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层次,大致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但这些能力层级如何关联文本内容,这里略为分解。先说识记,即识别与记忆,所要识别的是字词。一些难字生词,则可通过字典词典来解决。至于有所记忆,不必尽是硬记,而要与理解相连。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关于识记与理解的关系就是这样,先得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识记。其实阅读理解的障碍不仅在于个别字词或典故,更多情况下还是句意不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的理解都离不开句子,由于阅读的单位是句子,所以理解也就是要能够确认句子的意思。
理解,即确认与领会,是以句子为主的,当然也可把词语包括在内。词语的意义有本义、基本义及引申义,但更重要的还是语境义。所谓语境,体现于文本中,就是上下文。但句子在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连贯,这就需要好好地关联起前后来,在上下文这样一个具体而特定的语境里加以把握。对于词语,能理解其语境义即可。至于句子,不仅句式多样,联系内容来看,更为复杂,比如起始句、过渡句、结尾句,再比如领起句、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或阐释句、情态句、概括句、主旨句等,只要便于理解,不妨多有区分。而就语义层面来看,则又有字面义、深层义及言外意。
分析,即分解与剖析。面对一个文本,需要分析什么?可以是一些重点难点,从而形成相应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提出问题来分析。比如叶圣陶的《揣摩》就是以《孔乙己》为例,提出许多问题来分析。此种分析,大有揣摩之意。“理解一篇作品,当然着重在它的主要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靠全篇的各个部分烘托出来的,所以各个部分全都不能轻轻放过。体会各个部分,总要不离作品的主要意思。提出来的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值得揣摩的问题。要是硬找些不相干的问题来抠,那就没有意义了。”这里还提出揣摩的途径,就是要不离作品的主旨,并以此来设置问题,免得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另一方面是分析思路及结构。思路是内在的,即行文所走的路径,这方面的分析,可重抓线索。既可以相关物事为线索,也可以思想情感为线索。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文中由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入,再写与小狗包弟的亲密接触,然后又不知如何安排,接下来是送走包弟,但送走之后却心不得安等。相应的情感反应,就是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及歉意。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由于结构的单位是段落,便可从段落入手,分析其层次关系。就段落的组合关系来看,有并列、承接、层进、对照、总分等,这是较为外在的分析,若由外而内,仍旧是思路的把握。
综合,即归纳与概括。对应于文本,就是归纳要点及概括中心。韩愈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提要,就是归纳要点,而要点表现于语句层面,则又要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文章写作无外乎记事记言,而提要钩玄,才便于领会。提要钩玄,换言之就是归纳与概括。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一篇文字,全体必有一个中心思想,每节每段也必有一个要旨。文字虽有几千字或几万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与每节、每段的要旨,却是可以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来包括的。阅读的人如不能抽出这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意,只就每句的文字表面支离求解,结果每句是懂了,而全文的真意所在仍是茫然。”文章有其中心,段落也有其中心,善于抓住这个中心,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文意。
鉴赏与评价,是更高的能力层级。鉴赏即鉴别与赏析,具体包括形象、技巧、语言等。为便于鉴赏,可从语言及技巧入手,进一步领会形象及内涵。这也就是披文入情,涵咏意味。评价,是要有所评说,评价的重点是文本的主旨、感情及态度。评论中有一种印象式批评,就是阅读一个文本后,都会留下一些印象。从印象入手,既是一种直观的把握,往往也是较为鲜明的。再就是接受一些文艺理论,将理论与文本恰当地结合起来,也可展开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