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各持己见,在着名科学媒体上舌剑唇枪你来我往,但是谁也不能说服谁。最终他们选择了让事实说话,1980年,米利安·西蒙教授向额尔利奇教授发出了挑战,请额尔利奇任意选出5种金属,就未来价格打赌,以1000美元下注。额尔利奇接受了西蒙的挑战。他以5种金属——铬、铜、镍、锡和钨的价格打赌。如果10年后这些金属的综合价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计算出来的超过1000美元,则超出部分由西蒙付给他。如果价格跌落,则由他赔付差额部分。
历史并没有按《人口炸弹》的设想发展,相反,在此之后,世界人均农业产量持续增加,即使在一些贫穷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全球饥荒受害者不断减少,人均寿命延长到67岁。1988年,据世界银行统计,扣除通货膨胀因素,所有金属和矿产品平均价格下降了20%,食品价格下降更是高达50%,这意味着最贫困的人也能吃饱肚子,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烦恼不是国民吃不饱肚子,而是不得不花钱来限制国民生产多余的食品。
1990年秋,额尔利奇教授将一纸有关金属价格的计算结果,连同一张支票寄给了西蒙教授。但是对这一赌局,额尔利奇教授并没有彻底认输:这一切没有成定论,看看这些新问题吧,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温度上升,生态系统遭受这样的破坏,人类很快就会消失。西蒙听了对手的议论再一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愿意与额尔利奇教授再赌一次。但是这次额尔利奇没有接受挑战。不过,在16年之后的2006年,额尔利奇教授终于向媒体公开承认:他为全球变化打破了书中极为悲观的预测感到惊奇和高兴。
事实上,额尔利奇教授的计算没有错,他只是低估了人们创造可能的能力。当铁短缺时人们制造出了合成金属,耕地的减少激发了新型高效农业的出现,煤与石油的匮乏导致了核能源时代的到来,物质的丰富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眼前没有道路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不去寻找道路。正如马丁·路德所说:“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因为它是有限的。但千万不可放弃追寻可能,因为它是无限的。”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绝境里的机会
感动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也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
一直以来,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看不到绿色。
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来到这里。除了村子里的人,他没有发现多少生命迹象。但他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这里处处蛛网密布。
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
如今,罗伯特的人造蜘蛛网平均每天可截水10580升,而在浓雾季节,每天可截水131000升,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生活之需,而且还可以灌溉土地,这里已长出了百年不见的鲜花和青绿的蔬菜。
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
脚前那一块石阶
陈铭芳
相传陕西有一位高龄八十岁老翁,他每天都自回心石走到灵宫殿参拜。从回心石到灵宫殿,只有一条半尺宽的石级小径可走,这小径像长梯一样悬挂在绝壁上,达三百七十四级。
有人问老翁,是什么秘诀让他能每天爬上那么陡而且又那么长的阶梯。老翁沉吟了半晌,才说:“我眼中并没有那一条阶梯,我要克服的仅仅是脚前那一块石阶而已。”
老翁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越是艰巨的事,大家越是却步,只有像老翁那样心中只抱持一份信念时,才能把眼前的艰难铲除。
去过北插天山的人都知道顶上竖立了一块牌子,上面记述山友谢明华登顶一百五十次的事迹,这虽不是什么伟大的纪录,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我想,谢明华能持续走下去,凭借的,该也是信念吧。
信念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力量涵盖着容忍、真诚、吃苦、毅力、决心等各种情愫,执行困难的工作需要它的支持,而登山更非靠信念不可。
在我个人的登山纪录里,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是从七堵的拔西猴山走到平溪的柴桥坑山。这原是几座郊山的串联而已,只是当时柴桥坑登山口被废土掩埋场破坏,封闭了好几年,造成姜南山那一段山路完全堙灭在杂草野树里,加上当时正值酷夏,走起路来倍感艰辛,最后能走完全程,也全靠心中一股“走下去”的念头。
纽西兰着名探险家希拉瑞自述登山的过程时说:“我通常心里只有想着:好,我要再向前走五步,我走了五步之后,停下来调整呼吸,我又心想:好,这一次我要走六步。”
一个石阶的克服,和再向前走五步的意志,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当这些微不足道的心意转变成一种信念在心中燃烧时,这信念便是一股丰沛的驱动力了。
不是不可能
奥里森·马登
有一位名叫路特的人,家在伊里铁路附近。起初他在铁路局找到一个管理货物的职位,不久上司看出他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于是就提升他为一个车站的货运主任。上任之后他立刻把那里的货运了作大加整顿,一改从前混乱的情形,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对他称赞不绝,于是他立刻再被提升为整个铁路局的货运管理主任。当时的伊里铁路局总办是海军统帅凡得毕兹,他看出这位青年有不可限量的才干,就特地再请他到中央铁路局担任货运主任,年薪是15000美元。
有一天,路特因工作中遇到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去请教凡得毕兹。可是海军统帅却对他说:“你每年拿15000美元的薪水,你应该做些什么事?”
