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53600000017

第17章 翻译的政治(1)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操纵学派认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翻译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最主要的是“意识形态”(ideology)、“诗学”(poetics)和“赞助人”(patronage)。按照这种观点来看,上个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苏联的文学翻译活动无疑是深受意识形态操纵的典型案例。

一方面,一大批原本从事文学翻译的翻译家,因为职业的关系,当局怀疑他们私通国外,或者对外国作家及作品产生了“不良”的兴趣,所以不得不被迫遽然终止文学翻译生涯,有些翻译家更是因此“把牢底坐穿”。比如,翻译了多斯·帕索斯诗歌的斯坦尼奇就死在集中营内;译过梅尔维尔小说和狄金森诗歌的利卡哈切夫也未能躲过牢狱之灾,以致出狱不久即含恨而去;50年代后期在列宁格勒主持过诗歌翻译讲座的格内蒂奇也于1945年被捕,在狱中,她开始翻译拜伦《唐璜》,这首长约一万七千行的鸿篇巨制,她大约翻译了两千余行,先是全部记在脑海里面,后来才把这些译文抄写在案犯笔录纸四周的白边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翻译在那个时代成了“天使怕涉足处”。

然而,十分吊诡的是,就在这“天使怕涉足处”,不见“笨伯争相涌入”,倒闯进了大批重量级的诗人和小说家。出于种种政治原因,他们在自己的作品出版无门之时,得到了意识形态的“恩”准,允许从事翻译维持生计。翻译成了这些原来没有从事过翻译活动之人的政治避难所。他们基本上都是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旧”文人,与他们的前辈翻译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那些前辈翻译家从事翻译纯粹属于个人的选择,而他们没有选择,是命运的驱使,是冷酷的现实改变了他们生命之舟的航向。换言之,他们是在意识形态的胁迫下从事翻译。

最初,翻译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批“旧”文人的避难所,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高尔基和卢那察尔斯基。这两个人充当了形式上的“赞助人”角色。为了给这些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以文为生的诗人、作家找一碗饭吃,他们设立了“世界文学出版社”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戏剧处”,都是形同虚设的机构。世界文学出版社什么译稿都接受,反正不准备出版,只付点稿酬以维持译者的生活就行了。但随着高尔基1922年出国治病和卢那察尔斯基在政治上的倒台,世界文学出版社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戏剧处也就失去了靠山。碍于高尔基的面子,世界文学出版社虽未撤销,但已经改变了它的赈济宗旨。教育人民委员部因为是卢那察尔斯基的夫人在把持日常事务,所以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没能继续幸存下来。

“世界文学出版社”和“教育人民委员部戏剧处”的命运其实影射着这些在意识形态胁迫下从事翻译的小说家和诗人的命运。所谓翻译的“特权”,实质上受到意识形态的严密规控和严格限制,并且随时有吊销收回的可能。所以,这被“恩”准的翻译,就如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斩掉翻译的“特权”,斩断译者的头颅。可想而知,这些被逼转向的作家在翻译的“新”天地里,是如何战战兢兢地度日。

不过,也有例外。诗人马绍卡就结出了硕果。翻译于他而言,不是迷恋,不是自娱,不是挣外快,不是逃避时代风暴的避难所,也不是安放沧桑命运的栖息地,他从事翻译,是“出于爱”(out of love)。他翻译过许多作家,如拜伦、丁尼生、济慈、华兹华斯、吉卜林和布莱克,还有大量的英国童谣,尤其是为罗伯特·彭斯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声名远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优秀的童话诗人,在人生的道路和职业的道路上顺利完成了翻译的转向,被后人尊称为“温文尔雅的翻译家”(gentleman translator)。这一切恍然如他笔下的一则美丽童话。

