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强大以后,为了富国强兵,秦昭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为成都平原兴修水利。
那时,蜀地岷江水流湍急,每到夏秋季节,就会江水泛滥,造成灾害。李冰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水源丰沛;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特别是在灌县西南,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认为,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来可以泻洪,二来可以灌溉;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李冰先从玉垒山开始动手。他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开凿宝瓶口,然后在江心构筑分水堰,由于这个分水堰的前端开头很像一个鱼头,所以就把这个分水堰取名叫“鱼嘴”。鱼嘴把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流入宝瓶口。李冰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通向宝瓶口,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
都江堰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流洪水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平原地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周围的泥沙。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都江堰成为了一个宏伟而又缜密的系统工程。
但是,李冰并不满足于此。他考虑到都江堰的维护和长久使用,又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的办法,许多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
都江堰建成以后,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成都平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四川因而成为“天府之国”。
后来,李冰在蜀郡又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造福万代,为百姓所颂扬、怀念。李冰也被四川人们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