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英语:British Museum)是位于英国伦敦的综合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并对公众开放。
英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藏品主要是英国于18世纪至19世纪发起的战争中掠夺得来。主要受害国家包括希腊、埃及及中国等。英国国家博物馆位于伦敦中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十分壮观。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英国国家博物馆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英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后来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英国国家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埃及文物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有7万多件古埃及各种文物,代表着古埃及的高度文明。希腊和罗马文物馆、东方文物馆的大量文物反映了古希腊罗马、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并在1840年代完成,旧蒙塔古大楼不久后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里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大英博物馆目前分为10个研究和专业馆: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馆;古埃及和苏丹馆;亚洲馆;不列颠、欧洲和史前时期馆;硬币和纪念币馆;保护和科学研究馆;希腊和罗马馆;中东馆;便携古物和珍宝馆;版画和素描馆。
19世纪早期,博物馆已拥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藏品,包括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1802年)、汤利(Townley)的古典雕塑收藏品(1805年)和帕特侬神庙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1816年)。
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促使建造了现今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年–1867年)设计的四边形大楼。
1857年,四角大楼和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建成。
为了给博物馆中日益增多的藏品提供更多的空间,19世纪80年代自然历史类收藏品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South Kensington)的新馆,那里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亚述的收藏品成为人们了解楔形文字(古代中东的一种古文字)的基础。同样地,罗塞塔石碑使人们解读了埃及象形文字(一种符号文字)。
奥古斯塔斯·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是(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1826年–1897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人物,他于1851年被委派到博物馆,是第一个负责收藏管理英国和中古世纪史料的人。弗兰克斯向新的领域扩大收藏,不仅收集英国和中世纪的古物,还收集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史前史、人种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以及亚洲艺术品和其它的文物。
19世纪期间,访问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公共假期,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各个年龄段和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
随着学术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管理者们通过开设讲座、改进展品的摆设并为藏品标上流行导语来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
1973年,博物馆的图书馆成为了新机构——英国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这个新机构一直保留在博物馆当中,直到1997年,书籍从布卢姆斯伯里搬迁到了位于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的新馆。
女王******大中庭被建在了原图书馆的位置,是博物馆中1997年来公开的扩建项目。它占地两英亩,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中庭中央是重建的阅览室,在大中庭的周围和下方有一些新建的美术馆和一所教育中心
2003年,博物馆庆祝250周年纪念。重建了最古老的国王图书馆并推出了一项新的长期展览——启蒙运动:探索18世纪的世界。
21世纪初期,博物馆继续扩建公共建筑,在2008年和2009年开放了4个新的永久展馆,其中包括中国陶器馆和珀西瓦尔·大卫德收藏馆(Percival David,95号展览室)。
博物馆如今正在筹备下一个主要建筑项目——世界保护与展览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s Centre),它将包含一个新的临时展览场地。
当然里边的展品也是最齐全的,其中著名的藏品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来自埃及的:埃及罗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头像、阿孟霍特普三世头像、弗兰克斯(Franks)首饰盒。来自西亚的公牛男人。来自希腊的雅典帕德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罗马帝国时期的波特兰花瓶。还有来自我国的康侯簋、女史箴图、辽三彩罗汉像、元代鳜鱼图案青花瓷盘。当然这只是个例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流落海外,不是在异国博物馆,就是在外国收藏家的手里。
随后有参观了几件最具代表性的收藏品。
镇馆之宝——埃及木乃伊。古埃及的木乃伊可谓大英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不管是数量、质量、分量、时代都超越其他地区。
草纸上的画——《亚尼的死者之书》
这是距今3200年前画在草纸上的画。创造于公元前 1300~前1200 年。这幅画作为陪葬品放在亚尼墓中,全长二十四公尺,用长达六十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取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好事项。埃及死者在通向复生之路时,有必要于棺木中置放“死者之书”。死者之书大部分以纸莎草写成,记载死者生平好恶,以及奥西里斯的审判等情节。
三种文字的国王诏书——罗塞塔碑
罗塞塔石碑(Rosette stone ),不列颠博物馆镇馆三宝之一,国际级文物。罗塞塔石碑是一块一起刻有古埃及象形文、阿拉伯草书,以及古希腊文三种文本的玄武岩石碑,是解密古埃及文的钥匙。
死里逃生——罗马时代的宝石玻璃器皿
这是罗马时代留存下来最好的玻璃器皿之一,在1845年的2月7日被一个疯子打碎了。化为200多块碎片,后来尽管被修正,仔细观察后,瓶身上的裂缝仍是依稀可见。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可能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物,其顶部邻近的铭文标明它们的时代能够追溯到1351年。1935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保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
丢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我国西北地区达60屡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间,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抢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文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我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悲伤史”之嗟叹。
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我国绢画,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在我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含义,一直是历代宫殿保藏的珍品,现藏于英国国家博物馆,另一幅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保藏。
随后有参观了一些欧洲各国的一些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