然而,这样美丽的童话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作家是在翻译的道路上煎熬,并在这条道路上快速地奔向生命的终点。如天才的短篇小说家、犹太人巴别尔30年代被迫封笔,到1940年被处决之前一直在从事意第绪语的翻译。伟大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苏维埃时代只出版了唯一的一本书——他的自传体散文集《时代的喧嚣》(1925),并且这本书还是在国外出版的。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十三年里,这位“不合时宜”的天才诗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住房,除短期到过一趟乌克兰,一直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朋友间“打游击”,靠翻译和朋友们的接济维持生计。在为曼德尔施塔姆夫人回忆录作的序中,克拉伦丝·布朗写道:“在二三十年代,她的外语知识显得尤其宝贵。那时她和丈夫,以及其他许多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为了能够活下去,被迫疯狂地进行翻译。”由于曼德尔施塔姆夫人比丈夫更精通英语,所以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她应该对译文负有更多的责任。然而,在谈到翻译质量的时候,她总是一副厌烦的样子,根本不愿意谈起,实在被逼急了,她才反问道:“我们译了什么,没有译什么,鬼才知道?”言下之意,他们采取的是意译,疯狂地意译。正如曼德尔施塔姆在自己的诗中所言,“针尖之上,怎可能让天使舞蹈?”意识形态胁迫下的翻译就是“针尖”,曼德尔施塔姆这样的诗国“天使”的确是没有办法在这上面“舞蹈”;他只能“疯狂”!幸好,“疯狂”的“翻译”在1938年终于得到平息: 曼德尔施塔姆被捕了,随后死于苏联远东的集中营里。还有著名的抒情诗人茨维塔耶娃,1937年6月18日,她带着儿子结束了在国外的流亡生涯回到苏联,此时正是大清洗的高峰时节,有谁还愿意去碰她呢?发表诗作当然更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她需要钱,她和儿子要吃饭,儿子还要上学。幸好,好友帕斯捷尔纳克帮了她一回,把她介绍给在翻译界很有影响的人物戈利采夫,后者给她找了些书译。虽然只是些保加利亚和格鲁吉亚的诗歌、民谣,但她丝毫没有懈怠,没有采取曼德尔施塔姆夫妇的译法。依靠翻译得来的微薄收入,茨维塔耶娃母子只能勉强糊口,日子过得非常清苦。1941年8月31日,她再也无法忍受残酷的命运,选择了上吊自杀。一代诗坛红颜就此香消玉殒。不过,她留在身后的译作和她的诗作一样都是精品。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为活命钱而译,茨维塔耶娃依然保持了她的信念: 存天意,尽人力,决不为了工作的轻闲自在而稍有松懈。”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不过,最出名的无疑是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文坛业已取得的崇高地位,更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向,从而彰显了意识形态胁迫下译者的多元主体性。

帕斯捷尔纳克出身于艺术浓厚的家庭,从小受到家庭濡染,对欧洲文学艺术造诣很深,精通英、德、法三门外语。他性格孤僻,落落寡合,同十月革命后从工农兵当中涌现出来的作家格格不入。由后者组成的文学团体拉普(RAPP)自然把他视为异己。但是,不知何故,他却受到苏共领导人布哈林的青睐,在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树为诗人的榜样。但这并没有就此改变作协领导人对他的态度,因为他们不是前拉普成员就是其积极的支持者。1935年起,斯大林以去世五年的马雅可夫斯基取代了帕斯捷尔纳克的地位。1938年,布哈林被处决,帕斯捷尔纳克在作家圈子里便完全孤立。幸好二战的爆发让他暂时忘记了内心的孤寂。战争胜利后,帕斯捷尔纳克同许多人一样,渴望新鲜的空气能吹进苏联,希望曾经令人民胆战心惊的清洗和镇压不再重演。谁知他真正的不幸才刚刚开始。当时,帕斯捷尔纳克在西方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许多走红的作家。自1945年至1957年,他十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招致了作协领导人的嫉妒。他们想出种种压制帕斯捷尔纳克的办法,不发表他的作品,迫使他向他们靠拢、低头。帕斯捷尔纳克并未屈服,见诗作无处发表,只有靠翻译维持生计。他所翻译的《哈姆雷特》和《浮士德》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威望反而增高。为制服帕斯捷尔纳克,1947年,苏联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斯米尔诺夫对他的译文横加挑剔,致使已经排版的两卷本译文无法出版。同年3月,作协书记苏尔科夫在《文化与生活》杂志上发表《论帕斯捷尔纳克的诗》一文,指责帕斯捷尔纳克视野狭窄,内心空虚,孤芳自赏,未能反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旋律。然而,帕斯捷尔纳克依然故我,除继续翻译之外,还潜心写作小说《日瓦戈医生》。