“管理货运事宜。”路特说。
“这么说来,你是不是想把这笔薪水给我呢?”
路特惭愧得连忙转身而出,终于他用自己的力量把那几个难题一一解决。后来由于路特自己的不断努力,再度被提任为中央铁路局次长,不久凡得毕兹年老退休,路特就接任他成为中央铁路局总办。
如果当初路特不用全力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恐怕他现在的位置早已被别人占去了。
要想胜利就没有不可能,要想赢得胜利,就永远不要说“不可能”。
伏天的罪孽
[美]L·海沃德
“大热天,真是没事找事。”商场侦探亨利嘀咕着,他的制服已被汗水湿得精透。一位窄睑妇女正在他面前尖声诉说着什么。
真是,丢掉的钱既然已经找到了,就算了呗。可她却不善罢甘休,仿佛站在桌前的这个小男孩真是一个危险的罪犯。
亨利思忖着,是的,10块钱对大人也是不小的诱惑,何况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孩子?
“是的,我没亲眼看到他偷钱。”那位太太唠叨着,“我买了一样东西,又要去看另一件货,就把10块钱放到柜台上。刚离开分把钟,钱就跑到这个小贼骨头的手上了。”
亨利这才发现桌角那边还有个小女孩。她正用蓝蓝的大眼睛静静地在看着他。
“是你拿走钱的吗?”亨利问男孩。
小男孩紧闭着嘴唇,点了点头。
“你几岁了?”
“8岁了。”
“你妹妹呢?”
男孩低头望了望他的小伙伴:
“3岁。”
在这大伏天里,孩子也许只是为了拿它去换点冰淇淋。可这位太太却咬定孩子是窃贼,非要惩罚他们不可。亨利不由得心疼起这两个孩子来了。
“让我们去看看现场吧。”
男孩紧紧拉着小女孩的手,跟着大人们向前走去。
柜台后面一台风扇吹来的风使亨利觉得凉爽些了。
“钱在哪放着?”
“就在这。”太太把10块钱放在柜台上售货记账本的旁边。
亨利打量了一下小女孩,掏出几块糖来。
“爱吃糖吗?”
女孩扑闪了一下眼睛,点了点头。亨利把糖放在钱上面:
“来,够着了就给你吃。”小女孩踮起脚尖,竭力伸长小手,可还是够不着。亨利把糖拿给小女孩。
太太一边嚷起来:“我不跟你争辩。难道他们可以逃脱罪责吗?领我去见你的老板……”
亨利没理会,他正注视着那10块钱,柜台后面的风扇吹着它,它开始滑动,滑动,终于从柜台上飘落下来。
钱落在离两个孩子几尺远的地方。女孩看到钱,便弯腰捡起来递给哥哥,男孩毫不踌躇地把钱交给了亨利。
“原先那钱也是你妹妹给你的,对吗?”
男孩点了点头,眼里涌出委屈的泪水。
“你知道钱是从哪来的吗?”
男孩使劲摇着头,终于大声哭了出来。
“那你为什么要承认是你偷的呢?”
男孩泪眼模糊:“她……她是我妹妹,她从不会偷东西……”
亨利瞟了一眼那位太太,他看到她的头低了下来。
别用成人的惯性思维伤害了孩子如水晶般纯净的心灵。
出乎意料的结局
[法]阿尔贝·阿科芒
他们结婚已经20多年了,显得很幸福。他们都学会了在生活中彼此做一些必要的让步,并且两人的性格都很腼腆。男的是里昂小说家吕西安·里歇,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想沾点“畅销作家”的光彩,他就得在各种仪式上抛头露面。对于这些,他总是一概谢绝。朋友们爱说他过分谦虚,究其实,是缺少勇气。
对他来说,回家的第一件事是拥抱一下妻子,亲亲她的前额,说一句几乎总是一成不变的话:“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
得到的差不多总是同样的回答:“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
里歇太太负责在打字机上打印丈夫定期在《里昂晚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把稿纸誊清,封装好,寄出去。这份微小的工作足以使她想到自己是丈夫的一个合作者。
咳!她万万没有想到,一出悲剧正在威胁着她。
怎么,像吕西安·里歇这样一个年届五十的家伙,会让一个刚刚离婚的女人弄得昏头昏脑?然而这件事居然发生了。她叫奥尔嘉·巴列丝卡,人长得漂亮,有着一般女光棍的寡廉鲜耻的劲头,把小说家降服了。有一天,就像跟他要一件新奇首饰一样,她要求跟他结婚。
他必须先离婚。“唔,这件事应该容易办到。结婚已经整整23年,大概妻子不再爱我了,分开可能不会痛苦。”想法不错。可是一个性格腼腆的丈夫该怎样摊牌呢?
