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跻身俄罗斯前10大贸易伙伴的行列,双方在经贸合作以及政治关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与中俄政治关系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明显滞后,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双方都必须加以重视并迅速解决的问题。
(1)经贸关系发展不稳定
从1991年双方建交以来,中俄贸易规模的总体发展趋势虽然是不断扩大的,但发展步骤却并不平稳,出现大起大落,呈波浪式发展,这与俄罗斯波浪式、阶段性的经济增长态势不无关系。从长期来看,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稳定的,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增长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增长――稳定――下降”的过程。经济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包括与中国的贸易具有很大的波及效应,导致中俄贸易关系也出现明显的不稳定性。
(2)贸易发展总体水平
如果用国土和人口数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中国与俄罗斯都堪称是世界大国,但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的是,中俄贸易量并不大,多年来一直难以突破100亿美元,基本徘徊在60亿美元左右年贸易额的平均水平,中俄贸易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占俄对外贸易总额的6%。而且,两国的经贸关系主要是商品贸易关系,相互投资很少,相互投资的总额在中俄两国引进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仅为0.1%和1%,大型项目的彼此投资更是微乎其微,生产与科技合作也很贫乏。
(3)制度合作机制不健全
中俄两国贸易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贸易秩序混乱,双方的信誉度都很低,因而合同履约率也很低,这一问题对于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健康、稳定和有序发展是严重的障碍和制约。而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两国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制度合作的基础。两国目前的合作大多是双边贸易,合作方式比较简单,也比较低级,在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层次的领域的合作尚未完全展开;另一方面,中俄两国目前均处于经济转轨期,尚未能形成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正常经济秩序所必需的有效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各自国内的市场本身就比较混乱,双边贸易发生后,各国内部的不规范又进而传播到对方,更加加剧了恶性竞争、低价竞销和假冒伪劣商品等不规范的市场现象。
(4)双方通汇渠道不畅
在中俄贸易结算中,多数采用现金的形式,或者通过第三国银行完成结汇,严重影响着双边贸易的发展。双方通汇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一是俄罗斯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体系不健全,缺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俄罗斯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企业的直接投资中来自资本市场的只占12%(而发达国家企业的直接投资基本全部来自于资本市场);俄罗斯银行业的落后反映在其仅占GDP3.8%,总量仅170亿的总资本上;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则以占GDP33%的存款总额却仅有GDP17%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标志,说明近一半的储蓄未能转化为投资。二是中方银行在边境设置的银行网点比较少,无法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中国的银行之所以不愿在中俄边境设置网点,主要是出于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目前,为了促进中俄贸易的发展,中国边境省区正在积极推进中方银行与俄方银行建立代理关系,以排除中俄贸易中通汇问题的障碍。
(5)贸易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俄贸易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俄罗斯方面。
首先,俄方海关程序复杂,通关率低。在中俄边境,往往会发生中方放行后在俄方的口岸却过不了关的现象,致使每天的边境过货量非常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俄罗斯海关手续复杂,有的甚至要经过5~6道检查;二是俄罗斯海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而且还存在向过关人员索要钱物的索秽腐败现象;三是俄罗斯境内通关设施比较落后,尚未使用电子报关办法;四是俄罗斯境内铁路运输秩序混乱,运输效率低。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俄罗斯海关对货物进行估价并不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规范,因而在对中国的产品进行估价时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其次,俄方严格的商品检验检疫。前苏联在解体前就有一套十分严格的检验检疫管理制度。
解体后,俄罗斯沿用了这些管理制度,许多产品的质量标准,特别是食品、服装和家用电器等产品,都高于中国同类商品的标准,这种质量体系上的不一致给中俄贸易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不利影响。不仅如此,俄方的检验检疫程序也很繁琐,致使贸易时间人为延长。
再次,信息服务体系落后。在信息化引领时代潮流的今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动力使信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在中俄经贸往来中,信息量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却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也成为双边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的制约。在中俄双方,都存在政府官方有效、真实的信息披露缺乏,权威的中介服务结构较少等信息匮乏的情况,使得两国企业无法及时、全面了解对方的市场发展状况、政府政策趋势、投资环境变化以及工业和生产技术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缺乏决策的基础和发生贸易及其他形式经贸往来的愿望。
除上述问题以外,中方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对边境小额贸易实行配额管理的问题。按照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有关规定,除汽车和关键件,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原产于毗邻国家的属国家实行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由外经贸部每年下达进口额度,并由边境省区的相应主管部门签发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商品登记证,这使企业在进口有关商品时会因配额未下达或无法领到配额而遭受损失。
②资金支持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方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小型企业和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严重欠缺,对境外加工贸易的资金支持较多而对纯贸易活动的支持却明显不足……
③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1月的全国对俄经贸工作会议以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开展中俄贸易的政策,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一些政策有失可操作性,只是留于表面,停留在纸面上,却根本无法真正有效实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规定,只要中方企业向俄罗斯出口量较大,便可向银行申请出口买方信贷。但实际上,很少有企业申请此贷款。因为中国目前出口俄罗斯的主要商品如服装等,价值并不高,而且贸易主体多是小企业,往往采取小批量、多品种的买卖方式,一方面是贸易额不大无需贷款,另一方面是双方企业都不具备贷款的条件。因此,尽管政府在意愿上支持很大,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从俄罗斯方面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大,未来两国的贸易方式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难以发生实质性变化,同时两国间缺少大型投资项目,尤其是在俄罗斯加入WTO之前,两国在贸易制度上还存在许多障碍,这些因素均将影响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
其次,目前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多边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而俄罗斯因不是WTO成员,类似谈判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从未来发展看,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了更为自由的贸易安排,因此对中俄贸易回产生转移效应,从而可能制约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综上所述,随着两国GDP的增长和GDP规模的扩大,以及两国经济潜在互补性的充分发挥,未来中俄双边贸易额将逐步增长。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规模不会出现跨越式的高速发展,而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如果未来几年内中俄之间能够启动大型投资项目,或者俄罗斯加入了WTO,两国之间将会形成新的贸易平台,那么,中俄贸易可能会摆脱小步前进状态,步入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