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开君
Nosceteipsum.(认识你自己。)
乌克兰天主教大学校训(UkrainianCatholicUniversity)Coelestemadspicitlucem.(它仰望天光。)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校训(TheUniversityofCopenhagen)Mensagitatmolem.(心能运物。)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ofOregon)、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EindhovenUniversityofTechnology)等多所大学校训。
“认识你自己”来自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中的铭言(γνω~θισεαυτóν),后经苏格拉底等希腊先贤之口,成为众所周知、最能代表希腊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格言。许多欧洲大学都以《圣经》语句来做校训,而这所2002年在一所神学院基础上成立的天主教大学却偏偏选用这句希腊格言做校训倒是十分有趣。
这世界最大的秘密不外三者:神,自然或宇宙,人。认识神需通过先知、启示、道成肉身者、作为恩典的自然和造物,以及,最重要的——人自己,如自由意志、苦难、命运和历史等。认识自然,需通过科学,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的基础是逻辑,而逻辑是人的语言符号系统。所以,三种神秘又可归结为一种奥秘,就是人的奥秘。不管从人是“神之肖像”的信条出发,还是如古罗马诗人Juenal所说“认识你自己”乃“天锡洪范”(ecaelodescendit,γνω~θισεαυτóν),或是从纯粹人本主义立场出发,“认识你自己”都值得作为任何一所学校的校训,这是自有学校始,最有价值的可教者。它也确实是“学校”创立的初衷,如创建于公元前387年的柏拉图学园是人类最早的学校之一。这所位于雅典郊外的“学园”,其实是一个公园、体育场和祭坛。虽然这里也教授数学、辩证法、自然科学和参与政治的预备功课,但我们从《柏拉图对话》中所看到的无一不与“认识你自己”这一最高目的相关,即使真有一个理念的王国存在。
高等教育可看做一种人生的起点,因为它正处于青春期转向成人的觉醒期。如果说基础教育重于外塑,那么高等教育则要教化如何自我抉择,它是自由意志的初次操练,是灵魂睁开双眼极目远眺。如果这时有人告诉你:“人啊,认识你自己。”那真是恰逢其时。
与这所天主教大学的反观不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校训却要仰望。在这所创办于1479年的大学的主楼(建于1829—1836年间)入口的门楣上方是一只鹰的雕像,它昂首举目,双眼直射苍穹,脚下便是这句校训(见下页图)。
鹰(特别是猫头鹰)自古便是沉思、智慧的象征,古代的哲人们就曾用它来代表灵魂。设计此雕像者是该校神学教授MatthiasHagenHohlenberg(1797—1845),他解释说:鹰之展翅高飞与目光如炬,皆指向太阳之光,这正是思想与研究的象征。大学为人的自然才智提供初步的塑造,使其努力朝向于更自由和更高的目标,就如这仰望的鹰一般。
大学,便是仰望之地。什么是那太阳之光?什么又是那更自由和更高的目标?如果说“认识你自己”就是从人的自然才智中唤醒那种唯人所独有的心智之光或灵魂之光,那么,这光必得投向无边天际与灿烂“天光”汇合才会获得成人的“洗礼”和持续一生的恒久方向。那自上而下的天光将使一个个年轻的心灵扩展而超过自然天赋的限度,不管此后的一生将在怎样的顺境或逆境中度过,总有一种更高、更亮、更纯粹也更温暖的光伴随此生。而对于思想与研究来说,这样的天光就更为重要,因为思想者或研究者肩上所担心中所负是对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理性传统的专门性或职业性的传承,没有此天光在内心的照耀和引领,道统与学统便会隔断湮灭,大学也便与一种传授技艺的作坊无异。因这束天光的存在,假如说这世界浑浊,那大学会暂时成为一块净土;假如说人世艰难,那大学会暂时成为一段纯粹心灵的生活;假如说生命终将要进入最后的黑暗,那大学会为我们预备好一束永不熄灭的圣洁之光。
如此,大学便成了一块圣地,青春的教育才真正成其为一生的奠基,人类的文明才会在心灵的而非实用技能的路线上得以延续。
当内在的灵魂仰望天光时,它所产生的力量乃人之极致,这便是俄勒冈等大学校训所言——心能运物。
“Mensagitatmolem”来自古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公元前19)的史诗《埃涅阿斯纪》(第六卷,727行):
天地与海洋,
明月共星光。
全赖彼滋养,
此心万物藏。
心可运微尘,
亦能合天光。
我们译为“心”的mens,在拉丁文中还有理解、理性、心智以及“心”之某种功能的含义。维吉尔在原诗中讲的是“宇宙之心”而非个人之“心”,这种思想来自古希腊传统,如阿那克萨哥拉(鼎盛年在公元前470—前460),他最早以“努斯”(νου~,心灵,理智等)来作为宇宙的根本掌控者,年轻的苏格拉底就是因为对阿那克萨哥拉的“宇宙之心”从激赏到失望而发生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思想危机。柏拉图也讲“世界灵魂”或“宇宙灵魂”(ψυχη`του⌒πáντο),宇宙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因此它必然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由神所造和安置;宇宙灵魂禀赋理性与和谐,乃据永恒智慧之本性所造出的至善者。而人的灵魂是宇宙灵魂纯度降低了的分有物,但都有一颗星辰与之对应,当他们命定的时间终结以后,就会再回到那对应的星体上去过幸福和谐的生活。
心何以能运物?因为心与那超越、掌控万物的“天心”同构同性,神性、理性、和谐皆蕴于其中。西方历史中有些故事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解,如,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要以百牛宴来庆贺勾股定理的发现,阿基米德何以要在罗马士兵的刀剑下一定要解完那道几何题,布鲁诺又为何要以上火刑柱的代价坚持日心说。对于这些为纯粹“真”而体现的狂喜、狂热甚至献出生命的事件,我们或许会在此处找到答案:既然宇宙有一颗涵藏终极奥秘的理智之“心”,而我们人自己也恰好拥有一颗理智之心,那么,以理性求真的方式来“天人合一”岂非人生最大的幸福?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神的心灵是自足的,因而是整个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并同时拥有最高幸福。而人若能模仿神,使灵魂不假外求,便也会获得最高的幸福。这便是灵魂的沉思状态,沉思就是幸福,“这样的生活远远超过了人的标准,因为,一个人不是因其为人而如此生活,而是因其所具有的神性而过此种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27—29)“心能运物”对人来讲,原是“努斯能运物”,而且唯此才是人的真正幸福。
1694年由德国路德宗教徒所创立的哈勒大学(MartinLutherUniversittHalleWittenberg的前身)通常被看做是现代大学的起点,因为它在成立不久之后,便成为欧洲第一所公开摒弃宗教转而崇尚理性、客观性、科学态度和自由探索的大学,大学精神也从此走上了一条现代之路。“认识你自己”仍然被视为一条“金律”,但此时的“认识你自己”止于反观,而毋需仰望;“心能运物”是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意义上被不止一所大学选为校训的。
为什么大学(包括学园、学校)在西方传统上有不低于教堂的崇高地位?对于无数禀赋自然才智的年轻心灵,他们将如何以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于此反观、教化和仰望,然后再继续以后的人生?让我们来回味上面这三则校训吧。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反观内心与仰望星空,这样的大学在偌大一个世界中何处得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心中、梦中长存这样一个美丽的校园;低头注目现实永远不应成为放弃抬头仰望星空的理由。若没有这样的理想标准存在,大学将是无魂之府,我们这些日日行走于校园中的教者、学者也将无异于沙漠与废墟上的游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