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霍姆斯·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陈三井:《近代中国变局下的上海》,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陆筠:《漏网禺渔集·海角续编》,中华书局,1959年。
张化:《上海宗教通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下册),台北:东初出版社,1992年。
牧田谛亮:《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
张化:《上海宗教通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张钦士:《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京华印书局1927年;另见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刊行,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藏。
[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龚骏:《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3年。
葛壮:《宗教和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李恩绩:《爱俪园梦影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夏伯铭:《上海旧事之哈同夫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
徐铸成:《哈同外传》,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
李天纲:《人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沈潜:《宗仰上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沈潜:《出世入世之间——黄宗仰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黄忏华:《中国佛教》,知识出版社,1980年。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庐山东林寺净宗文化研究会编印,2004年。
孟令兵:《老上海文化奇葩——上海佛学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金中、沈仲明:《无锡工商业先驱周舜卿》,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07年。
聂云台:《保富法》(附录:纪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年。
陈永革:《佛教弘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浙江佛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黄绍伦:《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三联书店,1958年。
骆承政:《中国大洪水》,中国书店,1996年。
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陈同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戴康生等:《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经济与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德]卢曼:《宗教教义与社会演化》,刘锋、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意]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宗教社会学史》,劳拉·费拉罗迪英译,高师宁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李荣昌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美]EmilyHonig(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法]史式微:《江南传教史》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美]HolmesWelch(霍姆斯·维慈):《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上、下册),包可华等译,台湾华宇出版社,1986年。
[美]HolmesWelch(霍姆斯·维慈):《中国佛教的复兴》,王雷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WingtsitChan,(陈荣捷),ReligiousTrendsinModernChina.ColumbiaUniversityPress,NewYork,1953.
C.K.Yang,(杨庆堃),ReligioninChineseSociety.CaliforniaUniversityPress,Berkeley,1961.
HolmesWelch,TheBuddhistRevivalinChina.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68.
G.WilliamSkinner,RegionalUrbanizationinNineteenthcenturyChina,Skinner(ed),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7.
Greeley·AndrewM.,ReligionintheYear2000,NewYork:SheedandWard,Inc.1969.
TalcottParsons,SociologicalTheoryandModernSociety,NewYork,1967.
W.James,VarietiesofReligiousExperience:AStudyinHumanUnderstanding.NewYork:CollierMacmillan,1961.
【论文类】
张伟然:《清末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历史地理》第24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张伟然:《都市佛教的当代转型》,《佛教与现代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李国林:《民国时期慈善组织研究(1912—1913)》,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孙善根:《民初宁波慈善事业的实态及其转型(1912—1937)》,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朱贻强:《佛教慈善组织的功能及其社会定位——以福建厦门N寺慈善为中心》,上海大学博士后报告,2005年。
寻红霞:《上海的佛教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研究》,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钟琼宁:《民初上海居士佛教的发展(1912—1937)》,《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中国哲学》(第六辑),三联书店,1981年。
全汉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卷九》之《佛教经济研究论集》。
张仲礼:《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年前后)》,《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黄运喜:《清末民初庙产兴学运动对近代佛教的影响》,《国际佛学研究》(创刊号),1991年12月。
郑显文:《唐代道僧格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郑显文:《试论唐律对唐前期寺院经济的制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日]龙池清:《明代の瑜伽教僧》,日本《东方学报》(东京)第11册第1期,1940年。
汪华:《慈惠与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起的原因探析》,《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夏春涛:《太平天国毁灭偶像政策的由来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唐忠毛:《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唐忠毛:《20世纪中国佛教思潮研究及其反思》,《中国思潮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忠毛:《学、证之间——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论困境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唐忠毛:《都市佛教文化功能的现代转型与当代价值》,《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