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上半期,当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在西欧的英法等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生活极端困苦,像牲畜一样任凭主人打骂,因此缺乏生产积极性。
19世纪30年代,俄国也发生了产业革命。自1840年起,十年间俄国购自国外的机器,数量增长一倍半多。1860年,俄国已有产业工人近86000多人,其中大半是雇佣来的,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雇佣制。
在俄国的西北部及其他一些地区,地力薄,农作物产量低,那里的地主就向农奴课征代役租,即对农奴不加使役,农奴则须缴纳币帑换取免役,叫作“代役租”。
俄国当时的工业是资本主义的,农业也属商品经济,而在工厂里、田地上劳作的人,却一律是农奴。这种经济自然遭到民众的反对。
自从12月党人起事后,为解放农奴而奋斗的革命者不断地涌现出来。就在这时,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也称东方战争,是1853-1856年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尔其、撒丁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而得名。
当时,俄国企图慑服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进一步染指近东和巴尔干。这和英、法的政治经济利益相冲突了。1853年7月3日,俄国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的权利为由,进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1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11月30日,俄国攻击锡诺普港,歼灭了土耳其舰队。
英、法两国闻讯,1854年1月派舰队进入黑海进行干涉。他们先后对俄宣战,并于秋天在克里米亚登陆。1855年1月,撒丁也参战了。9月,在英法先进的蒸汽铁甲船的攻击下,俄国惨败,俄军在两年多的战争中损失了30万将士。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虚弱。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沉重的打击,加深了国内农奴制的危机;同时国内矛盾的日益激化,农奴不断暴动,沙皇的统治处于内外交困的危险境地。
为了挽救沙皇统治的危机,也为了赶上英法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农奴制的废除已经势在必行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改革,他对贵族们说:“眼下的农奴制度一定要改革。我们自己主动废除农奴制度,要比有朝一日被人逼着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着手组织一些大臣,建立了一个“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随后,他在各州也建立了委员会,中心工作是拟定改革方案。农奴制度在俄国已实行数百年,突然要取消,贵族们实在如刀割般难受。只是皇上主意已定,他们出于无奈,便众口纷纭,献出十多个方案。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一直拖延了许多年。
1858年,农奴实在忍受不了压迫,又开始暴动了。后来暴动频繁,五年间发生了三百多次。亚历山大二世知道此事不能再拖,严厉地指责大臣:“如若再如此久拖不决,必将引起更大的灾祸,可能蔓延到全国,带来严重的后果。”
大臣们见皇上态度坚决,也不敢再从中作梗。接着拟定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法令,于俄历1861年2月19日颁布,称《二月十九日法令》。从此,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他们获得的“解放”很牵强,虽然可以自由谋职、签约等,但得到的土地还要缴纳极高的赎金才能取得永久使用权。民众一次拿不起这笔钱,便在法令中写明,赎地之时可缴赎金的十分之二三,余下者由官府代为垫付。只是土地赎金必须在49年内偿还官府,且须附加极高的利息。
1861年的改革并没有满足农奴要求无偿获得全部土地的愿望,地主往往将好土地占为已有,而将差土地以很高的赎金卖给农奴。改革也没有使农奴从地主的权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的农民还是要受地方贵族掌管的“村社”监督。
尽管这样,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把俄国带进了资本主义时代。亚历山大又进行了司法改革及地方自治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由于这是来自沙皇自身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依然牢牢地掌握政权。
从60年代起,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革命也逐渐完成了。俄国迅速地成为欧洲强国。