论诗才,阿赫玛托娃虽比帕斯捷尔纳克稍逊一筹,但绝对堪与曼德尔施塔姆比肩。有人说,在20世纪俄国诗人中,大概阿赫玛托娃是被辱骂、被批判最多的一位。最著名的当然是日丹诺夫的骂。1946年4月,苏共中央做出决定,对幽默小说家左琴科和抒情诗人阿赫玛托娃展开声势浩大的批判,日丹诺夫对阿赫玛托娃下了一个“权威性”的结论:“腐朽”、“颓废”、“不知是修女还是荡妇……集淫荡与祷告于一身”。随后,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被驱逐出苏联作家协会,理由是他们在作品中“躲避了意识形态的问题”(avoiding ideological problems),苏联各出版社和刊物明令禁止出版刊行他们的作品,这实质等于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来源。正如著名翻译家楚科夫斯基的女儿、作家楚科夫斯卡娅写道:“从那以后,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生活在饥饿之中,等待上天的怜悯与开恩,允许他们从事翻译。”

楚科夫斯卡娅记录了她对意识形态胁迫下翻译的反应,“我对翻译的仇恨日渐加深。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时间不是用在原创上,而是花在翻译中,这简直是浪费,是在挥霍民族的财富”。对于从事意识形态下胁迫的翻译活动,帕斯捷尔纳克相当愤怒:“马雅可夫斯基开枪自尽,而我却在翻译中偷生。”(Mayakovsky shot himself while I translate.)他把翻译看成是“一段漫长的牢狱之灾”(a long prison sentence)。他是如此地痛恨翻译,以至于在其作品解禁之后,他拒绝继续从事任何翻译。在一封私信中,他透露道,他敌人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他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译匠”。

相比起帕斯捷尔纳克的深恶痛绝,阿赫玛托娃对意识形态胁迫下的翻译的态度就要平和得多。她认为翻译是项“虽艰苦但是必要的工作”(arduous but necessary work)。无论原作者的地位如何,她都一视同仁,冷静客观地对待,竭力用地道的俄语诗行把原作的精神忠实地传达出来。所以,每一项翻译,于她而言,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折磨。更何况为了维持生计,她只有依靠翻译,大量的翻译。她的翻译从来没有间断,每天她都从早上翻译到吃中饭。

帕斯捷尔纳克之所以相当愤怒,或许是因为他觉得从事翻译受到了侮辱。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随心所欲地歌唱,就是一种思想上的阉割、精神上的痛苦。作为伟大的诗人,他的品位是非常高雅的,眼光是非常挑剔的。他坚定地捍卫着诗歌的贞洁,哪怕为此不惜冒犯“龙颜”、抗拒权势。有一次,斯大林把自己写的诗稿谎称为朋友的诗作送给他看看写得怎样。帕斯捷尔纳克装着不知道这是伟大统帅的作品,他读完后交给斯大林说,你的这位朋友没有诗才,还是请他到别处去另谋高就。这一席话弄得斯大林颜面无光,心怀愤恨。高傲的帕斯捷尔纳克甚至无形中还伤害了阿赫玛托娃那颗敏感的心。年纪稍长的阿赫玛托娃在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没有英雄的诗》题献给帕斯捷尔纳克时,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这一封号既是对帕斯捷尔纳克诗歌成就的恭维,但也不无炫耀自己诗坛大姐大的意味。可惜,过了很久,帕斯捷尔纳克对她的诗歌都没有任何反应。阿赫玛托娃问起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才说是弄丢了。这件事令阿赫玛托娃相当心寒,她不无幽怨地说道:“也许伟大的诗人都这样,当然他感兴趣于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但不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正是这种诗人的眼光,决定了帕斯捷尔纳克翻译题材的选择。除了前文提到过的《哈姆雷特》和《浮士德》之外,他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安冬尼和克里奥帕特拉》、《亨利四世》、《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拜伦、雪莱、济慈、史文朋、歌德、里尔克等人的诗歌。