小说家想出了一个新鲜法子。他编了一个故事,把自己与太太的现实处境转托成两个虚构人物的历史。为了能被妻子领悟,他还着意引用了他们夫妇间以往生活中若干特有的细节。在故事结尾,他让那对夫妻离了婚,并特意说明,既然妻子对丈夫已经没有了爱情,就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地走开了,以后隐居南方的森林小屋,有足够的收入,悠闲自得地消磨幸福的时光……
他把这份手稿交给里歇太太打印时,心里不免有些不安。晚上回到家里时,心里嘀咕妻子会怎样接待他。“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话里带着几分犹豫。
她却像平常一样安详:“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
难道她没有看懂?吕西安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然而,一询问,故事已经打印好,并经仔细校对后寄往《里昂晚报》编辑部了。
她为什么不吭声?她的沉默不可理解!“显然,她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可是她该看得懂的……”
故事在报上发表后,吕西安·里歇才算打开了闷葫芦。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可是,那位在结婚23年之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爱情的妻子,却在前往南方的森林小屋途中抑郁而死了。
这就是回答!
吕西安·里歇震惊了,忏悔了,当天就和那个不知底细的女人来了个一刀两断。但是,如同妻子不向他说明曾经同他进行过一次未经相商的合作一样,他永远没有向她承认自己看过她的新结论。
“亲爱的,我希望我不在家时你没有过于烦闷,是吧?”他回到家里时问道,不过比往常更加温柔。
“没有。家里有这么多事情要做呐。但看到你回来,我还是很高兴的。”妻子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
夫妻之间,需要的是彼此的心心相惜与宽容。
一个人和一车人
张达明
一辆满载着40名游客的中巴车正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车上的旅客望着逶迤蜿蜒的盘山路,个个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司机一时操作不慎会出现什么闪失。司机此时也不敢懈怠,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手上掌握的方向盘,关系到整车人的性命。正当他聚精会神驾驶着车子行驶到一个角度极大的拐角处时,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一位老人正要从公路中间横穿过去。而此时,车子已距离老人不足20米远了。
车上的旅客见状惊恐万分,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惊叫起来,司机也为眼前的变故惊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急刹车,但他刚要踩下刹车的脚这时又猛然收了回去,因为他已察觉到:公路的两旁就是万丈深渊,这时如果紧急刹车,急刹车产生的巨大惯性势必造成大翻车,那样,一车游客就会在瞬间跌入深渊,后果不堪设想!
司机想,此时坚决不能刹车!但如果不刹车,那位横穿公路的老人就会有被车碾轧的可能。怎么办?容不得司机多想,此时的车在尖锐的鸣笛声中向前急速地冲去,老人也发现了向他冲过来的车子,想迅疾躲闪,但已来不及了。
在这紧急关头,司机脑子里瞬间闪过一个想法:为了一车人的生命,自己就是顶上故意肇事的罪名也值了。于是,他果断作出了选择,迅速减速缓行,开车从老人身上轧过去!
车子从老人身上轧过去的一刹那,一车人都紧紧闭住了双眼。
车子缓慢行驶了十几米后停住了。
不等车子停稳,司机就从驾驶室里跳下来。紧接着,游客们也都迅速跳下了车,疾步往回跑,看看老人究竟怎么样了。
此时大家断然认定,在如此重力的碾轧下,老人一定会毙命的。
然而,还不等大家跑到老人跟前,老人已经从地上爬了起来,若无其事地看了看大家,抬腿就要走。
司机和游客都惊异地望着老人。司机见老人要走,急忙跑上前去,一把拉住老人,关切地问:“老人家,伤着了没有?”
老人竟然笑了,对司机说:“没事。”
司机不相信老人的话,他拽了拽老人的胳膊,又捏了捏老人的腿,然后轻轻地拍了拍老人的头、胸、腹部。老人挡住了司机的手,说:“我身上不疼,一点事都没有。”
原来,老人见来不及躲闪,索性迅速倒地,免得被撞倒,而老人倒地后,身体又刚好直躺在两排车轮中间,再加上这辆车的底盘非常高,所以老人很幸运,一点儿都没被车子伤着。
老人对司机和游客们说:“我真的没事,你们走吧,大家还要赶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