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很少修平房,大部分人家都新修了砖窑,能工巧匠在门窗上大显身手,雕刻上各种各样的花鸟图案,窑内的墙上挂着这个县上独有的毛绣;艾虎、抓髻娃娃、寿星老人、鲤鱼跳龙门。使人一进窑内就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党全发的老爸年事已高,已经不能到街上卖油糕了,但是老人并没有闲着,他在自己家里做油糕、做稠酒、做黄黄馍,然后给酒店和开度假村的人家搞批发。老人家自己不用干活,儿子给他雇了两个工人,他只是做做指导。
李书记看了老人家做的油糕、稠酒、黄黄馍。问:老人家收入怎样?
老人家回答道:肯定没有苹果园收入高,一辈子做惯了,闲下来反而觉得不舒服。我的批发价很低,比成本稍高一点就行。
党全发把他的苹果园里没有上化肥的苹果给李书记洗好端上来一盘子:李书记你尝尝,这没有上化肥的苹果口感怎样?
女干部拿起一个苹果削了皮,递到李书记手里,李书记接过来咬了一口:味道就是不一样,爽口、糖分大。
全发爸:原来咱县里的齐书记爱吃我做的油糕,说我做的油糕好吃。其实道理很简单,我种的软糜子不上化肥。
李书记:软糜子地里上啥肥最好?
全发爸:软糜子地里上羊粪最好。
李书记:我家也是陕北人,我也爱吃软糜子油糕。羊粪上的软糜子做的油糕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般。
说话间刘芳琴已经把饭做好端上来,除过油糕、稠酒、黄黄馍以外,还有一碟野小蒜、一碟苦苣菜、一碟糖醋苹果、一碟洋芋麦饭、一个老式火锅。就连吃的馍也是捏成的面花。李书记胃口大开,说国宴上也见不到这么有风味的饭菜。
吃完饭结帐,党全发收了三个人四十元钱。
李书记:你是不是故意照顾我们?
党全发:我们这里都是这样,自己地里种的蔬菜不算帐,只要大家心情舒畅就好。
李书记说:我真想住下来不走了。
女干部:我们出钱买你几箱苹果。
党全发一边装苹果一边悄悄问女干部:这个领导在那个部门工作?
女干部:这是咱们的省委李书记。
党全发:那我这几箱苹果就不要钱了。
女干部:钱你按市场价格照收,你不收钱李书记就不会拿你的苹果。另外把你家老人做的油糕和黄黄馍也拿一些,一块算钱。
党全发:为啥没有县里领导陪同?
女干部:李书记这次下基层给谁都没有打招呼。
疙瘩村路口,日。
坐上汽车下了柳林沟继续向南走,女干部带着李书记来到疙瘩村。黄土高原上的万凤塔彰显着一种古老和沧桑,但是万凤塔下的土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翠绿的苹果园,再也见不到风吹黄沙到处弥漫的那种景象,史书上记载这里曾经十年九旱,黄沙遍地走,亩产二三斗,遇到灾荒年,家家卖儿女。万凤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只有在今天,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农民才能创造奇迹。
新铺的柏油路上走过来一对青年男女。李书记叫停车,下了汽车和那对年轻人攀谈起来。那个男的就是广州客商靓仔,女的是马招凤。靓仔一看那汽车的牌子,就知道这汽车的主人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马招凤则有些羞涩,羞嗒嗒的站在靓仔后边。
李书记问靓仔: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靓仔:我叫梁远亮。广州人,来洛川做苹果生意。
李书记:你来洛川做苹果生意几年了?
靓仔说:今年是第三个年头。
李书记继续问道:你对洛川的感觉如何?
靓仔:这里民风淳厚,人都很老实,做事实在。就是有些地方农民商品意识不强,好端端的苹果由于在装箱过程中不注意,扎、碰伤太多,卖不起价格。另外包装太杂,到广州西站一看,咱中国的苹果一车苹果一个品牌,质量相差很大。不象外国品牌,从包装到质量都很统一。
李书记:刚才我在冷库看了,冷库的苹果包装就很统一。
靓仔:我们也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现在品牌意识很重要,老百姓买东西先看品牌。苹果也是一样,甘肃“花牛苹果”的品牌就做得很好。
李书记:小伙子你这话对我启发很大,要想陕西苹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
马招凤躲在靓仔身后,一直没有说话,李书记注意到了,原来他认为是个广州姑娘,细细一看又觉得不像,于是李书记问姑娘:姑娘我看你不像广州人。
马招凤脸红了:我就是前边疙瘩村的人。
靓仔接上了话头,他直言不讳的对李书记说:我们在洛川收苹果时互相认识并相爱。现在已经结了婚。刚才我们两个去看望丈母娘,现在准备到吉龙乡搭车回洛川。
女干部问靓仔:你们在洛川那里收苹果?
靓仔:今年春天我们跟洛川的刘金贵、李东合资修了一幢冷库,就建在城关园林场。目前正是收购季节,今年计划收购二百万斤。全县每个乡镇几乎都有我们的收购小组。
李书记:我们刚才去过你们的冷库。小伙子你很了不起,小小年纪就把生意做得那么红火。
女干部:我们想到谷鸣和梦桐的坟前去,你们能不能给我们带路?一会儿咱们一起坐车回洛川。
一听说两位省里来的干部要去谷鸣墓,马招风立刻说:你们跟我走吧,谷鸣叔叔正是为了抢救我的弟弟和妹妹才牺牲的,梦桐阿姨生前经常住在我家。他们的墓地就在我家的苹果园里边。
女干部:我知道了,你大舅曾经当过延安地委书记,你二舅叫刘启运,是把苹果引进洛川的第一人。
李书记:你二舅好吗?他现在干啥?
马招风:我二舅就在城关园林场做果醋,你们没有见?
李书记:我们只见了一个姓王的老同志。
马招凤:我二舅可能回家摘苹果去了。他家里有电话,你们到县城后可以给他打电话。
说话间几个人已经来到谷鸣和梦桐墓,墓的四周长满黄色的秋菊,一只老龟驮着石碑,石碑上镌刻着谷鸣和梦桐同志的生平。李书记一行在石碑前静默、鞠躬,抬头看万凤塔在一片苍翠的苹果树的簇拥下更显得庄严肃穆。跟谷鸣和梦桐的丰碑遥相呼应,给这古老的黄土高原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往回走的路上李书记问马招凤:谷鸣墓前的菊花是谁栽的?
马招凤:是我妈妈栽的。我妈妈说梦阿姨生前最爱黄色的秋菊,梦阿姨死后妈妈特意挖来了许多秋菊栽在梦阿姨周围。
李书记:我想见见你的妈妈。
马招凤:我妈妈到我舅舅家帮忙摘苹果去了,我们也没有见上。你们如果到我舅舅家,就能见到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