如果说帕斯捷尔纳克的翻译选择有如择友,一定要找到够分量的对象,那么阿赫玛托娃则没有这么挑剔。这可能来源于她心智的平衡性,正如她在翻译与创作之间找得到平衡一样,才使她的翻译没有走极端,而是保持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王家新在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中就找到了“成熟诗人才具备的那种分寸感和控制力”。他说:“阿赫玛托娃的诗并非简单地来自一种表达的冲动,更出自一种教养。或者说,她的诗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一种文明,她的优雅、高贵、反讽品质、敏感性和控制力都来自于这种文明。这使她即使在最不堪承受的时候也从不在诗中发出刺耳的声音。……她永远不会像有些女诗人那样易于失态、失控。她更不会允许自己屈服于日丹诺夫时代的野蛮和粗鄙。文明必将战胜黑暗。她惊人的承受力正在于,她经历了整整一个疯狂、野蛮、粗鄙的世纪,而依然保持了她的高傲、自尊和教养。”阿赫玛托娃的“高傲、自尊和教养”也折射在了她的翻译活动中。她拒绝与人合译波德莱尔;她宁愿翻译那些与她毫无瓜葛的平庸诗人之作。所以她选择翻译了用朝鲜语、印地语、罗马尼亚语、挪威语,甚至古埃及语写成的诗作。这并不是表明她不喜欢翻译,她只是借此表明她是诗人阿赫玛托娃,一个远非人们想象中那样循规蹈矩的译者。

同类推荐
  • 山中喜遇白鹤:新湖畔诗选(二)

    山中喜遇白鹤:新湖畔诗选(二)

    《新湖畔诗选》(二)开辟了“湖畔声音”和“湖畔译社”等栏目,注重理论和翻译的建设。当然,这本诗选不仅仅包含山水之作,我们还收获了几位小诗人,试图在湖畔种下诗歌的小树。“新湖畔,敢从现代步入后现代吗?”复旦大学海岸教授的质问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鼓励和警醒。既然“开自由之风”,那么我们期待更多的声音能汇聚湖畔,合声与独唱相互交融。
  • 鏖兵地中海

    鏖兵地中海

    德军数百架轰炸机对马耳他塔卡利机场实施了猛烈轰炸,该机场因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到“地毯式”轰炸的地方。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奥威尔纪实作品全集)

    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林徽因素以清新唯美的诗文著称,但她不仅是风花雪月的小资情调代言人,其散文中也蕴藏深深的家国关切。本精选集以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所编《林徽因文集》为底本,参阅其他林徽因权威作品集,遴选作者各时期散文代表作47篇,不仅有《窗子以外》《惟其是脆嫩》《蛛丝和梅花》《一片阳光》《究竟怎么一回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雅洁流畅的文艺作品,更有《山西通信》《和平礼物》《我们的首都》《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秀中带豪的家国关切之作。阅读本书,你可以完全了解作者散文风格、生平思想,乃至时代风貌。
  • 奥威尔书评全集(下)

    奥威尔书评全集(下)

    “承认现实的恐怖,以这种方式将它消解。葬身鲸腹——或承认你就在鲸腹中。”——乔治·奥威尔。【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内容简介】奥威尔可谓是20世纪最发人深省且文笔最为生动的随笔作家之一,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毫不妥协的语言,用笔和纸与其时代的偏见进行抗争,也因此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迄今所能搜集到的奥威尔在不同报刊、文集中发表的长短书评,横跨奥威尔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鲸腹中》、《评》等多个名篇,以近百多万字的篇幅,呈现奥威尔书评的全貌。本书为三卷本套装的第三册。
热门推荐
  • 剑道永存

    剑道永存

    剑道颓败,妖魔猖獗,看一个天才少年如何修炼至高剑道,重振剑修一脉,斩妖除魔。
  • 阴都志

    阴都志

    阴阳相生相克,万事周而复始。生与死一线之隔,善与恶一念之间。风平浪静之际,暗流涌动之时。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间如此,阴间亦然……
  • 深拥顾忌:我该如何爱你

