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的中国同学们今天在微信大群里喊着爬山,地点在附近几站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打开窗户,远观可以眺望到远处的山峰雾气缭绕,附近的山腰有人间烟火气息,典型的欧洲风格。这里,昨天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天空中的云朵感觉就绵绵地盖在山峰上,空出的一片片蓝天真的很纯净。打开法式落地窗,我站在自己房间的小阳台上,微风拂过,空气仿佛都透着淡淡的甜香味。
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学生的群体也是三三两两的零星分布,但是除此之外还会按照男生跟女生的性别分一个大一点的群体。这个学校我才来6天,已经感觉自己在经历着美剧gossipy girl里面的很多情节。女生跟女生之间的群体也是固定在两个人一组这种模式。个别像我这种的会零星自己散落分布。毕竟异国他乡,附近黑人势力比较活跃,还有少量***的分子围绕在周边,所以我还是多少有一些没有安全感。纵然在国内我已经是在魔都职场打拼磨练过的白骨精,在这个新的地方还是倾向群体活动。其实我指的群体活动不是别的,对于女生而言,无非就是逛个超市,精品店,和公园之类的。但是,我积极地融入已经成型的小群体,才发现行不通。似乎大家都觉得两个人一组日常活动已经足够了,多加上我这个第三个人就会是禁忌,累赘。
可是,作为一个拥有三年社会经验的人,作为一个在魔都不借助任何外力情况下存活下来并站稳脚跟的异乡人,真的觉得这种为人处事的他们浑身冒着傻气。
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难融入不进去法兰西当地的圈子,反倒是中国群体的圈子显得更加闭塞与局限。可是,作为一个把gossipy girl里面套路掌握的熟练有余的人,要获得那些个小市民心态的学生朋友们的认同接纳,对我来说简直再容易不过了。
在过去的那些岁月里,亲身用无数的实践证明,只有我想不想结交的社交圈,没有我进入不了的圈子。可能是因为我在魔都的这两年的职场争斗中被磨练得太厉害,现在他们这群为了混文凭而读书的小朋友们一张口我就能推断出他们在想什么。
但毕竟,我才刚到这个地方,很多事情还是群体行动会比较安全,所以,日常还是会将就尽量和他们一起出行。我的人生格言是:能忍则忍,忍无可忍就不再忍。
但,每次这种出行,比如乘坐电车去学校,总感觉我是那个多余的人,可有可无。
这种感觉很不好,我不想显得自己那么特别,那么孤独,至少不要在人群中被人一眼识破那骨子里的孤独感。
其实,华人同学圈子很小,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也很难融入进去。现阶段,法语不好,自己一个女孩子真的没有胆量涉入他们那种喝酒聊天泡吧的西方开放文化。朋友圈的中国同学很多还是很热衷于这种形式的酒吧文化的,经常晒各种午夜酒吧各种嗨皮,看着这些视频画面都觉得会怀孕。
此刻,斜对面房间的同学从酒吧俱乐部回来,群里吼了一声,聚集了几个不甘寂寞的男男女女组团打游戏过生日吃蛋糕,继续消耗着青春荷尔蒙,继续着意犹未尽的夜色。
那边紧闭的房间里时不时传来几声青春无敌的几嗓子:“干杯!喔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推杯换盏的玻璃杯的碰撞声,拿着筷子即兴来一段rap的敲打桌子凳子铁盘子的音乐声,还有在随手扫弦来助兴唱着生日歌的声音。
虽然,现在才9月中旬,但是这座城市的天气已经进入了秋意正浓的状态,开始穿着厚外套了。对门的那些同学笑的很开心,大半夜的,也完全不顾及周边的邻居的感受。此刻,特别希望有一个法国本土学生
去敲他们的门,提醒一下他们顾及一下周边人的感受,不要那么自私的只顾自己嗨给别人制造噪音污染。
可惜,这个勇士一直都没有出现。
其实,讨厌他们制造的噪音的同时,我内心很羡慕他们。
羡慕他们还这么年轻,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各种优质资源都能出类拔萃。并且,这些资质都是一出生就拥有的。所以,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可以继续挥霍自己的青春在欧洲继续资本的狂欢,而且这一切都继续得到他们父母的默认支持。
很多时候,当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远眺窗外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我都恍然觉查到自己已经成功进入了顶级的商学院了,这一切真的像是梦境。回想起自己卑微的家庭社会地位,拮据的教育经费,曾经在魔都职场的闯荡沉浮,为了争取到今天的一切付出的无数滴汗水与眼泪,突然觉得自己的不容易是那么坚韧但也那么孤单清冷。
夜色沉沉,很晚了,内心在暗暗地为自己打气:“穆兰,加油!你是穆兰啊!穆兰没有那么容易被打倒的,一点点孤独而已,化作前进的力量吧!加油,最好的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