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童生,三元及第
清朝光绪年间,科举制度尤盛,土楼人学习风气特别好,当时有镜澜斋、培兰斋、帜昌庭、养心斋等私塾四五所,计弟子五十多名,考取秀才的就有十多人。其中张崇柱小小年纪生性聪明,十三岁就熟读天文地理、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特别是对对子,更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那时候考秀才是在漳州府,大坝到漳州步行要三天,第一天到上汤,第二天到山城,第三天才到漳州。十三岁小孩走不了许多路,其父亲只好让他骑在肩膀上,驮着他去漳州赴考。到了漳州城客栈安顿好后,学子们到街上闲逛,崇柱想买一些纸笔,来到一家文具店。店里笔、墨、纸、砚样样俱全,坐在柜台里的店主赶快起来招呼学子们。“本店有各种各样的文具,看看你们要上好的、普通的、还是便宜的?任你们挑选。”店主一边说,一边看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在挑选毛笔,心想这么小的孩子也要来考秀才,真是令人笑话,于是走到他身边说:“你如果对得了我出的对子,这文房四宝任你拿。”小崇柱听到店主用轻蔑的口气问他,回答说:“当真?”“当然是当真的,你的同学们可以作证。”“一言为定,你出对子吧。”店主抓一抓小耳朵慢条斯理地说:“小小童生,三元及第。”小崇柱不假思索即口应对:“大大老板,四季生财。”“好!”围观的顾客拍手称赞这小童生才智聪明,对答如流。店主也哑口无言,只好让他任意挑选文具了,小崇柱挑一支小楷狼毫,以便第二天笔试用之。欲付钱时,老板连忙说:“不必掏钱,这笔我送给你,愿你明天笔试独占鳌头。”小崇柱再三鞠躬感谢店主。
考试结束发榜时,小崇柱名列榜上第四名,这是土楼里历年来年纪最小的秀才。
一笔化三千
科举制度时代的学生,除了熟读诗书外还重视毛笔字书写,他们天天都练习写毛笔字。从起初笔画简单的字开始练习,一遍又一遍地抄写,然后再练习笔画繁杂的字,有的临摹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等古代书法家的字,可算是不厌其烦、苦心练习。用去的纸笔不计其数,直到提起笔来写字苍劲有力、雄健洒脱。
清光绪五年,漳州府秀才开考,土楼学子张妙章等五人结伴到漳州赴考,经过三天跋涉到了考场,一百多名考生已在座位上磨好墨蘸饱笔等待考官分发卷子了。应试时间一到,卷子分下来了,大家一看,今年试卷多至五张,但试题很简单:书写三千字。有的考生看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马上提起笔熟练地书写起来;有的考生在卷上专写“一”字,大笔画“一”,小笔画“一”,柳体“一”,颜体“一”,反反复复地写。唯妙章一手托住下巴,一手拿着笔坐在那里发呆,心里想着:“今年的题目如此简单,究竟要考学生什么呢?在一个时辰里要写三千个字,就是书写速度再快也写不完,还不如交白卷算了,要考学生智力吗?写出读过诗书的好字词,就是写不到三千字还会好一些。”于是他坐着慢慢地在脑海里把读过的四书五经、天文地理重温一遍,忽然想到了其中有一句是“一笔化三千”的诗句,心里突然亮堂了起来。他马上提起笔蘸饱墨在卷子上重重地写了一个饱满的楷书“一”字,第一个把卷子交上去。收卷时间到时,有的学生才写一千多字,那个写“一”的学生也写了二千多个“一”,但都没有写到三千字。考官看他第一个交卷,拿起卷子一看,只有一个“一”字,惊讶地问:“你怎么只写‘一’字?”妙章胸有成竹地回答:“诗中不是有句‘一笔化三千’吗?”大家听了愕然,敬佩妙章才华,考官也啧啧称赞他“奇才”。妙章这一笔得了头名,其余按写字好坏及数量多少排列名次。这一笔在土楼里被传为佳话。
禾有几片叶
以前私塾的学生,每天都关在课堂里,听先生讲解,跟着先生念,模仿着先生写的式样,一遍一遍地练习写书上的字。久而久之,把古代诗文背得滚瓜烂熟,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倒过来也会背诵默写。
清同治初年,全国发生大旱,田里的禾苗都干枯而死,农夫没了收成,饱受天灾之苦。皇帝得知民情,下令全民抗旱,奖励发展农业生产。
“督导部”也围绕这个“政治中心”,当年考秀才时,主考官就出了一道题:“禾有几片叶?”看到这题目,考生个个目瞪口呆,因为平日里他们只是闭门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麦苗也说是韭菜。禾有几片叶他们哪里会知道。唯有土楼学子登三,家里搞农业,会耕田种地、插秧收割,农忙时得帮助父母到地里干活。插秧时他数过秧苗有三片叶,割稻子时他也数过稻秆上也就是三片叶。结果这道题只有他答对了,这道试题得了满分。考官称赞他是“全才,全才”,并上报“督导部”,皇帝派登三到平和县当县令,主抓农业生产。登三上任后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每年得丰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细细品味这一个个小故事、小传说,可以看出土楼人在平常生活中,有着酷爱读书、孝敬父母、爱护儿女、乐于助人、有情有义、勤劳俭朴等高尚品德,也让我们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