    深拥顾忌:我该如何爱你

    莫默陌是偶尔犯神经的213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66。她是在黑客界如神一般的存在,明明天赋异禀却恃才而骄任性的想要退出黑客界,谁知众人不允。可她是谁?她可是——大懒虫一枚。众人无奈,只好准了,但有要求“太阳集团安全实施得不错啊,破了就准了”好吧,破就破,反正外界正好因这事闹的厉害,更有人挑衅说她莫默陌破解不了,正好挽救一下自己的名声,呃,虽然自己并不怎么在乎哈。某女趾高气昂的准备好一切踏入了太阳集团,恩,不错不错,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只是,谁能来解释一哈那个坐在沙发上长的魅世倾城的男人是谁啊!他究竟是盯着自己看了多长时间呐!管他的,姐没看见,溜了再说!男人盯着那抹倩影笑得妖冶。找到你了——默陌
  • 惜别的海岸

    惜别的海岸

    【本书原名今昔惜别】这是一场青春的盛恋……从小学开始直至永远的爱恋……当程奕把一束鲜花放到童茹茹怀里的时候,童茹茹就明白,程奕将会是她的白马王子。他们是青梅竹马,也是一对将白头偕老的恋人……夕阳会落下,程奕与童茹茹的感情只会愈发坚固。夕阳西下,程奕会牵着童茹茹的手,走的到生命的尽头……却因为一个海岸,他们几度要分离待和好如初之后,他们要和海岸告别惜别海岸[本文为温傲兮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改编]
  • 塞布尔摘星人

    塞布尔摘星人

    择日不如撞日,就在今日,我遇见了你!人的一生回遇见许多人,可你才是我要遇见的人。
  • 剑破天逆

    剑破天逆

    华夏国土,龙鳞部队。一位19岁的天才妖孽楚穆,被其属下联合倭寇背叛。心有不甘,楚穆被行刑前,一道晴天霹雳将其肉身劈的黑飞湮灭。而元神却被带到了魔武大陆上,身处异界,且看楚穆如何斩天骄,饮敌血,剑道通神,惊动各方。以无数天才妖孽为踏脚石,问鼎修炼顶峰。成就无上剑神,一人一剑,斩破天穹。
  • 卡牌少女进行曲

    卡牌少女进行曲

    明星少女顾溪原本过着美好而又充实的生活可一天早晨一个不速之客彻底扰乱了她的生活。吸血鬼公主,守护夜晚的王子。被告“附灵师”身份的她会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新生活呢,快加入这场交织着欢笑与泪水的奇幻冒险吧!
  • 此生唯你独一无二

    此生唯你独一无二

    喜欢一个人,相见恨晚太苍白,日久生情太卑微。一简倾心尤为刻骨铭心。他是华简琛,J市HX公司的二少,没人敢惹的存在,大部分人都知道华家有个小公主,两个哥哥都宠着……他一直以为她是他妹妹,却不知何时喜欢上了她,一往而深……高中时,全校都知道他们是兄妹,一对总成绩永远只差一分的兄妹。华倾念:“二哥,你为什么总是比我低一分啊?”华简琛:“因为我没你厉害啊。”他一直觉得他对他的好理所当然,直到高考后那天,他才知道……或许见到她的第一天,他就喜欢她了吧,只是不自知……可是他要怎样面对她?他喜欢上自己的妹妹……直到她大四后半学期,知道真相的他,急匆匆的给那个许久未拨打的号码发了个信息。“念念,我昨晚做了个梦”“二哥,你做了什么梦啊?”“我那个梦啊喜不胜收欢乐无穷你却不在”华简琛?华倾念一“简”倾心??
  • 十年如一,情深未远

    十年如一,情深未远

    很多年后,他又被她耍了,他堵住了她,似笑非笑:“林如一,你为什么老是躲着我?”她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盯着他:“顾未远,你要脸吗?我们分手已经10年了,你还缠着我干嘛!”“要脸干嘛,我只要你!”“……”“我从未说过分手,所以,现在你还是我女朋友。”
  • 大学生导读

    大学生导读

    本书包括:大学教育与利用图书馆、综合素质推荐书目、公共课推荐书目、专业推荐书目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